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的选择:一个民营企业家的并购之旅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过完年转眼就到了5月。一天,老王应邀参加了市政府牵头组织的企业高峰论坛。老王作为圆桌论坛的嘉宾,讨论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其实,老王觉得自己参与这场圆桌讨论,着实算是凑数。因为除了财务总监跟银行打打交道,老王自己对于融资很少操心也很少过问。老王秉承的理念,就是老老实实做生意。以前,有金融机构说要帮他发企业债。老王一听发债的成本,就打消了念头。

不过这一次,老王的心思有点不同。他留心听着周围人的议论,甚至还真心诚意地跟与会者换了一圈名片。老王本能地觉得,时代在变,他也要变变了,不能固执地守着自己原来的那些业务。哪一天新能源车的电池核心获得革命性突破,电动车就要大行其道地盛行起来。届时,自己的产品就是穷途末路了。

老王摸出自己口袋里最新款的苹果手机。虽然秘书给装的很多应用软件老王不全会用,但是老王不得不感慨,技术的进步给行业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前些天老王去北欧旅游。到达机场的时候,老王不知道应该在哪个航站楼登机。正在犯嘀咕的时候,出租车司机掏出自己的手机,点了几下,就告诉他们应该在T2航站楼。当时,老王感慨不已,觉得北欧人真富裕,受教育程度真高:连个普通的出租车司机都拿着苹果手机,而且点几下就能查询出航班信息。

老王打心眼里觉得,自己要多学习学习,否则真成了一个土豪,啥也不懂。

所以,这次的论坛开了两天,老王整整待了两天,发了整整两盒名片。

当然,老王也收到很多名片。更重要的是,在会议中,他还认识了不少人,包括一些证券公司、投资公司、咨询公司的很多顾问。以前,老王最瞧不上的就是这些人。潜意识里,老王认为这些人就是耍耍嘴皮子,不能真帮忙。

这一次因为心态不一样了,老王发现自己与一众耍嘴皮子的人聊天,收获也不少。老王深深觉得,自己的眼界不够开阔,老在厂子里转悠,多少有点井底之蛙的感觉。虽然这些年,自己也经常出国,去国外的合作伙伴那里考察,其实只是看个新鲜。老王不懂英语,所以也就是保持一个礼貌的微笑而已。

但是这些耍嘴皮子的人,个个能说会道。有一个财务顾问很熟悉老王所在的行业,把老王的同行一个个点评过来,甚至还把老王的公司分析了一遍。

老王又惊又怕。

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自己还有点糊里糊涂的时候,旁观者却已经看得一清二楚,分析得一针见血,真可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老王也打心眼里认同这位财务顾问的话:海外市场不景气,现有的产能不能再扩张,同时充分利用现在的市场地位和客户资源,开发一些有未来前景的市场产品,以应对市场之变。

这么一想,老王的心里就渐渐亮堂起来:卖掉一部分业务,发展新业务,这好比是冬天的时候,帮花木修剪一下残枝败叶,来年春天的花会开得更好。

想到这里,他有点高兴起来,睡眠竟然也好了很多。他仿佛回到了20年前,那年轻和拼命的岁月,浑身有着使不完的劲儿。

近年来,在全球经济已经一体化的形势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步入加速发展的阶段,近4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和人民币国际化加快了资本输出的速度。

来自清科研究中心的统计显示,2013年我国跨境并购活动活跃,并在金额规模方面出现大幅上扬。2013年我国共完成跨境并购138起,涉及交易额514.63亿美元,较2012年的334.83亿美元上升53.7%,平均交易金额高达4.86亿美元。美国顾问机构荣鼎集团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2013年中国对美国投资倍增至140亿美元,这些投资项目共雇用了7万名全职员工。其中,中国的私营企业在美国直接投资占了主导地位,占中国在美直接投资的70%以上。

从这组数据不难看出,在现阶段,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选择了对外收购兼并的方式。因为,并购是“进”的一种快速有效的手段。

从收购目的出发,我们把并购分为两大类,战略并购和财务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