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 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水平、农民对公共事业满意度及需求的相关性
此部分主要根据被调查农户及样本人口的家庭特征、个人特征,分析这些特征与农民在农村公共事业参与、获得等方面的情况及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家庭特征主要是家庭人均纯收入、户主受教育水平,个人特征主要是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等。
(一)教育
分收入组统计,7~14岁人口入学率最高的是较低收入组和低收入组,收入最高的组却是最低的(见表18)。250户有7~14岁孩子,其中15户有7~14岁孩子不在校,这15户的人均纯收入的均值为7240元,其他235户人均纯收入的均值为4445元。但统计上两组之间的差距不显著。对学校满意度的评价在收入组之间虽然也有一定的差异,但不能直观地看出任何相关性。
表18 收入水平与教育状况以及对教育满意度之间的相关性
将有7~14岁人口的农户按是否“有7~14岁人口不在校”划分为两类,有为1,没有为0,计算该指标与农户人均纯收入、户主受教育水平的相关性。另外,考虑到孩子是否按时上学与父母是否外出务工之间可能存在关系,同时计算其与户主外出务工(户主外出务工为1,否则为0)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是否“有7~14岁人口不在校”与家庭收入之间正相关,这与分组统计是一致的,但不显著;与户主外出务工之间没有显著关系;与户主受教育水平之间负相关,并且高度显著(见表19)。也就是说,户主受教育水平越高,家庭内儿童辍学、失学的可能性越低。
计算农户是否“认为教育是最满意政策”与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有7~14岁孩子的家庭更倾向于这么认为,并且高度显著;另外就是与户主外出务工之间显著正相关,户主外出的家庭也倾向于认为教育是最满意政策。
表19 教育指标与相关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二)医疗卫生
与教育情况一样,按收入组统计新农合参合比例、6岁以下儿童疫苗接种率、接受健康体检(或免费体检)人口比例,都不能直观地看出什么相关性(见表20)。
表20 收入水平与医疗卫生状况之间的相关性
计算符合参合条件的人口是否参合(参合为1,否则为0)与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及家庭人均纯收入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结果表明,性别对参合行为没有什么影响,其他三项都是显著的正相关,即年龄越大、受教育水平越高、家庭人均纯收入越高,参合率越大,这与观察、预期都是一致的(见表21)。
表21 参合与相关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筛选出对新农合作出满意、不满意评价的农户,计算农户是否满意(满意为1,不满意为0)与农户人均纯收入、户主受教育水平、家里有人患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都很不显著。同样计算农户对村卫生室医疗服务条件的评价(好为1,不好为0)与这几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也很不显著(见表22)。
表22 影响农民对新农合等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三)养老保障(河南省)
被调查地区中只有河南省荥阳市和社旗县是新农保试点,农民参保人口较多,此部分以河南省被调查农户为分析对象。分收入组计算16岁及以上人口的参保率,除了较低收入组有异常变动外(该组参保率最高),其他各组表现出收入水平越高新农保参保率也就越高的特点。分收入组统计参保人员对新农保的评价,较低收入组与低收入组全部表示满意,而中等收入组的满意度最低(见表23)。
计算参保状况(参保为1,未参保为0)与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家庭人均纯收入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年龄与参保行为之间显著正相关,年龄越大参保积极性越高,其他因素与之没有显著关系;同样参保人口是否满意也与其年龄显著正相关,年龄越大越满意,与其他因素无关(见表24)。因此,是否参保与是否满意的关键因素是年龄。
表23 河南省被调查地区新农保参保以及对新农保的满意度情况
表24 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
(四)农村低保政策
低保待遇的获取原则上来说应该取决于农户的经济状况,不是一个主动行为,在此不分析其与其他因素的关系。计算低保户对低保政策是否满意与其收入水平、户主受教育水平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显示,人均纯收入越低的低保户,越倾向于对低保政策表示满意;是否满意与户主的受教育水平之间没有什么关系(见表25)。
表25 农户对低保政策的满意度
(五)村组织文化活动
表26反映了收入组与订报率、订杂志率和经常买图书的比率之间的关系。直观来看,存在一定的正向关系,收入水平越高,订报、订杂志的比例越高。计算农户是否订报、是否订杂志、是否经常买图书与户人均纯收入、户主受教育水平之间的相关性。从结果来看,都表现出正向关系,其中人均纯收入与订报之间高度显著相关,户主受教育水平与三项之间都显著相关(见表27)。因此,农户文化活动主要受户主受教育水平的影响,而不是收入水平。
表26 不同收入组农户订阅报刊和购买图书情况
表27 影响农户订阅报刊和购买图书的主要因素
(六)农村改水、改厕、公共卫生和环境
在改水、改厕方面,对改水是否满意与当前是否存在用水困难之间显著地负相关,即存在饮水困难的农户对改水更倾向于不满意。家庭收入、户主受教育水平与改水、改厕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家庭人均纯收入高的农户对村公共卫生和环境更倾向于表示满意(见表28)。
表28 影响农户对改水、改厕等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七)村治安状况与治安管理
被调查农户对村治安状况、治安管理及本地居住安全感等方面的评价与农户人均纯收入的相关系数全部为正,但都不显著,与户主受教育水平的相关系数全部为负,基本都不显著,只有对警方打击、防范犯罪满意状况与户主的受教育水平之间是显著负相关(见表29)。
表29 影响农户对村治安状况和治安管理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财政部农业司《公共财政覆盖农村问题研究》课题组:《公共财政覆盖农村问题研究报告》,《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7期。
陈锡文、韩俊、赵阳:《我国农村公共财政制度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05年第5期。
陈小梅:《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现状与改革》,《南方农村》2004年第2期。
楚永生、丁子信:《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与消费水平相关性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7期。
樊胜根、张林秀、张晓波:《中国农村公共投资在农村经济增长和反贫困中的作用》,《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方盛举:《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的界定及特征》,《思想战线》2002年第2期。
巩玉涛、贾海薇:《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公共事业问题探析》,《改革与战略》2008年第5期。
郭忠华:《中国社会事业发展的战略性思考》,《青岛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胡拓坪:《乡镇公共产品的供求矛盾探析》,《农业经济问题》2001年第7期。
黄志冲:《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创新的经济学研究》,《中国农村观察》2000年第6期。
黎炳盛:《村民自治的最初诱因:非集体化改革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失效》,《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黎炳盛:《村民自治下中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开放时代》2001年第3期。
李大胜、范文正、洪凯:《农村生产性公共产品供需分析与供给模式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5期。
李大胜、牛宝俊等:《投资、技术与现代农业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李焕彰、钱忠好:《财政支农政策与中国农业增长:因果与结构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4年第8期。
李雷鸣、陈俊芳:《供需矛盾与交易成本的构成》,《经济学家》2004年第5期。
李琴、熊启泉、李大胜:《中国财政农业投入的结构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第8期。
李文:《财政税收政策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林万龙:《中国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刘涵:《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农业经济问题》2008年第10期。
罗光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双效应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第8期。
马晓河等:《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现状、问题与对策》,《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第4期。
尚长风:《农村公共产品缺位研究》,《经济学家》2004年第6期。
盛荣:《关于农村公共产品与服务研究现状的思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孙开、彭健:《农村公共财政体制建设问题探析》,《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第9期。
王宾、赵阳:《我国农业公共服务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第11期。
王国华、李克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农民收入问题研究》,《财政研究》2003年第1期。
王为民:《关于加大我国农村公共产品政府供给的思考》,《经济师》2003年第10期。
王为民:《中国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与管理问题探讨》,《当代财经》2006年第11期。
温家宝:《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温家宝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10年2月4日。
吴士健、薛兴利、左臣明:《试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农业经济问题》2002年第7期。
熊巍:《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分析与模式选择》,《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7期。
叶文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变革的探讨》,《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叶兴庆:《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改革》,《经济研究》1997年第6期。
张军:《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转型——体制、政策与筹资方式比较》,《调研世界》2003年第4期。
张军、何寒熙:《中国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改革后的变迁》,《改革》1996年第5期。
张军、蒋琳琦:《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变迁:理论视角》,《世界经济文汇》1997年第5期。
周立新、杨抚生:《农村公共产品的供求矛盾与对策选择基点》,《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周义程:《公共利益、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的概念界说》,《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朱晶:《农业公共投资、竞争力与粮食安全》,《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
朱剑峰:《政府在农业农村社会发展中的责任界定》,《农业经济问题》200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