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三兄弟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分田到户第一年

添雄一走,厚洋屯又没队长了,正当人们要推选新队长时,联产承包责住制的东风刮到了老区。

老区党政干部和群众最听中央的话,1981年底,在全国还在搞试点时,上杭县先动了。三季稻一割完,分田到户运动就开始了,就象当年搞土地革命一样,田地一夜间分到了社员手中。

厚洋屯1981年实行的添兰路线获得了大丰收,在粮食保住了往年收获的基础上,花生、红薯、萝卜、竹笋获得了大丰收。除了自己吃的和卖的,还晒了许多地瓜干、萝卜干、笋干。这一年一天的工分值达到了四角二分钱。

可以说添兰为社员们包产到户趟了路子。土地到了农户手后,家家打着自已的算盘,第一算的还是粮食,第二算的是挣钱。

在种粮方面,各户想的最多的是肥料和用工,很少有人想到种子。添雄在陪他爸去省城看病时,和同病房的病友家属处得很融洽,其中有一位家住湖南的病人家属提到了杂交稻种高产的事,引起了添雄的兴趣。

那个家属说他们用了湖南农科院的杂交稻种,一季稻亩产达到了700斤。

添雄为了亲近他,听说他家有买卖很忙时,主动担起了护理他父亲的任务,让他回家去处理事情。

那人千恩万谢回去了,添雄象对待自已父亲一样侍奉那人的父亲,一个月后,那人回来了,给他背来了5斤稻种。两个患者都出院了,两人互记了地址后分手了。

回到家里,正赶上种一季稻,庆东家分到了3亩水田,1.5亩梯田。添雄用5斤杂交稻种育出了3万多株苗,每亩插了万株秧,比生产队时少插了两成。

开始时,人们指点着他家的田说:“有苗才有粮,庆东家的苗这么稀,今年得喝稀粥喽!”

没想到一分蘖,庆东家田里的苗密得都见不到水线了,而且壮得比邻家的田高出了一截,油绿油绿的,人见人夸。

添雄又喜又忧,忧的是他听那个家属说,这种子只能用一次,下次还得买新的。他眉头一皱,计上心头,何不去湖南购来种子,卖给村民。

债多不愁人,再借一些,他咬牙又借了一千元钱,和添喜、添忠去了那个湖南老客家,5元一斤,买了100斤,他背了40斤,添喜背了40斤,添忠背了20斤。

来回半个月,哥仨历尽辛苦,把种子背了回来。家里的稻子开始吐穗了,明显比别人家的壮实。

添雄盘算,要是卖种子一斤卖10元,才赚500多元,要是卖苗,一株一分钱,一亩地能卖100元,成本才10元钱,他能育出300万棵苗来,能卖3万元。

但是一亩地吸苗需要半分地,300亩需要15亩地,自家只3亩地,怎么办呢?

有了!12亩地的秧苗才能卖1200元,几户联合,白给他们秧苗不就行了吗?还能解决劳力问题。

一季稻一收,庆东家三亩地竟打了近2300斤稻谷,一磨,能出八成米。而别人家的亩产只提高到了250多斤。庆东家的亩产是别人家的3倍。

每亩多出500斤稻谷,市场价秈米0.25元一斤,400斤秈米能卖100元。而他们三兄弟背回的是晚稻,据湖南老客说,晚稻亩产可达1000斤。

添雄打定了主意,先找大伯、二伯、五叔和添龙、添兰家商量。大伯家有2.4亩水田,二伯家有1.8亩水田,五叔家有2.4亩水田,添龙家有1.8亩水田,添兰家有2.4亩水田,加到一起是10.8亩。

还差1.2亩,添雄想,肥水不流外人田,找到了添贵。添贵也成了家,有了一个女儿,养活着一个老妈,有2.4亩水田,听添雄一说,他马上答应说:“都拿去好了,你家兄弟多,帮我插插秧就好喽!”

搞定了土地,文陞、贤陞本宗家族25口在厚洋的人中,除了4个呀呀学语的孩子和在外上班的添培,都投入了育苗大战。

水稻育苗,要把水田刨成一道道土台,那土台宽一米,高30公分,台沟里车进一些水,保持下面的土壤湿润,把台上的土再浇上水,均匀地撒上稻种,用手把种子抹进泥水里,就等它发芽了。

二季稻是在夏至季节插秧,这时的温度最适宜种子升长。那良种,生命力极强,土壤有了水分,加上阳光强,两天就冒出了芽尖,七天就长成了秧苗。

事实是最好的广告,庆东家一季稻收的秈米比三季稻的总和还多的消息不胫而走,添雄又组织族里兄弟姐妹去宣传,让寨背村民都知道他又从湖南背回了晚稻,可以亩产千斤,秧苗有限,一分一株,先订后买,每亩一万株足矣,晚一步悔之晚矣!

农民是最会算帐的,花100元买能产1000斤的稻苗,比以往多700斤稻谷,可多出500斤稻米,每斤3毛钱,那是150元啊!还落得300斤口粮,这个帐值得!

一时间订购者络绎不绝,秧苗出土才三天,285万株一抢而空。添雄收到了2.85万元钱的订金,还清了债务,还剩了4000元钱。

添雄不贪,留下了1000元做本钱,把3000元按出地多少分成六份,分给了六家,多的得了576元,少的得了288元。

在生产队一年也挣不到100元,只一季,厚洋本宗七家人就挣了这么多钱,本宗把添雄推成了带路人。

只可惜,湖南只种两季稻,要想再赚这份钱,就得等明年了。

那杂交稻种没有辜负寨背百姓的希望,到了寒露,用了从添雄那里买到秧苗的乡亲,个个亩产超了千斤,囤满钵满,吃上了干饭。

寨背村村长把厚洋汤氏本宗卖秧苗的故事传到了公社,公社传到了县里,县里报到地区,地区报到省里,引起了省政府领导的重视,找省里农业专家研究这一现象。

福建省农科院专家揭开了湖南稻种高产之谜:HUN省农科院有一名叫袁隆平的专家,经过多年种植试验,培育出了杂交水稻种子,原来的水稻是靠秧苗主根吐穗结果,杂交水稻是靠分糵的支杈吐穗结果,一株稻苗会分出四五支支杈,当然多打粮了。

福建省以农科院为龙头,购进大量杂交稻种,组织农业部门在各县设了科普推广售种站,添雄想再靠此赚钱的路子被堵死了。

分田到户第一年,没种上杂交稻苗的百姓也获得了丰收,家家都吃上了干饭,寨背的三干——地瓜干、萝卜干、笋干加上县城的豆腐干、粉干,成了上杭老区的土特产。

庆东手术之后,好了一年,到年底,旧病又复发了,不仅流鼻血,而且咽喉肿痛,难以咽食,添雄又进入了新一轮借债度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