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肛肠外科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五节 肛门瘙痒

肛门瘙痒(pruritus ani)是肛肠科常见的临床症状,是一种发生于肛门及其周围皮肤的强烈想抓挠的不愉快的感觉。引起肛门瘙痒的原因很多,有时患者可能并没有肛门直肠疾病,瘙痒仅是一种表现,提示有一种或多种物质正在或曾经刺激肛周皮肤。

肛门瘙痒发生率为1%~5%,男女患病率之比4∶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30~50岁高发。

一、病因

一般认为,瘙痒与皮肤中的C纤维有关,组胺、缓激肽、激肽释放酶与其关系密切。用抓挠来减轻瘙痒会引起肛周皮肤的擦伤和炎症,并进一步刺激神经纤维,这种瘙痒—抓挠—瘙痒的恶性循环对患者来说很难打破,使治疗工作更加复杂化。

肛门瘙痒的病因复杂多样,大体上可以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其中25%~75%可明确病因。没有特定的病理或病因时即为原发性瘙痒。继发性致病因素包括局部刺激、感染、炎症、系统性疾病和肿瘤等,精神或行为因素也是肛门瘙痒需要关注的致病因素。肠道寄生虫是较早就已经认识的能够致使患者肛门瘙痒的致病因素,尤其是蛲虫。卫生条件差、反复频繁清洁肛门及其周围、应用刺激性卫生用品,如使用刷子、腐蚀性肥皂等都可能引发肛门瘙痒。有些患者肛周皮肤对香水、肥皂、织物、饮食摄入和表面创伤非常敏感,也可能会引发肛门瘙痒。

二、临床表现

多数肛门瘙痒病程较长,瘙痒程度轻重不等,可以通过抓挠或摩擦暂时缓解,可在全天任何时间或运动时出现,可能影响患者的睡眠。在多数情况下,肛周皮肤呈暗红色,如果肛门瘙痒长期存在,肛门周围的皮肤可能因为反复抓挠而变得粗糙、增厚,呈苔藓样改变。反复抓挠也可导致肛门皮肤破溃、皲裂或溃疡,导致局部疼痛、手纸带血,甚至感染。

三、诊断

根据病史、饮食、个人卫生习惯、全身体检和肛门局部检查,多数肛门瘙痒能够明确诊断。对肛门瘙痒患者进行临床评估时,必须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的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饮食习惯、用药情况、过敏史、基础疾病、精神疾病史、手术史、排便习惯、排便后清洁肛门的方式等,详细问诊将有助于寻找潜在病因。肛门局部检查能够明确了解患者肛门直肠疾病(如痔、肛裂、肛瘘)或皮肤疾病(如银屑病、湿疹或皮炎),评估肛门皮损严重程度。直肠指检及肛门镜检查有助于了解患者的直肠情况,排除直肠肛门恶性肿瘤。全身体检能够排除全身性疾病及其他部位的皮肤疾病,包括肘部、膝部、手、颈部等。如果怀疑有寄生虫感染,应行粪便虫卵检查。

四、治疗与预防

肛门瘙痒的治疗应根据具体病因采取个体化治疗。如果治疗6周肛周皮损没有明显改善,应予以活检排除肛门佩吉特病(anal Paget disease)等恶性皮肤疾病。对原发性肛周湿疹,鉴于病因不明,改变生活方式可能是有益的,建议患者:① 尽量避免抓挠;② 排便后用清水清洗肛门;③ 尽量避免过度用厕纸擦拭肛门;④ 肛门应该用柔软的毛巾蘸干或冷风吹干;⑤ 肛门局部应避免使用肥皂、香水和纸巾;⑥ 穿宽松棉质内裤;⑦ 摄入高纤维素饮食,改善排便;⑧ 避免食用刺激肠道和引起瘙痒的食物;⑨ 抗组胺药物可能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