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历史与传统文化论丛(第8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大学》“六证”的现实意义[1]

杨宁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摘要:《大学》中的“六证”是儒家修行的六个次第,是个体自我完善的入德之路。本文意图挖掘《大学》“六证”对现代的指导意义。对个体而言,其有助于树立远大理想、理顺人际关系、提升幸福感;同时也有助于个体正确思维方式的构建。就社会而言,“六证”有助于激励技能人才、提升企业竞争力、更有助于我们回归自己的传统,坚定文化自信。

关键词:《大学》;“六证”;愿景;文化自信

作者:杨宁,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讲师。

《大学》是体现儒家精神和修身方式的经典著作,古人读书先从《大学》开始。朱熹曾说:“学问须以大学为先,次论语,次孟子,次中庸。”[2]《大学》分经部和传部两部分,经部包括“三纲”“六证”和“八目”。在经部中对“三纲”和“八目”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是“六证”,即“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3],我们习惯简称为“止、定、静、安、虑、得”。“六证”是儒家修行的六个次第,也是六重境界,每重境界可在不同层面帮助我们实现自我德性之涵养。“六证”也可以说是由“知止”引领的一个完整的、螺旋上升的修身和思维训练体系,我们在此体系内通过不断的习练,便能实现“明明德于天下”,成就“大人之学”。

一 “六证”的内涵

(一)“六证”的含义及功效

“止”是六证的起点,作为修行的第一个次第,直接指向了人生的终极境界。止是栖息、到达,是指朝着愿景前进并停留在那里。朱熹说:“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4]按朱熹的理解,“止”是知道什么是至善,知道自己想要停留在什么地方、什么境界,就是《大学》中“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5],每个人基于自己的角色素其位而行,各守其位,各司其职。朱熹告诫门人“今未要理会许多次第,且要先理会个知止”,“工夫全在知止”[6]。为什么“止”如此重要?程颢讲“知止则自定,万物挠不动”[7],他告诉我们“知止”后便不会轻易被扰动,更坚定不移。

“定”是目标明确,是知道愿景在哪里后便有了方向,坚定不移地向此目标行进。朱熹认为“定,是见得事事物物上千头百绪皆有定理”[8],他认为“定”是知道每一件事的天理所在,然后便会遵守此定理。王阳明说“定者心之本体,天理也”[9]。他与朱熹都认为定是止在天理上,但朱熹认为天理在事物上,需要一事一事地去知;而王阳明认为“心即理”,所以不需要在事事物物上找定理,从心上找即可,一致而百虑。

第三步是“静”的境界,朱熹对静的定义是“静,谓心不妄动”[10],就是心能沉静下来,不浮躁,不随便乱动。静主要体现为思绪上的宁静,内心没有被太多的欲望、妄念、杂念以及情感情绪所影响,遇到事情时,能保持住心的安定,即“静,谓遇物来能不动”[11]

接下来是“安”的境界,“安,只是无臲卼之意”[12],朱熹认为没有不安便是“安”,他还写到“安,谓所处而安”[13],强调随处而安定,在家里是安定的,在闹市也是安定的;在国内是安定的,在语言不通的国外也是安定的,随遇而安。另外,“安”既有心理层面的安定,也有身体层面的从容,在危急关头依旧能表现出气定神闲、临危不乱。

第五步“虑”是正确思考的意思,就是朱熹说的“思之精审”,“虑,是思之重复详审者。虑,是研几”[14],“研几”是穷尽精微之理。可见,“虑”强调思考的反复、周密、审慎,是十分严谨的思维方式,不是蜻蜓点水式的想个大概。“虑”代表态度上的敬慎,思考的深入,以及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就是《大学》中写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15]

“得”可以理解为得到、收获,经过正确的思考解决问题而取得的收获。朱熹说“得,谓得其所止”[16],“知止”是知道天理、至善,但没实现,“得止”则是经过践行而收获天理、至善。“知止,如射者之于的;得止,是已中其的。”[17]“六证”修行的落脚点在于收获,这是儒家修习的目的,就像我们春天播种是为了秋天收获一样,如果没有“得”作为“六证”的最后一个层次,前面的一切修行都如梦幻泡影般落入虚无。

(二)“六证”的关系

“止”“定”“静”“安”“虑”“得”这六重境界之间各自独立,又密切相连。“六证”的独立性体现于每一个境界之间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不是修完前一个境界才能修下一个。有的人立了志向未必能转化为明确的目标在生活中付诸实践;有的人志向清晰目标明确,但是无法让内心保持沉静和安定;把心修的很安定,也未必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因此“六证”是彼此独立的,每一个境界都是不同的人生感悟。可以从“止”开始一步一步地往上一层境界修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状态单独选择相应的境界修习。

他们之间密切相连体现为各境界的层次是逐渐加深的。朱熹形容“知止而后有定”像我们走路一样,这条路走的熟悉了,便不会疑惑这个方向和路线的正确性,心就定了。如果某天我们换了一条路走,虽然还是要到达同一目的地,但是心里仍会有游移,担心是否会走了错误的方向。根据朱熹的比喻,“知止”是知道自己想要追求什么,愿景是什么;“定”则是心中有个导航系统,规划了前往目的地的路径,通过不断地实践熟悉路径,便可以坚定地走这条路。而“静”则是在此路上走得久熟悉了,不再受外界的干扰,能沉静于走在规划的道路上;“安”的境界更深,“安,谓随所寓而安,盖深于静也”、“安,则静者广,无所适而不安。静固安,动亦安,看处甚事皆安然不扰”[18]。仍以行路为例,某天突然堵车,或者自己的车出了故障,无论发生什么意外,都不会焦虑不安。在“定”“静”“安”基础上我们更容易“虑”,有正确的思考,思考如何解决行进途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检查车哪里发生了故障,需要什么样的救援方式,在处理完意外事件后继续开往目的地。抵达终点固然是“得”,每次经过正确思考,成功应对危机也是“得”。

二 “六证”对个人修养的意义

在“六证”的修习中,“知止”是起点,“得”却不是终点,只是修证过程中的收获。因此,这个自我完善的螺旋上升之路永无止境。但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生命的滋养,使个体之明德彰显,通过不断地自我更新,与世间万事万物和谐共存,止于所当止之地,最终从心所欲不逾矩。

(一)有助于树立远大理想

“知s止”给我们的人生启示是每个人都要树立愿景,明确发展方向。人有了志向,就像探险有了指南针,可以朝着一个方向勇往直前,哪怕路途崎岖也不会轻言放弃。正如孔子所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19],他在十五岁时便有志于学习做圣人,最后成为我们的至圣先师。

正是基于此,王阳明在指导门人修行时,经常从立志入手,“志立而学问之功已过半矣”[20]。他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以四事相规”,第一条便是“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21]。这写得很严重了,如果不能立志,天下什么事儿都做不成,各行各业皆如此。他还专门撰写《示弟立志说》来警醒家中子弟,告诫他们“志之不立,犹不种其要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22]。如果不能立志,就好比没有埋下种子在浇水,力气用了却没有收获。就是我们日常所说只顾低头拉车而不抬头看路,费了力气却在原地打转,甚至南辕北辙。可以说“知止”是“六证”中最重要的工夫入手处,故王阳明不厌其烦地告诫子弟、门人立志的重要性。

如果没有“六证”的修习,我们对愿景和志向的思考会随着年龄增长变得越来越少。而修习“六证”时,“知止”是无法回避的工夫所在,只要没有确立就会常常想起。因为走上“六证”的修习之路后,首先你会认识到“知止”的重要性,这会推动你去思考愿景;其次,没有愿景,目标和方向是很难清晰的,在其他境界的修习过程中你自然而然便会产生树立愿景的需求。因此,修习“六证”有助于我们树立愿景,有助于我们思考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要如何度过这一生。

(二)有助于理顺人际关系

“六证”的“知止”告诉我们在人际关系上的素其位而行。《二程遗书》中写“要作得心主定,惟是止于事,为人君止于仁之类”[23],这是强调心定的修习在于事上磨炼,在人际关系上磨炼;而经过不断地磨炼,必然带来人际关系的通达。我们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认识自我也要在社会关系中去认识。“六证”的修习就是让我们不断地在人情世故中磨炼,由浅入深,帮我们认识自己,理解他人,理顺人际关系。

《大学》中“为人君,为人臣,为人子,为人父”代表了生活中最主要的两种关系,即工作关系和家庭关系,每一种关系中我们都扮演着相应角色。在处理这些关系时,我们时而陷入困境,茫然不知所措,尤其是当角色重叠或冲突的时候。以职业女性为例,她们承担着职业角色(上下级关系)和家庭角色(与父母的关系、亲子关系以及婆媳关系等),相比较男性而言,其角色冲突主要体现在家庭角色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职业角色,女性在家庭角色中承担生育和更多家务劳动。如何更好地处理角色冲突所引发的压力和困惑?通过“六证”的修习,我们知道要止于每个角色的天理上,即“仁”“敬”“孝”“慈”等,素其位而行,就可以“分位、界限不差”。比如身为子女,知道对父母要止于孝,便会在事事物物、千头万绪上竭尽全力定要体现其孝心,没有“色难”等等;在管理岗位上,对下级要止于仁,关心其个人成长,当下属遇到困难的时候,了解其处境并积极帮助去解决困难;不希望领导对我们做的事,我们便不对下属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修习初期,虽知道每个角色当止于何处,但是很难定住,无法保持心的沉静与安定,平日的惯性模式开始显现。“定,对动而言。初知所止,是动底方定,方不走作,如水之初定。”[24]朱熹比喻“定”就好比一杯正在摇晃的水,刚被放到桌面上静止下来,杯子停止了晃动,但里面的水还没有停下来,这是刚开始修习的境界。从水在杯中动,到水完全静止下来,是惯性逐渐消失的过程,也是我们在角色中从“知止”到“有定”的过程。经过长期反复的练习,我们可以从应对简单的关系到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因为定的久了,心便清明起来,更容易呈现出喜乐平和的心态,便可以“修己安人”。

(三)有助于提升幸福感

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主要是一种长期稳定的、平和舒畅的心理状态。同一环境或物质条件下,有的人感觉幸福,有的人却深感不幸。我们都知道孔夫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25]、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26],令别人觉得忧愁、清苦的生存状态,为何圣贤可以乐在其中?这固然与他们坚定修身立德的志向有关,也是他们在不断修习中获得了内心的沉静与安定。

“六证”的修行是可以让我们更近地体会圣贤宁静致远、所遇皆安状态的便捷法门。因为修习“六证”是将我们的目光从外部世界收回来,回到自己、认识自己的修习,是自明的方法和途径,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到底想成长为什么样的人,想要什么,爱什么,相信什么。我们在不断追求获得物质、金钱等外在利益的时候,欲望在不断膨胀,这必然会带来焦虑、恐惧、担忧等情绪。“知止”首先就告诉我们要知道停留在什么地方,不要被欲望牵着鼻子走。缗蛮黄鸟尚且知道止于丘隅,“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27]知其所止后,人生便开始做减法,减少不必要的欲望和追求,不再与人攀比,享受当下的富足。

“六证”中“静”和“安”的练习也有助于我们缓解生活中的压力,进而修身养性。儒家修身方式中修“静”的方法通常采用静坐。实践中,二程、朱熹和王阳明都会指导弟子静坐。王阳明与弟子论为学工夫时,指导初学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28],学会静坐,先让自己的思虑慢下来。我们之所以有焦虑、失眠,一部分原因是思虑不停,而自己对此甚至没有觉察。通过静坐,我们身体先静了下来,然后会觉察到脑海中的念头没有止息,但是这些念头大多数是无用的,是妄念、杂念。静坐有了觉察后,思绪便会慢下来,心也开始进入更平静的保持收敛的状态,就可以达到调整身心的效果,程颢说:“只闭目静坐为可以养心。”[29]

每天任何一个片刻的休息时间,选择静坐让思虑慢下来,还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世界的美好,“静后,见万物自然皆有春意”[30]。但“静”修习久了会让人养成喜静厌动的毛病,“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31],不能很好地应事时,幸福感便从沉静中消失。这里“安”的修习便重要起来。“安”不仅是静中安定,动中也安定,“孔子所遇而安,无所择”[32],夫子在家中讲学是安定的,周游列国时也是安定的;富贵时是安定的,贫贱时也是安定的。“安”的修行是将“静”的状态扩充开来,让我们突破环境的限制,“处山林亦静,处厘市亦静”[33],不论何时何地处何境遇都能喜乐平和。

是否有直接修习“安”的方法呢?程颢说“不愧屋漏,则心安而体舒”[34],“不愧屋漏”就是慎独,这是程颢提倡的修习心安的方法。慎独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层是自己独处的时候,是否也能自我约束不放纵自己的行为;第二层指不论自己是不是在独处的场合,内心的念头是否有违天理。通过这样的慎独反思,没有亏心事,内心坦坦荡荡,便是达到心安理得的境界了。

(四)有助于构建正确思维方式

“六证”本身也是一种教我们如何正确思考的体系。当我们有重大事项需要决定时,可以从“知止”开始,就是先思考为什么要做这件事?目的是什么?想要达到什么效果?这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刚开始思考时有很多欲望和妄念、杂念等肤浅的念头交杂在其中,去除了这些遮蔽后,思路变得清晰起来。接下来的思考过程中要守住“定”,守着最本质的问题来思考。把握住关键问题,人便沉静下来,心安定了便可以“虑”,可以全面反复地推敲如何推进项目的实施,路径是什么,促成项目的落地与成功。另外,从“虑”是基于“止”“定”“静”“安”修习后才达到的境界角度来讲的话,其代表智慧的生成、灵感的迸发,因为静定生慧。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灵光乍现,往往得到更好的办法或思路。

单独就“虑”的境界而言,也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首先是“思之重复详审”[35]中“审”,态度上的审慎,保持对人对事的恭敬心和敬畏心,这是最重要的一步,因为如果没有态度上的敬慎,我们做任何事都不可能做好;其次是“详”,代表周密详细,穷尽事物之理的思考;第三是“重复”,不是相同的内容多想几遍,而是从不同立场、角度、方面去思考,从一面到另一面,面面俱到。生活中我们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比如对春联便可以全方位的训练我们周密并全面反复推敲的思考能力。对春联首先要考虑格式一样,从字数到断句都一致;考虑相对性,词性是否相对,是否有相同字重复使用;还要考虑平仄等,基础的细节把控好之后思考上下联的关系,内容的文雅性、哲理性以及新颖性等等,这些都需要反复推敲,切磋琢磨才能对出上好的佳作。

三 “六证”对当下社会的意义

(一)有助于激励技能人才,培养大国工匠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我国正在成为制造业强国,对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工匠精神在2016年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大国工匠是技术技能专长者,在专业技能上有高、精、尖、绝等特点,其能力形成需要具有精益求精、水滴石穿、淡泊名利等精神,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坚持做好一件事,追求做到完美与极致,面对日复一日的枯燥与乏味能耐得住寂寞,顶得住诱惑。这些都与“六证”构建的正确思维方式和自我修养之路密切契合。

技术技能人才通过修习“六证”会确立一生做好一项技能并将其做到极致的愿景,以鲁班、庖丁为榜样,不会随意改变自己的志向,在每个成长阶段能沉下心来,以穷尽事物之理的方式去思考技术技能的提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姜涛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他从一名普通的电焊工成长为国家级技能大师,为导弹打造无缝外衣。他说自己的成功是从千百次的失败中得来的,技术创新靠的是不断试错,不断坚持,兢兢业业地去做好每一件自己的事情,在工作中追求一种极致的精细,把心沉下来,像苦行僧一样地去修行。

(二)有助于企业确立愿景,提升竞争力

就企业而言,“六证”的启示首先在于树立愿景,明确发展战略与定位。愿景对企业发展起到强大的引领作用,伟大的商业领袖会用愿景激励员工。据研究,有愿景的企业相比没有愿景的企业,在成长速度上保持不变和上升的比例较高,名次下降的比例较低。而在有愿景的企业中,拥有世界级愿景的企业相比非世界级愿景企业而言,名次下降的比例较低,且高成长性企业比例较大,低成长性企业比例较小。[36]中小企业通常愿景不清晰,在解决生存问题之后容易迷失方向,动力不足,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最有经济活力的市场主体之一,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要根据企业经营范围和发展战略,打造企业愿景,并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地将其传递给员工,激发员工的潜能和动力,为追求共同的愿景而努力。被誉为“世界第一CEO”的杰克·韦尔奇为通用电气提出“数一数二”的愿景,通过沟通影响员工并积极推行。同时,他基于愿景进行改革,大规模重组,砍去不必要的板块,将集团的发展推至顶峰。[37]

企业也需要素其位而行,其体现在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本位,沉下心来做产品。在追求利益最大化、一切以效率为先的社会背景下,凡事都能从消费者立场出发来思考问题十分难能可贵,这对企业来说属于“义利之辨”。当企业以消费者的需要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君子不言利而利在其中。管理者能沉下心来做事,必然也会形成这样的企业文化,IBM的成功就在于其一切以顾客为中心的企业理念。

(三)有助于回归自身传统,坚定文化自信

实践“六证”的过程就是重新认识我们自己传统文化的过程,《大学》的“六证”蕴含了个体生命更新与完善的规律与方法,构建了一套提升自我的正确思维方式,促进个体在自我完善基础上,最终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个体修身为起点而实现的平天下,即蕴含了个体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也包含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其终极的至善是万物一体之仁,天下大同。这与西方所主张的价值不同。当代世界过分消费性和工具理性过度膨胀的价值取向,即源出于此。而非西方的社会和民族,亦必经由回归自身传统的文化认同和主体性确立。[38]“六证”引领的修行是个体获得基于传统文化实践而确立的自我认同,促使个体内在生成自己的文化与民族自信。

The Realistic Meanings of “Six Practices”in The Great Learning

YANG Ning

Abstract:The “six practices” in The Great Learning are the six states for everyone in their self-cultivation and moral composition.This paper aims to fully excavate the realistic meanings of the six practices in the Great Learning.For individuals,the application of “six practices” helps to establish broader vision,to provide a more proper solution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strengthen human sense of happiness and can be utilized to construct positive modes of thinking and hence influences the level of achievements.For society,the application of “six practices” plays a major role in contributing to the promotion of skilled talents an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and conducive to returning to one's own tradition and strengthen cultural confidence.

Key Words:The Great Learning,“Six Practices”,vision,cultural confidence


[1]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角色冲突及其调适策略研究”(编号:GH22518)。

[2] (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49页。

[3]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页。

[4] 《四书章句集注》,第4页。

[5] 《四书章句集注》,第6页。

[6] 《朱子语类》,第281页。

[7] (宋)程颢、程颐撰,潘富恩导读:《二程遗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81页。

[8] 《朱子语类》,第274页。

[9] (明)王守仁撰,旲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编校:《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19页。

[10] 《四书章句集注》,第4页。

[11] 《朱子语类》,第275页。

[12] 《朱子语类》,第274页。

[13] 《四书章句集注》,第4页。

[14] 《朱子语类》,第277页。

[15] 《四书章句集注》,第4页。

[16] 《四书章句集注》,第4页。

[17] 《朱子语类》,第279页。

[18] 《朱子语类》,第275页。

[19] 《四书章句集注》,第55页。

[20] 《王阳明全集》,第1083页。

[21] 《王阳明全集》,第1073页。

[22] 《王阳明全集》,第289页。

[23] 《二程遗书》,第190页。

[24] 《朱子语类》,第275页。

[25] 《四书章句集注》,第93页。

[26] 《四书章句集注》,第85页。

[27] 《四书章句集注》,第6页。

[28] 《王阳明全集》,第18页。

[29] 《二程遗书》,第101页。

[30] 《二程遗书》,第135页。

[31] 《王阳明全集》,第14页。

[32] 《二程遗书》,第136页。

[33] 《朱子语类》,第275页。

[34] 《二程遗书》,第144页。

[35] 《朱子语类》,第277页。

[36] 田志龙、蒋倩:《中国500强企业的愿景:内涵、有效性与影响因素》,《管理世界》2009年第7期。

[37] 吕未林:《超级领导——杰克·韦尔奇的卓越领导艺术研究》,《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38] 李景林:《“知止”三义与文化认同》,《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