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学的缘事理论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缘事理论何以可能

就理论的形态而言,有思辨性理论,也有经验性理论。思辨性理论放眼于形而上,具有严密的推理、充分的论证和鲜明的观点。经验性理论着眼于形而下,具有直寻的兴象、别趣的顿悟和优游的玄解。中国古代诗论家在作诗之余所形成的缘事理论多是经验性的理论。从某一时期来看,这种理论的概念未必明确、体系也未必显明,但俯瞰整个历史的话,却也可以寻见一以贯之的观点和思想。这种星罗棋布式的妙悟与漫谈要走向现代并为我们所理解和应用,首要的工作就是回到原初经验中,找到经验背后的理论基础。

笔者认为,缘事理论在中国古代之所以可能,主要由于它有三个坚实的基础。第一,生存基础。从生存角度看,人是以一件事接一件事的方式生存的,人在事件中既创造着我们的自身,也创造着我们的文化。换句话说,人就是在做事和言事中生存的。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指出:“生存的行运是从此在伸展着的途程得以规定的。这种伸展开来的自身伸展所特有的行运我们称之为此在的历事。此在‘联系’的问题是其历事的存在论问题。”[1]中国诗学的缘事理论就是基于华夏民族历事生存的实际而产生的。第二,历史基础。从发展角度看,中国诗学的缘事理论滥觞于“结绳纪事”的历史意识,萌发于汉代“以事解诗”的《诗》学,发展于唐代“触事兴咏”的《本事诗》,成熟于宋代“以事话诗”的诗话。第三,思想基础。从思想角度看,中国缘事诗学理论自《汉书艺文志》明确提出“缘事而发”的思想以来,杜甫的“即事名篇”、白居易的“歌诗合为事而作”、魏泰的“缘事以审情”以及叶燮的“理、事、情”思想都为中国缘事诗学理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因此,中国诗学的缘事理论在古代不仅是现实的,也是可行的。在中国古代,“事义为骨髓”的倡导抵制了“情必极貌以写物”的齐梁诗风;“托事于物”的兴寄奠定了“真情多而巧思寡”的盛唐气象。下面我们将从哲、史、文三个维度对中国诗学缘事理论的可能性加以说明,以便为缘事理论走向现代提供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