中华历史与传统文化论丛(第8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大学》“八目”的现实意义

李景微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摘要:儒家修身方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值得继承、能够直接融入新时代、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文化瑰宝。儒家经典《大学》中的“八目”,就是阐释这种修身方法和具体修身效果的指南。个人通过修身可以更清晰地认识自我、从明心复性的角度塑造自我、在“家”“国”“天下”的群体中实现自我;以“反求诸己”与人互动,达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各部门系统的和谐以及国家与外部的和谐。这是一条“内圣外王”之路,必将走向平等、包容、共同发展的道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实操方法,为人类的觉醒贡献价值。

关键词:《大学》;“八目”;和谐社会;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李景微,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讲师。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学》中所载“八目”,是明明德、新民之大人之事的功夫条目,是有次第顺序地走向“三纲”(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最高境界之路的功夫。朱熹说:“修身以上,明明德之事也。齐家以下,新民之事也。”[1]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可以明明德的方法,即修身方法达致;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新民的后果,即修身效果。所以“八目”阐述了三个层面的问题:修身、修身方法、修身效果,其核心是修身。修身是古人一生最重要的大事,有《大学》后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为证。《大学》后面的内容都是在阐述这“八目”,因此“修身”是《大学》的核心内容,是人生之本。《大学》在阐述“八目”时,用了正反两种严密逻辑次序的写法,先从“事”开始讲到“理”,再从“理”推到“事”,最终“理”“事”合一,“知”“行”合一。说明作为人生之本的“修身”是有次序可循的实践之学。但“八目”的次第,不是层层递进的直线式的条目,而是在具体实践中呈现双向互动、螺旋上升的条目关系[2]

一 古人关于“八目”的相关阐释

《大学》行文分为经文和传文两部分。经文高度概括了儒门核心思想修身,传文解释经文的涵义。在传文里“八目”的阐述中,没有关于“格物”“致知”的解释。或许曾子作文章之时,人们对于这两个概念理解基本没有歧义,抑或是这两目只是为解释其他目而搭建的桥梁,这直接导致了后人对于“八目”的阐释出现多种学说。尤其是宋代之后,二程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出变成单行本,后来朱熹又赋予它“四书”之首的地位。如何理解“格物”“致知”,以及作为格物、致知之后逻辑递进的“诚意”“正心”,都有不同的讨论和看法,也就形成了不同学派。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与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八目”的后三目是修身后由内而外地明明德的效果,争议不多。

(一)朱熹关于“八目”的相关阐释

朱熹说:“致知、格物,是穷此理;诚意、正心、修身,是体此理;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是推此理。要做三节看。”[3]同时朱熹还把八条目分为两部分:“自格物至修身,自浅以及深;自齐家至平天下,自内以及外。”[4]这是朱熹对“八目”关系的阐释。

《大学章句》:“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5]朱熹理解的“格”是“穷尽”。“物”就是“事”。事物是客观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物体或现象,这是与人觉知的内部世界相对的外部世界。大千世界有形的事物无穷尽,其“理”又如何与人的内部世界相关联?这也是学者们对朱熹的质疑。于是朱熹又进一步说:“格物,须从切已处理会去”,“须穷极事物之理到尽处,便有一个是,一个非,是的便行,非的便不行。凡自家身心上,皆须体验得一个是非。若讲论文字,应接事物,个个体验,渐渐推广,地步自然宽阔。如曾子三省,尽管如此体验去。”[6]这样对“事物”给了个限定即“切己处”,对“尽”给了个判断即“是非”,把“物”与人“身心”上建立了关联。对于什么是“致知”,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说:“致,推极也。知,犹识也。”也就是推极我的知识,以识无不尽。那么知就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这种认识若能推极到人先天的明德必有觉醒,因此朱熹说“致知乃梦与觉之关……透得致知之关则觉”[7]。这在理论上说得通,实践难度却很大。在谈及“格物”与“致知”关系时,朱熹认为“致知格物只是一个”[8]

“推极”我的“知识”到无尽处,即明德的觉醒之处,这样天理即存,人欲的善恶、真妄就会明晰、真实,这就是“知致而后意诚”。对于两者关系,朱熹认为“致知”与“诚意”是同时要做的功夫,也提出“致知,知之始;诚意,行之始”[9]。至此,要实现“格物”“致知”,“诚意”就成了关键点。同时朱熹认为“诚意”是善恶之关,也就是说“诚意”是用来判断善恶的,那么在行动中是否能落实,这就需要“正心”。也就是说朱熹认为诚意之后未必心正,需要进一步“正心”。即“盖意诚则真无恶而实有善矣,所以能存是心以检其身。然或但知诚意,而不能密察此心之存否,则又无以直内而修身也”[10]。意思就是需要细细体察,让心之存在,使心之所发得以中节。朱熹说“心者,身之所主也”[11],身在行动时,因为欲动情胜,不能体察心之存在,这时心就被物役,所以心不正。而心不正,“却未必为恶”[12]。所以正心“只是去害心者”[13]。害心者就是有所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等念、虑中的偏颇,这是心不正在心上的体现;有所亲爱、贱恶、畏敬、哀矜、傲惰的在事上的偏颇,这是心不正在事上的体现。事是身之事,因此要修身。由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在修身,而修身的关切点是正心。

在朱熹看来,修身从“事”“物”出发,能格物致知,关键是“诚意”;身能修,关键在正心。

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进行修身,是完成了“修己”,那么“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由内而外完成了“安人”。“修身”在其中起到了承转内外的作用。朱熹认为身不修,在于众人对本来就有的亲爱、贱恶、畏敬、哀矜、傲惰不加审视,所以必然会偏向。这种偏向直接就体现在家人相处中,因此有“溺爱者”“贪得者”偏得更厉害,使得家不能齐。“家齐”就是使家齐平,也就是尊重、公平、平等对待家(族中)人,使家人都齐平到“明明德”的最高境界。“修身”到“齐家”的逻辑就是,你以孝、弟、慈修身与人相处,他人就会以孝、弟、慈(明德)与之回应,以此完成了他人的修身,即齐家。这就是上所施,下所效,即“教”。所以,“身修,家可教矣”[14]。由此扩充“孝者,所以事君;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以此成教于国,这就是治国。在“治国”中,教是以“上”为表率修身的,所以“立教之本不假强为”[15]要心诚求之,爱民如子,“有诸己后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这就是治国的“絜矩之道”,就是明明德、亲民。因此治国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在这里德为本,财为末。财是为了用,若只为“财”就会有争夺,所以“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若能做到以上,那么定然会有天下平的局面产生。至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完成了明明德。朱熹认为,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语序中,不存在没修好身就不能齐家,等齐好家才能去治国这样的逻辑,而是“若随其所遇,合当做处,则一起做始得”[16],也就是可以合在一起做。

(二)王阳明关于“八目”的阐释

王阳明心学的四大理念:“事上磨练”“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即理”,分别是基于《大学》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思考[17]。可以说,王阳明的思想和修身实践,紧紧围绕着《大学》八目中的前四目。

《传习录》:“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18]这是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动作对象“物、知、意、心”做新的阐释。从这个角度上说,“物”是人发出的对客观事物的思维对象。那么“格物”,格的就不是客观事物,或者说不只是“客观事物”,而是“格”人,以及与人自身有关的那部分客观事物。王阳明认为的格,是正的意思,“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19]。那么“格物”就是要端正人看人、客观事物的思维,这是由心发出的意。因此,格物穷理,不在那个客观的物上找理,而在人如何看待、思考那个客观事物过程上找理,也就是在人心上找。这就是“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所以“格物只需要在心上做”,这也是“正心”的内涵。在王阳明看来格物的功夫也是正心的功夫。然而什么时候格物以正心?只是在静坐反省之时吗?如果那样恐怕事来又得重新起个念来省察,这也是众多修身的人容易犯的错。王阳明认为,得在意之所发时,即那个事,那个物来时格,这就是“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20]。王阳明提出了格物可以实践的重要理念——“世上磨炼”。

《传习录》:“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意的本体便是知”,而意是心之所发,所以“知是心之本体”。格物致知的知是心的本体,所以心自然会知,就像见父知孝,见兄弟知弟,见婴儿入井而有恻隐之心,这就是良知。因此致知就是“致良知”,致就解释为通达、达致。知是心的本体,因此良知是可以做善恶评判的,这是与朱熹不同的观点,朱熹认为诚意是做善恶判断的。致良知是到达心的本体,也可说是“正心”的结果。这样“格物”“致知”都是正心,因此古本《大学》直接跳过格物与致知,从诚意开始传文论述。

意是心之所发,只有其真实无伪即诚意,才能得以体现心之本体。而人的意识、认知能真实反映心之本体就能够真行,这就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念。《传习录》:“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后又立个心去好。”[21]王阳明解释《大学》原文来说明诚意就是“知行合一”。也就是说意诚而后一定心正,这与朱熹不同。

“心即理”“致良知”是理论层面;“知行合一”“世上磨炼”是实践层面。“知行合一”“心即理”强调的是诚意、正心统领格物、致知;“世上磨炼”“致良知”强调的是格物、致知统领诚意、正心[22],说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四目不是直线递进的修身之路。

关于“八目”之间的关系,王阳明认为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一个“明明德”。虽亲民,亦明德事也。明德是此心之德,即是仁。因此,王阳明提出了“一体为仁”的观点。

二 《大学》“八目”对个人修养的现实意义

“修养”一词来源于古人的修身、养性,体现着不断修身达到的境界。现代语境下的“修养”是指个人认识、情感、意志、信念、言行和习惯的修炼和涵养。《大学》“八目”探讨的正是个人修养的方法。

(一)“八目”提供了一条认识自我之路

一个生命来到世间,是通过不断与外部环境、人互动来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以此开启一条生命之旅。“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正是在人与外部事物互动中认识自我的方法。

可以说“格物”“致知”是认识自我的路径。朱熹与王阳明都是儒家大学者,对于儒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虽然他们对具体格、物、致知修炼的路径不同,但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即明明德;并且他们都认为通过格物、致知,认识人本性、回归人性天理这样的理性之路才能完成人的生命目标,他们都是“理学”的代表。现代学者认为“心学”是“理学”的一部分。因此我们不妨将两大学者的看法融合起来。从这个角度看,“格物”就是格人和事,也就是了解人、了解事物,这也正是我们认识自我的出发点。

世界上的人因地域、种族、文化千差万别,人也各有不同。尽管这些“文”的外显不同,可是内“理”却是相同的,这也是《大学》的核心思想“明德”。因此在“性相近,习相远”的情况下,要了解人,就从人群中选一个人来研究即可。那么最方便研究的这个人就是自己。这也是儒家提倡“反求诸己”的原因。这一基调也决定了解自己到致知的程度,即最终了解到人本性上。所以“格物”是自我认识的起点,“致知”是自我认识的终点。

了解自己是一个大工程。通常我们只看到一个人的某些行为,对周围的人和事的反应。这个反应习惯形成了这个人的特质。如果就用这个习惯特质来认识自己,我们就会陷入固化、僵化的状态,人就不能发展。所以我们要细细研究、了解、区分、端正(这些都是格的意思)在这个习惯反应下,我们有什么样的想法、观念、信念、认知;在这些想法、观念、信念、认知的背后又有什么样的情绪、感受;而我们又基于什么样的欲望、期待才有的以上种种,直到体悟出是哪些人本性发出的,却因经过具体事物的折射而形成了以上这些念、情和欲。而那个本性,才是真正的自我。这些过程,正是格物、致知的过程。因此可以说,“格物”“致知”是一条认识自我到本质的路径。

人类的活动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了解自己,要从人在事上的表现来认识。于是了解事就成了认识自己的必要。对事物的认识,一方面给我们认识自己的观念形成、信念建立、认知能力提供了有效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全面思考事物,获得真知的过程,有可能实现人本性之一,即理性,这也是很多著名科学家在哲学层面自我认识更高维的原因。

另一方面“诚意”“正心”给全面认识自我提供了保障。通过“格物”获得的,我们对自己在事上的“情”“欲”“念”的认识,是否真的将它们区分开来,是否真的能找到人本性那个发源,这依赖能否在格物、致知过程中,时刻做到“诚意”“正心”。

“念”“欲”都是心之所发的意,如果不能保证其真实无伪,那么很难与“情”区分开来。很多人的情、欲、念是混在一起的,因此做事时容易“意乱情迷”,根本无法认清自己。“诚意”的检验标准,就是能否“知行合一”。知道并做到,此时才是真正的认识自我。但凡开始给自己找理由来行事,就已经开始不诚了。

能够区分开自己的“情”与“意”,但是对自己的想法投入不足或者是只看见了自己想看的那一面,没有看在社会、环境关系中自己的那一面,就会导致格物后无法致知,也就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端正自己的格物视角,这就是“正心”。

(二)“八目”提供了一条塑造自我之路

一个人生命的旅程,是不断认识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的旅程。从哲学的角度,塑造自我才是当下最重要的使命。“八目”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修身方法,正是一个人不断塑造自我的方法。格致诚正本质上不是直线的逻辑,因此在塑造自我的过程中,也呈现不同的侧重。

首先,“格物”为塑造自我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在塑造自我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与他人建立连接,以处理好各种事务。“格物”就是了解自己,理解他人,明白事物[23]。通过了解自己情、欲、念,我们就了解了人性;从人性出发,我们就可以了解他人、进而理解他人;通过了解事物,我们就能了解办事规律;结合自己与他人,就可以把事办明白。只要“行有不得”,就从“反求诸己”开始格物。这种思维方式打破了我们在平时习得的有限的感知—经验总结——直接反应的习惯,是一种全面的塑造自我的方法。

其次,“诚意”“正心”是塑造自我的推进器。在塑造自我的过程中,格物思维已经建立之后,捋顺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办事效率确实可以得到提升。但在这个习惯中,如果不能对自己的“欲”“念”加以克制,那么格物反而变成了“术”的温床,这会导致个人修养境界的下滑。如果在格物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诚意、正心,对欲、念及时省察克制,这样塑造自我才能不断提升。

最后,“致知”是塑造自我的根本任务。人们想要塑造自我,是为了让人生更有意义。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能否活出人的本性,完成宇宙的使命。从这个角度上说,致知,就是要达到人的良知,人的本性,用人本有心性来感物、应物。

(三)“八目”提供了一条实现自我之路

实现自我也称自我实现,是指个体的各种才能和潜能在适宜的社会环境中得以充分发挥,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的过程。也指个体身心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境界。“八目”中的核心思想修身,恰恰是自我实现的境界;“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自我实现的结果。

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需要具体表现在:能对现实采取客观态度;承认自然、他人和自己;自发和单纯;以问题为中心,能献身于事业;有独处和独立的需要;自主而不依赖环境;能欣赏生活,有持续的新鲜感;比一般人有较经常的高峰体验;关心社会、他人,有强烈的同情心;能发展起与他人的亲密关系,但深交有选择;能区别手段和目的,不会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民主、虚心向人学习;富有哲学幽默;富有创造性;重大问题上不信奉权威,能坚持自己的观点,顶住压力。这十五项自我实现需要都可以在格物三重境界中实现。

“以格自己和他人的情、欲、念为线索,以静坐思心、随处察心为具体修炼方法,以为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为路径,以想明白事物、做明白事为目的,是格物的第一重境界。”[24]这一重聚焦个体,可以实现前五个需要。“格物的第二重境界:了解社会、了解人性。”[25]这一重聚焦群体,可以实现后九项需要。“格物的第三重境界:明白大道”[26],这一重聚焦人生终极哲学问题,是实现所有这些需要的根基,并且可以实现马斯洛没有谈及的关于人类的更高境界——“至善”。

虽然《大学》行文中“家”“国”“天下”与现代社会的概念有着大小、方位的根本不同。但因为源于同样的历史文化,其内涵是相通的。一个人自我实现的社会环境,也不外于家、国、天下。人无法单独处于一个社会环境,所以实现的顺序,也如朱熹所说,照着这个顺序做,如果遇到具体情况,合在一起便是。“齐”“治”“平”在这个语境下是同义词,使其理顺、齐平,这样看来,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自我实现的外在表现。因为不论多大的家庭、家族,能够和谐美好,都离不开夫妻、亲子、兄弟姐妹这三种关系的缔造与维护;通过自己在这三种关系互动中的修身,从而带动家庭成员都能齐平到自己的明德处,关系相处将非常美好,这是自我实现的第一个表现。接着由家族走出,走到社会中,工作与生活的其他社会关系,可以归于古代的“国”的内涵。这时就需要处理工作团队的上下级之间、朋友之间的关系,在这两种关系的互动中修身,不仅能理顺工作伙伴和朋友关系,还有可能使他们齐平到他们自己的明德处,形成合力,这是自我实现的又一个表现。最后将这种方式扩充至整个国家,通过修身在治国中引领民众,以义为利,由此获得一个国家的太平,这是自我实现的第三个表现。在这三个表现中,孝、弟是齐家阶段能实现自我的基本品德;忠、信是治国阶段实现自我的基本品德;仁、义是平天下阶段实现自我的基本品德。

三 《大学》“八目”对社会的现实意义

《大学》“八目”所探讨的是修身方法和修身效果,也就是人处理与人、物、事关系的方法及效果。而人与人、事、物环境形成的关系总和,就称之为社会。虽然《大学》成文所处的时代与现代相隔两千多年,但《大学》的思想与方法却一直影响着中国社会,也将继续影响着我们的社会。

(一)修身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发展的重要目标,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问题,就是人的问题。解决人的问题就要在文化的视角下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有很多。具体到可实施的、能够直接融入社会的方法,儒家的修身方法算一个。有学者认为“纵观儒家两千余年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儒家第一次在先秦诸子百家竞争中胜出,靠的是先进的教育体系,而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则埋下了其衰落的种子;儒家第二次从以佛教为代表的其他思潮竞争中胜出,靠的是深化哲学思辨与具体的修身方式,而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则埋下了其衰落的种子。当下,以儒学为主干的传统思想面临与‘西学’的竞争,在教育机制、哲学思辨、打造官方意识形态、列入高考内容方面都已不可能。除此之外,历史上使儒家胜出的要素就只剩下一项,那就是儒家的修身方式”[27]。《大学》“八目”的核心就是儒家修身方式。

和谐本身的内涵,就是儒家修身的目标。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是:个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如果把人在社会的关系画个同心圆的话,最里面就是人自己,第二层是夫妻、父母、兄弟姐妹,第三层就是社会各层人的关系,最后就是国家与外部的关系。而这一切的逻辑推理,正是“八目”所蕴含的由内而外,逐渐打开的文化境域。格物的三重境界中前两重,就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下,不缺少战略、思想、阶段性目标。能够落实下去,需要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法。首先,“八目”提供了一套让每个成员都能操作的具体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每个人都可以学习并修炼的。其次,“八目”提供了操作的先后次序,在不同的关系中逐渐推广下去。在管理中,如果要求大家都做到,就忽视了个体的不同。因此,“八目”的逻辑推理,是让领导、精英、管理者、家长先做到修身,然后上所施,下所效,完成立教于国。这样用平等、公平的方式推广和谐。第三,“八目”提供了具体在不同关系中和谐的关键办法。比如让自己和谐的关键是“正心”,从人的先天本性出发,存天理,寡人欲,消除让人“内耗”的天人之战,达到自身的和谐;让家庭和谐的关键是“诚意”,不“偏”、不“辟”,尊重、相信每个人都具有明德,知行合一,从修身出发,以孝、弟、慈待家人,完成立教于家;让社会各系统各部门和谐,关键是“絜矩之道”,以民心为己心,爱民如子,爱民如父母,成教于国;让国家和外部和谐的关键是“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那么在竞争中,才会拥有合作的基础,否则对立、压制就一定会上演。

(二)“八目”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实践依据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主席基于世界整体视角提出的创新理念。首次提出时强调人类共同的生活地域、历史与现实交汇的共同时空,因而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其后完善了这个理论,形成“五位一体”的总体路径:政治上,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安全上,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经济上,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人文上,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生态上,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体现我们尊重、包容、协商、共赢的“王道”。“八目”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对自己的修炼,以达到“内圣”;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是达到“外王”。所以中国人历来走的是“王道”,这与强权、对抗、侵略的“霸权”形成鲜明对比。“八目”逻辑中“内圣外王”的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的文化路径。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构想,又承接中国古代及近现代以来的大同理想,同时可以涵摄吸收古今众多西方思想家关于‘共同体’的深入思考”[28]。因此,这个理念是有古代文化之根源的,那就是“万物一体”思想。王阳明阐释统领“八目”之间的关系中,发展了传统的“万物一体”思想,丰富了“一体之仁”,认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将人类自身的命运放到宇宙大化中来思考人类与宇宙万物关系的恢宏视野,体现了中国人面对世界时‘物来顺应、廓然大公’的格局与情怀”[29]。在新时代背景下,继承和发展这个思想,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地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践,那么它就是一个“事业”。从“事”的角度出发来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八目”就正好为此“事”提供了实践依据。“八目”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正是从个体出发的行动指南;“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从群体出发的实践基础。但不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是由人来完成此“事”。人因做事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以成己;事因人做而“平天下”以成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定是复杂又艰巨的过程,少不了事上磨炼的“格物”过程,更需要超越成事,而为整体人类的觉醒贡献价值。

The Realistic Meanings of “Eight Subdivisions”in The Great Learning

LI Jingwei

Abstract:The Confucian method of self-cultivation is a cultural treasure directly integrated into the new era and operable in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should be inherited by posterity.The “Eight Subdivisions” in the Confucian classic The Great Learning serve as a guide to explaining this method of self-cultivation and its specific effects.Through self-cultivation,individuals can have a clearer understanding of themselves by shaping themselv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lear mindset,and realize themselves in the group of “family”,“state”,and “kingdom”;by interacting with others through “seeking the cause in oneself”,achieving harmony in individuals,various departments and systems,and between the country and the outside world.This path of “a learning both sound in theory and practice”,which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equality,inclusiveness,and joint development will also offer practical methods to building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and bestow value to the awakening of humanity.

Key Words:The Great Learning,“Eight Subdivisions”,self cultivation,harmonious society,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1]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5年版,第5页。

[2] 杨海文:《为修身而正心:〈大学〉传七章的思想史阐释》,《江南大学学报》2020年第2期。

[3] (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12页。

[4] 《朱子语类》,第312页。

[5] 《四书章句集注》,第5页。

[6] 《朱子语类》,第284页。

[7] 《朱子语类》,第299页。

[8] 《朱子语类》,第290页。

[9] 《朱子语类》,第305页。

[10] 《四书章句集注》,第9页。

[11] 《四书章句集注》,第5页。

[12] 《朱子语类》,第341页。

[13] 《朱子语类》,第306页。

[14] 《四书章句集注》,第10页。

[15] 《四书章句集注》,第10页。

[16] 《朱子语类》,第311页。

[17] 杨军:《王阳明与〈大学〉》,《贵州社会科学》2018年第7期。

[18] 陆永胜译注:《传习录》,中华书局2021年版,第87页。

[19] 《传习录》,第260页。

[20] 杨军:《修身要旨》,长春出版社2020年版,第699页。

[21] 《传习录》,第91页。

[22] 《王阳明与〈大学〉》,第54页。

[23] 《修身要旨》,第51页。

[24] 《修身要旨》,第147页。

[25] 《修身要旨》,第147页。

[26] 《修身要旨》,第147页。

[27] 《修身要旨》,第5页。

[28] 刘梁剑:《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理念也是实践》,《解放日报》2020年1月17日第14版。

[29] 朱承:《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万物一体”的超越》,《解放日报》2020年1月17日第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