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历史与传统文化论丛(第8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古史专题

唐代伎术官的来源及其对伎术官仕途的影响

张锐

(山东社会科学院)

摘要:唐代伎术官基本来源有三:一是伎术生、伎术吏;二是民间伎术人;三是他官有伎术者。其中主要来源是伎术生和伎术吏,但因受到伎术官制度限制,仕途坎坷艰难,大部分只能担任低级伎术官。民间伎术人与他官有伎术者虽然在数量上占少数,但往往可以获取高级伎术官的职务。唐代伎术官的来源特点对伎术官群体的仕途、伎术官体系的运转乃至唐代伎术发展都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唐代;伎术官;来源;仕途

作者:张锐,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伎术官是专门从事伎术工作的官员。唐代伎术官基本来源有三:伎术生与伎术吏,民间伎术人,具备伎术才能的普通官员。伎术生、伎术吏是伎术官主要来源,伎术出身的伎术官主要指他们;民间伎术人是伎术官重要来源,他们因为具有伎术才能而被推荐或征召,或参加伎术类制举得中,进而直接成为伎术官,民间伎术人应该也属于伎术出身;具备伎术才能的普通官员,即他官有伎术者,他们并非伎术出身,本来担任的也不是伎术官而是一般文官,因为具备伎术才能而转任伎术官,他官有伎术者也是伎术官的来源之一。

学界对唐代伎术官来源问题关注较少。王怡然按照天文卜筮、医学、音乐等伎术门类来论述伎术官吏选任问题,又从入仕途径角度,将伎术官吏分为伎术出身、杂色出身和科举出身三类,认为“伎术出身当然是担任伎术官吏的首选”[1]。荣新江、张惠民、赖瑞和、范家伟、陈昊等学者对唐代部分天文官家族、医官家族的仕宦任职进行了研究,[2]对讨论唐代伎术官的来源问题也有帮助。唐代伎术官是一个在制度上具有共性因素的职位分类,仅将伎术官分为不同伎术门类讨论其选任和来源,在整体认识层面上有所欠缺。从入仕途径上区分,固然是伎术官内部来源结构分析的一种方式,但以进入伎术官系统前的身份为标准,比从简单的入仕途径划分更加精细。因此,本文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依据进入伎术官系统前的身份进行分类,从整体层面,对唐代伎术官的来源进行研究,并分析讨论来源不同对伎术官仕途的影响,以就教于方家。

一 伎术官的主要来源:伎术生与伎术吏

伎术生与伎术吏是唐代伎术官的主要来源。伎术生指伎术官署内设置的伎术学生,伎术吏指伎术官署中从事专门伎术工作的胥吏。伎术生、伎术吏数量众多,他们协助伎术官从事伎术工作,属于伎术官官署中的基层伎术人,对于维持伎术官署日常运转尤为重要。

伎术生设置广泛,员额颇多,主要可分为四类:天文类伎术生、医术类伎术生、兽医类伎术生和卜筮类伎术生。

天文类伎术生,设置于朝廷天文官机构——太史局(司天台)之下。据《唐六典》载唐前期太史局内设置的伎术生有历生、装书历生、天文观生、天文生、漏刻生等。[3]历生“掌习历”,[4]装书历生可能还要学习制作历书。观生和天文生学习观察天文气色,[5]漏刻生“掌习漏刻之节,以时唱漏”[6]。唐肃宗司天台改革后,取消装书历生,新置五官礼生。

医术类伎术生由太医署负责教育、管理,分为药园生、医生、针生、按摩生、咒禁生五类。药园生学习种植、收采药物,[7]医生、针生、按摩生、咒禁生分别学习医术、针灸、按摩和咒禁术[8]

兽医类伎术生即兽医生,属太仆寺管辖,学习兽医知识。[9]卜筮类伎术生即卜筮生,在太卜署下设置,学习占卜。[10]另外,太乐署“凡习乐立师以教,每岁考其师之课业”[11],不过太乐署教习对象是乐人和音声人,与一般伎术生不同。

伎术生的选拔一般不要求必须有伎术家学,但伎术家庭子弟会有相当优势。例如历生、天文生和卜筮生的选拔就很有代表性:

太史局历生,取中男年十八以上、解算数者为之,习业限六年成;天文生、卜筮生并取中男年十六以上、性识聪敏者,习业限八年成,业成日申补观生、卜师。[12]

由此可知,历生取十八岁以上中男充任,要求“解算数”,天文伎术人家庭子弟会比较有优势。而天文生、卜筮生则要求十六岁以上中男充任,条件是“性识聪敏”,不需任何专业基础,即使普通人家子弟也有机会入选。

又如据明本《天圣令》复原的唐《医疾令》规定:“诸医生、针生、按摩生、咒禁生,先取家传其业,次取庶人攻习其术者为之。”[13]可见具有医术家学者可以优先成为各类医学生,但普通人家的子弟如果“攻习其术”,也有可能入选。

此外如兽医生,“凡补兽医生皆以庶人之子,考试其业,成者补兽医,业优长者,进为博士”[14]。而医生和针生如果“在学九年业无成者,退从本色”[15],既然称“退从本色”,说明医生和针生的来源不局限于医术人家。从以上诸例可以看出,伎术生可能从一般人家选取,也可能从有家学的人家选取,不过有伎术家学不等于伎术官世家,伎术官世家的子弟往往有另外的入仕途径。

作为学生,技术生要学习伎术技能,并交纳束脩。例如依据明本《天圣令》复原的唐代《杂令》规定:“天文生、卜筮生初入学,所行束脩一同按摩、咒禁生例。”[16]可见天文生、卜筮生、按摩生和咒禁生入学时都需要交纳束脩。

另一方面,部分伎术生在学习之外,还承担着伎术职任,并可以像伎术吏那样自流外入流。例如天文观生“掌昼夜司候天文气色”[17],已经参与到天文观测工作中,而且观生“八考入流”[18],可以同伎术吏一样,通过流外入流入仕。再如历生“同流外,八考入流”[19],也是一种可以自流外入流的伎术生。

因此,伎术生的定位在唐代比较模糊,容易产生争议。《全唐文》中载有五篇《对观生束脩判》,其中一位作者是李子眴,在玄宗时书判拔萃科及第,所以《对观生束脩判》可能是一道书判拔萃科考试题,其题目称:

庚补观生,所学未就。其师同算生例征束脩,诉云:“盖伎术不可为例,必其抑纳遣出几何?”师曰:“算之伎术。”生终不伏。[20]

一位叫“庚”的观生与他的老师在观生是否需要交纳束脩,按照什么标准交纳束脩上存有争议,而这样一道题目又被列入书判拔萃科的考试之中,可见当时确实有关于伎术生身份的争论。

伎术吏是从事伎术工作的胥吏,他们数量更多,分布更广。部分官署可能没有设置伎术官,但却辖有伎术吏。伎术吏总体水平可能不如伎术官,但却从事着更加基础性的具体工作。例如尚食局、典膳局主食,史馆、集贤院、弘文馆楷书手等。这些伎术吏有的长期任职,如楷书手、主食;有的分番轮流当值,如巫师、主酪、习驭、主膳等。[21]此外,诸无品伎术直官,也属于伎术吏。例如开元二十八年(740)四月十三日,殿中监奏:“尚食局无品直司六人,并是巧儿、曹司要籍,一任直司,主食十年,考满,同流外授官,仍补额内直驱使。”[22]尚食局无品直在考满后“同流外授官”,当属于伎术吏。

由伎术生、伎术吏入仕者,都属于伎术出身。具体来说,伎术吏是通过流外入流方式入仕成为伎术官。伎术生有的与伎术吏一样,通过流外入流入仕,有的则需参加考试,根据成绩或直接成为伎术官,或充任伎术吏。例如据明本《天圣令》复原唐《医疾令》规定:

诸医、针生以业成申送尚书省,所司覆试策,各十三条。医生试甲乙四条,本草、脉经各三条。针生试素问四条,黄帝鍼经、明堂、脉诀各两条。其兼习之业,医、针各三条。问答法式及考等高下,并准试国子监学生例。得第者,医生从九品上叙,针生降一等。不第者,退还本学。经虽不第,而明于诸方,量堪疗疾者,仍听于医师、针师内比较,优者为师,次者为工,即不第人少,补阙不足,量于见任及以理解医、针生内,简堪疗疾者兼补。[23]

医生、针生修业完成后要“申送尚书省”参加考试,考试通过者就可以入仕为官,成为伎术官群体的一员。未通过者则继续学习,不过又规定那些虽然没有通过考试,但具备实际诊病能力者,可以与在任的医师、针师这类伎术吏比较,优秀者可以任为医师或针师,次一等者也可以成为医工或针工。可见最优秀的医生、针生有机会直接成为伎术官,而稍逊一筹者则可成为伎术吏。此外,程锦认为肃宗乾元元年制 “不再对太医署学生、地方州(府)医学生和私习医者分别作规定”,表明唐中期以后“国家通过统一的医学科举,从不同习医人中选拔优秀人才”,“这样,医学科举考试制度就整齐了各类习医人医学入仕的路径”[24]。若如此,则唐中期以后,医术类伎术生可以通过医举入仕。

伎术生、伎术吏人数众多,按照伎术官制度规定,他们是伎术官的主要来源。例如《唐六典》称:“凡伎术之官,皆本司铨注讫,吏部承以附甲焉。”[25]伎术官由“本司”,也就是伎术官署自己铨注,而在伎术官署选择范围内的只能是现有伎术官,以及伎术生、伎术吏。再如武则天“神功元年敕”对“本色出身者”的迁转予以限制,这里本色出身者,应该主要指由伎术生、伎术吏入仕者。

虽然伎术生、伎术吏是伎术官的主要来源,但就现有史料来看,出自伎术生、伎术吏的高级伎术官很少,能够在史书中留下些许记录的伎术官,往往是自民间直接征召的伎术人,或者是从其他途径入仕再转入伎术官系统的他官有伎术者。可见伎术生、伎术吏的仕宦之路并非坦途。

现存唐代史料中,有关伎术官的记录比较匮乏,而伎术生、伎术吏的相关记载就更属凤毛麟角。幸好有出土文献可以帮助我们对唐代伎术生的仕途与生活有所了解。

例如据《刘守忠墓志》记载,刘守忠是一名没有天文星算家学传统的历生,咸亨五年(674)去世,时年三十岁。[26]历生的选拔年龄标准是“中男年十八以上”,高宗时期当以“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27]则刘守忠被取为历生时的年龄在十八到二十岁之间。也就是说,刘守忠到去世为止,至少做了十年历生,却仍未获得入仕资格。

再如梁师亮,[28]他也没有医学家传,初任“左春坊别教医生”,当是被分配到太子左春坊下属药藏局服务,这也是伎术生兼事伎术工作之一证。[29]然而梁师亮并非由医生入仕,而是先以运粮得授勋官上柱国,再于垂拱二年(686)以助修乾陵得到“别敕放选”,出仕为官。万岁通天元年(696),梁师亮去世,时年四十七岁,则他得官是在三十七岁。梁师亮被选为医生时,估计年纪不会太大,这说明他充任医生十几年甚至二十年仍然未能得官,最后通过其他途径方才入仕。可见由伎术生、伎术吏入仕的道路漫长而艰辛。

玄宗朝伎术官潘智昭的经历则更加令人唏嘘,据《潘智昭墓志》[30]可知,潘智昭并无天文伎术家学,直系亲属中也没有担任伎术官者,但他“幼年聪敏”且“尤工书算”,因而成为历生。墓志称潘智昭“晓阴阳义,通挈壶术,事瞿昙监,侍一行师,皆称聪了,委以腹心”,先后在太史监瞿昙悉达和僧一行这两位玄宗时代最重要的天文伎术人身边工作,说明潘智昭在天文伎术方面确有一定才能。后来他因为“习业日久,勤事酧功”,获得任官资格,“授文林郎,转吏部选”,终于迈入仕途门槛,然而还未等到获得实职,潘智昭就不幸去世,终年五十六岁。

根据唐代制度规定:“凡伎术之官,皆本司铨注讫,吏部承以附甲焉。……唯得本司迁转,不得外叙。若本司无阙者,听授散官,有阙先授。若再经考满者,亦听外叙。”[31]潘智昭先得授文林郎,符合“若本司无阙者,听授散官”,而他又“转吏部选”,当是因为“再经考满”仍然无阙,故得以外叙,转吏部待选。潘智昭具有一定伎术才能,又曾经侍奉瞿昙悉达和一行,也算颇有机缘,然而其仕途仍然坎坷,劳碌一生也未获实职,那些普通伎术生、伎术吏仕途之艰难,就更不必说了。

二 后来居上:民间伎术人与他官有伎术者

民间伎术人与他官有伎术者出身的伎术官,在唐代伎术官群体中虽然不占数量优势,但影响力却很大,尤其是高级伎术官,很多都是由他们担任。

在唐代,不少来自民间的伎术人,或者由皇帝特旨征召,或者经过权贵推荐,或者通过相关考试审核,自布衣直接授官,进入伎术官群体,起点高,甚至能直接进入高级伎术官行列。例如武周时期的尚献甫本为道士,在觐见武则天后,“起家拜太史令”,[32]从平民直接被任命为当时朝廷天文机构的最高长官。又如“山人邓思齐献威灵仙草,出商州,能愈众疾,上于禁中试用有效,令编附《本草》,授思齐太医丞”[33]。邓思齐被称为“山人”,可见本为民间伎术人,因为进献药草而被直接任命为太医署次官太医丞,从平民直接成为高级伎术官。

依据明本《天圣令》复原之唐《医疾令》规定:“诸有私自学习、解医疗者,召赴太医署,试验堪者,听准医、针生例考试。”[34]根据程锦的研究,唐代民间私医经太医署征召,通过测试后可以像太医署医生、针生那样参加尚书省的考试,考试法式和考等的确定应与医生、针生相同,此外,民间私医中精通《素问》《黄帝针经》和《甲乙》者,有资格参加太医署博士、助教的选拔。[35]

民间医人还可以通过参加医举的方式入仕。玄宗时曾下达《考试博学多才道术医药举人诏》:

博学、多才、道术医药举人等,先令所司表荐,兼自闻达,敕限以满,须加考试。博学多才举人限今来四月内集,道术医药举人限闰三月内集。其博学科试明经、两史已上,帖试稍通者。多才科试经国商略大策三道,并试杂文三道,取其词气高者。道术医药举取艺业优长,试练有效者。宜令所繇,依节限处分。[36]

这次考试包括“博学”“多才”“道术医药”三科,各有其考核方式,其中“道术医药举取艺业优长,试练有效者”,可见需要考核实际疗效。民间医人以及太医署的伎术生应该都可以参加这个“道术医药”考试。到肃宗时,先规定“以医术入仕者,同明经例处分”,后改为同明法例选人。[37]程锦对唐代的医举问题已有考述,[38]此处不赘。

肃宗司天台改革时,还设置了崇玄院,并规定“应有术艺之士,征辟至京,于崇玄院安置”[39],这些被征召来的术艺之士应该就是民间的天文伎术人,他们被安置在崇玄院,成为朝廷天文伎术官的后备人才,他们中的佼佼者应该会被选为伎术官。到代宗时,又下诏征召天文伎术人:

大历二年正月二十七日敕:“艰难以来,畴人子弟流散。司天监官员多阙,其天下诸州官人百姓有解天文玄象者,各委本道长吏具名闻奏,送赴上都。”[40]

经过安史之乱和吐蕃进犯,“畴人子弟流散”,唐朝缺乏天文伎术方面的人才,以至于“司天监官员多阙”,故代宗下令征召民间的天文伎术人入京。既然这次征召的直接理由是为了填补司天台官员的缺额,则应召的民间天文伎术人中,能够获得天文伎术官的,当不在少数。

他官有伎术者是伎术官的另一重要来源。根据唐代伎术官制度,理论上说不存在外来官员进入伎术官署任职的可能,而且伎术官也并非显赫清途,对普通官员没有太强吸引力。但事实上,唐代有不少伎术官是其他途径出身,从一般官僚转入伎术官系统的。

例如唐高宗时的医官陆敬道,“以明经授洛州参军”,“转郊社署令,以能寻迁为太医令”,历奉医直长,最终官至“朝散大夫、守奉医大夫”[41]。陆敬道明经出身,所任洛州参军、社署令皆为普通文官,后因具有医术才能而转为伎术官。再如另一位高宗朝的医官颜仁楚,“弱冠举孝廉,射策高第,授文林郎”,其后历任汾州孝义县尉、庐州巢县令等职,“特征北阙,擢迁奉医直长”,从普通官员转为伎术官。[42]太医令是太医署的长官,奉医大夫、奉医直长分别是尚药局的长官、次官,均属于高级伎术官。陆敬道、颜仁楚一进入伎术官系统立即就获得太医令、奉医直长的职务,这是绝大多数伎术生、伎术吏一辈子都无法达到的职位。唐玄宗时,又在制度上对非伎术出身者担任伎术官的情况做出规定,开元七年(719)八月十五日敕:“出身非伎术,而以能任伎术官者,听量与员外官。其选叙考劳,不须拘伎术例。”[43]这样一来,一般官员可以转任伎术官,又不必受到制度对伎术官的仕途限制,无疑是对他官有伎术者转任伎术官的极大鼓励。尤其对于伎术官世家子弟来说,他们相对其他伎术人具有资源优势,往往有能力通过其他途径入仕,再转入伎术官,避开伎术官制度对其仕途的桎梏。

例如出自著名天文官世家瞿昙家族的瞿昙譔就是“武举及第”,然后“授扶风郡山泉府别將,恩旨直太史监,历鄜州三川府左果毅”,以武官的身份奉旨“直太史监”,后任秋官正,正式进入伎术官系统,最终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司天监,步入三品官行列,成为朝廷天文机构的最高长官,死后追赠太子詹事。[44]即便在整个文官系统中,这样的仕途成就都属通达顺遂,在以五品以下官为主的伎术官体系里,更是凤毛麟角,可以说是有唐一代官位最高的伎术官之一。

再如元和十二年(817),司天监李素去世,宪宗“遂召子景亮,诘问玄微。对扬无玷,擢升禄秩,以续阙如。起服拜翰林待诏、襄州南漳县尉,再立门庭之贵,复登禁掖之荣”[45],李景亮作为伎术官世家子弟得到宪宗召见,直接被授予翰林待诏、襄州南漳县尉的官职,进入宫中以伎术待诏的身份为皇家提供天文服务。据赖瑞和考证,李景亮在大中元年(847)时担任司天监,[46]登上天文官体系的最顶点,这是绝大多数伎术生、伎术吏可望可不可即的成就。

此外根据唐代资荫制度的相关规定,职事官和散官在五品以上的伎术官享有资荫特权,他们的子孙可以通过门荫入仕[47]。伎术官虽然大部分品级较低,但亦有若干伎术官系统顶端的职位在五品以上,如太史令、尚药奉御等。这些高级伎术官的子弟可以通过门荫入仕,规避制度对伎术官的限制。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伎术在法律层面实际上是不允许非官方伎术系统人员尤其是民间人士学习的,例如《唐律疏议》记载:“诸玄象器物,天文,图书,谶书,兵书,《七曜历》,太一、《雷公式》,私家不得有,违者徒二年。私习天文者亦同。”[48]但实际上民间伎术人和他官有伎术者担任此类伎术官的现象始终不绝,有时甚至会有大规模征召、考选民间伎术人之事。民间伎术人、他官有伎术者充任伎术官的相关制度规定也记载颇多,可见民间伎术人和他官有伎术者出任伎术官是常态化、规模化的。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王朝加强对伎术资源控制,将民间伎术人纳入王朝的伎术官系统,以方便朝廷对其进行管控,将可能危害王朝统治的隐患,转化为维护王朝统治的力量;第二,部分民间伎术人和他官有伎术者具备高超的伎术,可以为王朝提供更好的伎术服务;第三,皇帝通过引入民间伎术人、他官有伎术者以制衡固有的伎术官势力,让他们相互监督、检验,以利于皇帝更好的掌握伎术资源;第四,伎术生、伎术吏在某些情况下质量低下或数量不足,为了维持朝廷伎术工作的正常进行,需要吸收民间伎术人和他官有伎术者进入伎术官行列;第五,伎术生、伎术吏出身的伎术官受到的限制较多,仕途坎坷艰辛,伎术官世家子弟想方设法从其他途径进入伎术官系统,规避制度阻碍。

伎术生、伎术吏在正式成为伎术官之前,已经在朝廷官署内接受伎术教育,或者从事伎术工作多年。民间伎术人、他官有伎术者只是在成为伎术官之时,才加入官方伎术系统内,但却后来居上,相当于占据更高的位置,仕途也更加顺畅。

伎术生与伎术吏仕途困顿的原因在于唐代虽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伎术官学,又规定有伎术生、伎术吏入仕的途径,但伎术生与伎术吏出身者在整个伎术官体系中的作用、地位非常有限。伎术生与伎术吏主要充任低级伎术官,长期沉沦下僚甚至不得进入官员行列。这是因为伎术生、伎术吏主要是按照王朝日常政务运行需要培养的官僚型、事务型人才,缺乏获得破格提拔的能力与途径,伎术官的迁转限制也主要落在他们头上。与此相对,民间伎术人、他官有伎术者经常可以规避制度的限制,甚至能够获得皇帝或权贵宠幸,或者具有较高的伎术才能,进而占据伎术官高层职务。这种便利也愈发促使伎术高超的民间人士或伎术世家子弟通过非伎术生、伎术吏的途径成为伎术官,从而形成循环。

三 结语

唐代伎术官群体构成比较复杂,从来源上看,有选拔自伎术生、伎术吏者,有直接以布衣身份获得伎术官者,也有他官有伎术者转任伎术官的情况。伎术生、伎术吏是伎术官的主要来源,民间伎术人、他官有伎术者是伎术官的重要来源。

出自伎术生、伎术吏的高级伎术官很少,能够在史书中留下记录的伎术官,往往出自民间伎术人或他官有伎术者。伎术生与伎术吏仕途坎坷的原因在于,唐王朝虽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伎术官学,伎术生、伎术吏亦有入仕途径,但伎术生、伎术吏出身者在整个伎术官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非常有限,所以大多数停滞于低级伎术官层次。而民间伎术人与他官有伎术者出身的伎术官,虽然在数量上不占优势,但往往能力较强,或者有特殊关系,甚至能够绕过制度对伎术官的仕途限制,所以高级伎术官职位大多被他们占据。

民间伎术人和他官有伎术者出任伎术官是常态化、规模化的。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其一,王朝加强对伎术资源控制的手段;其二,部分民间伎术人和他官有伎术者具备高超的伎术;其三,皇帝通过引入民间伎术人、他官有伎术者以制衡固有的伎术官势力;其四,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为了维持朝廷伎术工作的正常进行,需要吸收民间伎术人和他官有伎术者进入伎术官行列;其五,伎术生、伎术吏出身的伎术官受到的迁转限制较多,仕途坎坷艰辛。

伎术官的来源特点对唐代伎术官群体的仕途、唐代伎术官体系的运转乃至唐代伎术发展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来源的不同对伎术官仕途有直接影响,一定程度上在伎术官群体内产生区隔,大量低级伎术官主要由伎术生、伎术吏出任,他们基本无缘升入伎术官系统上层,少量高级伎术官职位主要被民间伎术人或他官有伎术者把持。这一方面打击、抑制了伎术生、伎术吏出身者的积极性,不利于伎术官体系正常运转,对伎术发展也有消极作用。另一方面,允许民间伎术人、他官有伎术者担任伎术官,又避免了伎术官系统完全封闭,为其注入新鲜血液,同时又为这些伎术人才提供了施展才能的空间,对唐代伎术发展又有促进作用。

Origin of the Technocracy in Tang Dynasty and Its Influence on Official Career

ZHANG Rui

Abstract:There are three basic origins of technocrats in the Tang Dynasty:Technical students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which are also the largest in proportion,non-official technicians and ordinary bureaucrats.However,due to the restrictions of the technocratic system,promotion is difficult with most of them being low-level technocrats.Unofficial technocrats and general bureaucrats,though in small numbers,often gain access to senior technocrat positions.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rigin of the technocrats in the Tang Dynasty had an impact on the official career of the technocrats,the operation of the technocratic syste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Tang Dynasty.

Key Words:Tang Dynasty,technocrats,origin,official career


[1] 王怡然:《唐代的伎术官吏》,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8年。

[2] 参见荣新江《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修订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张惠民《唐代瞿昙家族的天文历算活动及其成就》,《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第2期;[马来西亚]赖瑞和《唐代的翰林待诏和司天台——关于〈李素墓志〉和〈卑失氏墓志〉的再考察》,荣新江主编《唐研究》第九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范家伟《大医精诚:唐代国家、信仰与医学》,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陈昊《晚唐翰林医官家族的社会生活与知识传递——兼谈墓志对翰林世医的书写》,《中华文史论丛》2008年第3期;陈昊《身分叙事与知识表述之间的医者之意:6—8世纪中国的书籍秩序、为医之体与医学身分的浮现》,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

[3] (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一〇《秘书省》,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95页。

[4] 《唐六典》卷一〇《秘书省》,第303页。

[5] 《唐六典》卷一〇《秘书省》,第304页。

[6] 《唐六典》卷一〇《秘书省》,第305页。

[7] 《唐六典》卷一〇《秘书省》,第409页。

[8]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四四《职官志三》,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876页。

[9] (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四八《百官志三》,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53页。

[10] (唐)杜佑:《通典》卷一五《选举三》,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62页。

[11] 《唐六典》卷一四《太常寺》,第406页。

[12] 天一阁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天圣令整理课题组:《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下册,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374页。

[13] 《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下册,第577页。

[14] 《唐六典》卷一七《太仆寺》,第480页。

[15] 《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下册,第317页。

[16] 《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下册,第374页。

[17] 《旧唐书》卷四三《职官志二》,第1855页。

[18] 《唐六典》卷一〇《秘书省》,第304页。

[19] 《唐六典》卷一〇《秘书省》,第303页。

[20] (唐)李子珣:《对观生束脩判》,(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四〇六,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153页。

[21] 《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下册,第375—376页。

[22] (宋)王溥:《唐会要》卷六五《殿中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332页。

[23] 《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下册,第318—319页。

[24] 程锦:《唐代医官选任制度探微》,黄正建主编:《〈天圣令〉与唐宋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81页。

[25] 《唐六典》卷二《尚书吏部》,第28页。

[26] 周绍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589页。

[27] 《旧唐书》卷四八《食货志上》,第2089页。

[28] 《唐代墓志汇编》,第900页。

[29] 相关讨论参见陈昊《身分叙事与知识表述之间的医者之意:6—8世纪中国的书籍秩序、为医之体与医学身分的浮现》,第145页。

[30] 《唐代墓志汇编》,第1618页。

[31] 《唐六典》卷二《尚书吏部》,第28页。

[32] 《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尚献甫传》,第5100页。

[33] 《唐会要》卷八二《医术》,第1806页。

[34] 《天一阁藏明钞本天圣令校证》下册,第578页。

[35] 程锦:《唐代医官选任制度探微》,黄正建主编:《〈天圣令〉与唐宋制度研究》,第279页。

[36] 《全唐文》卷三〇,第342页。

[37] 《唐会要》卷八二《医术》,第1805页。

[38] 程锦:《唐代医官选任制度探微》,黄正建主编:《〈天圣令〉与唐宋制度研究》,第280—281页。

[39] 《旧唐书》卷三六《天文志下》,第1335页。

[40] 《唐会要》卷四四《太史局》,第933页。

[41] 吴钢主编:《全唐文补遗》第九辑,三秦出版社2007年版,第430页。

[42] 《唐代墓志汇编》,第445页。

[43] 《唐会要》卷六七《伎术官》,第1399页。

[44] 《唐代墓志汇编》,第1791页。

[45] 《唐代墓志汇编》,第2040页。

[46] [马来西亚]赖瑞和:《唐代的翰林待诏和司天台——关于〈李素墓志〉和〈卑失氏墓志〉的再考察》,第327页。

[47] 《唐六典》卷二《尚书吏部》,第32页。

[48] (唐)长孙无忌等撰,刘俊文点校:《唐律疏议》卷九《职制》,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