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劳动:效益倍增的时间分工法则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章 借力打力,激发职场外的劳动

一、警惕“票号陷阱”

“票号陷阱”是指票号当年通过为公众提供银两兑换业务,从顾客的银两中扣除一部分作为服务费来获取利润的经营方式。它与行李寄存处的经营理念完全一致,是按照“乘人之危”的原则,一方面给自己的企业谋求提供服务的商机,另一方面借此商机强迫顾客为票号提供的服务埋单。这种传统的企业经营方式和盈利手法看似合情合理,但历史的经验却给出了截然相反的答案:票号在与现代银行的竞争中,最后恰恰就败在这种看似合情合理的经营方式上。

依托余暇时间的职场外劳动进行竞争,使企业后来居上、由弱变强的实例并不鲜见,其中以银行的例子最为典型和生动。

在金融领域,最初绝大多数企业都是按照行李寄存处的经营方式来运作的。行李寄存处认为,顾客是在请求寄存处为自己保管物品。寄存处是主动方,而顾客是被动方。按照这样的认知,顾客去寄存行李是有求于商家,因此行李寄存处是在向顾客提供服务,顾客必须缴纳行李保管费。这相当于顾客出资为自己的物品聘请了一位保安。

清代票号就是如此经营的典型。票号作为传统金融机构,也像行李寄存处一样,是从顾客所汇兑的银两中扣除一部分作为服务费,归票号所有。而顾客请票号进行异地银两汇兑,需要支付费用。因此,对于顾客来说,要得到票号的服务,就必须承受损失,是赔钱的行为。

票号向顾客收取服务费,必然会导致顾客蒙受经济损失。这就极大地限制了票号的业务范围,进而丢失了许多潜在顾客。由于绝大部分经商者持有的银两都很少,其生意又都局限在较小的地域内,因此为了避免缴纳服务费,它们都尽量选择自己亲身携带数量极为有限的银两,在异地之间往来。

虽然大部分生意人本小利微,但是他们人数众多,资金汇集在一起也十分巨大。由于这些人不愿意向票号缴纳服务费,使票号丧失了相当大的业务量,严重阻碍了票号发展。

与票号相比,银行的经营理念却正好相反:银行虽然也提供异地之间的存取款业务,但是在吸纳顾客的存款时,银行不仅不像票号那样收费,反而还向顾客支付利息。银行之所以如此运作,给公众的感觉是,银行觉得公众把钱存进来,是在帮助银行扩展借贷业务,是在支持银行把业务做大。而储户则感到,银行给储户的存款支付利息,好像是在报答储户给予银行的资金帮助。

银行如此经营的结果是,顾客把自己的钱存入银行,不仅不会产生经济上的损失,反而还能让存款作为一种私人的资金资源,实现增值。而把资金存入票号的结果却截然相反。票号和银行对公众个人资金的不同认知和运作,便公众对银行趋之若鹜,纷纷把钱存入银行,致使银行的顾客数量剧增,在借贷两端的收益暴涨。

而与此同时,票号的生意却很快衰落。与银行支付利息相比,在公众看来,票号向顾客收取服务费,是“乘人之危”来“揩”顾客身上的“油水”。正是这种“乘人之危”的“揩油”行为,让票号陷入了经营困境。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代企业与100多年前的票号落入了同样的经营陷阱。

因为当年票号从事汇兑业务,是把顾客的银两从一种汇兑成为另外一种。例如,它们把豆规银汇兑成为松江银等。票号所完成的是一种资源的转换。而当代企业招工进行生产,实际上也是在进行一种资源转换。它是把职工的劳动资源转换成作为报酬的收入资源。

票号当年要从银两汇兑中抽取一部分财富,作为企业的收益;同样的道理,当代企业也会从职工的劳动成果中扣除一部分,作为企业的利润。顾客在银两汇兑中有所损失,而职工在企业中工作,其劳动报酬也会少于其劳动成果。

票号之所以能够依靠这种经营模式生存了许多年,是因为它们看到顾客在汇兑银两方面有求于票号;而当代企业多年沿用类似的经营理念直至今日,同样是由于社会公众有求于企业。只不过顾客对票号的需求,是把一种银两兑换成另外一种银两;而社会公众对企业的需求,是把公众的劳动资源转换成实际的现金收入。

票号是以提供交易性服务的方式来吸纳和运作社会资源,结果是使公众的资金被贬值。与票号相比,银行当年是使公众的资金增值,是以提供完善性服务的方式来吸纳和运作公众的资金资源。当代企业急需借鉴银行的经营方式,让劳动资源得以增值,以向公众提供完善性服务的方式去吸纳和运作劳动资源,复制银行当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通过上述剖析,我们是否可以感觉到,当代企业与100多年前的票号,在经营理念上陷入了相似的误区?可是两者的结局却大不相同:票号早就被现代银行用截然相反的经营方式所挤垮,而当代企业既有的经营方式却仍然盛行于世。这里面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银行找到了发挥顾客余暇时间的有效方法,并利用顾客通过职场外劳动,把人们在余暇时间里的潜在价值,转变成了银行的实际收益。一旦当代企业找到一种有效的途径,也像银行那样,把职工余暇时间的职场外劳动有效地转变为企业的实际收益,那么企业在市场上所增加的竞争力,与当年的银行相比,很可能会有过之而无不及。当年银行究竟是依托什么样的途径来取得如此成就的呢?

与票号截然相反,银行不仅不会扣留顾客的一部分资金作为企业的收益,反而还会向顾客的存款支付利息。如此一来,顾客感觉自己的资金在银行里不降反增,自己“白占了”银行的“便宜”。于是,银行的知名度急剧扩展,广大社会公众从最初一批银行储户那里得知这一消息后,便纷纷把钱从其他金融机构提取出来,转存入这家银行。

银行的业务随之暴涨,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很快挤垮了票号。而现在我们用职场外劳动的理念再回过头去分析一下当年银行的经营,就会发现真相并不是当时公众所感觉到的那样。

公众手里的资金作为一种资源,本身并没有长着腿和脚,它们根本就不会自己走路,更不会自己从其他金融机构里走出来,再进入银行。公众手里的钱之所以流入银行,是因为银行的存款利息吸引了公众,推动他们亲自把手里的资金从其他金融机构提取出来,转存入银行。第一批储户把这种财富增值的途径又转告其他人,其他人也纷纷一个接一个、一批接一批地去银行存款,然后又再去转告更多的公众,使他们也把钱存入银行。

实际上,这些储户是利用余暇时间,以职场外劳动的方式在为银行作推介,变成了银行负责推介宣传的编外员工。而存款利息仅仅是银行对储户推介活动的某种补偿罢了。银行根本就没有让储户白占任何便宜,它与储户之间是一种劳动和回报的关系。只不过在那个年代,由于不存在职场外劳动的概念,所以储户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余暇时间主动进行的宣传推介活动,对银行发展具有多么巨大的决定性意义。

如此经营,银行既推动储户为它干了活,还征服了广大社会公众的心,使银行自己赢得了慈善家的美名,实在是名利双收。余暇时间和职场外劳动的功能可谓真奇妙!银行依托余暇劳动赢得的巨大成功,实在是值得我们的企业借鉴和运用。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银行的利润来自放贷,而像票号这样的金融企业,其利润来自汇兑和运输。两类企业恐怕没有可比性。其实,票号也从事放贷和收息。但是它与银行在一个关键点上的认知截然不同。

票号认为放贷能够获得利息收益,而汇兑和运输还可以再获得一笔收益。放贷与汇兑和运输之间,在利润上是一加一等于二的关系。而银行则认为,由于大量营造和有效运用了公众的职场外无偿劳动,使银行的放贷和提供存款利息之间,是一减一等于三的关系。这是导致双方选择不同经营路径的根本原因。

票号所完成的是一种财富资源的转换。而当代企业实际上也是在进行一种资源转换,它是把职工的劳动资源转换为收入上的财富资源。因此在经营理念上,100多年前的票号与当代企业可谓是异曲同工,但它们的结局却大不相同,原因是当年的银行找到了发挥公众在余暇时间里,进行职场外劳动的途径,并把公众的这种劳动转变成了银行的收益,而当代企业却至今依然无法运用银行的这一经营方式,更难以把人们余暇时间的职场外劳动转变为企业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