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序
盛世修史,资政弘文,述往开来。
我们的新时代,集大成而开新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人类文明走到新的十字路口。面对各种前所未有的风险和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内在逻辑,牢牢把握历史主动、锚定奋斗目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标注中国发展新方位、中华文明新高度,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树立了中国典范。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制高点,编撰《(新编)中国通史纲要》和《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二者互为托举、相得益彰,以历史科学的宏阔视野,探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底蕴和文明动因,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上的伟大意义,为广大干部群众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厚植根基,培育沃土,提供滋养。
一
中国之为中国,是延绵五千多年而不绝的悠久历史,是广土众民凝聚不散的天下秩序,是时空经纬交织下,中华民族成长壮大的宏伟进程,是古今新旧相续中,中华文明不断自我涤荡、不断自我超越的革故鼎新。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植根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历史轴线上;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奠基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广袤沃土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明历史,培育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夯实了中华民族守正创新、昂扬向上的高尚品德和深厚的家国情怀。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赓续不断的治史、修史传统,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薪火相传的文脉支点。自司马迁著《史记》以来,以贯通古今、涵纳天下为旨要的通史撰述传统,即贯穿于两千余年历史演进之中,“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为历代史家肩负的治史使命,“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成为历代史家不懈追求的修史精神。“史非一家之书,实千载之书”,正是透过浩如烟海的史学典籍,中华民族的成长历程、发展进程以及思想精华、价值理念得以呈现,得以流传,得以光大,厚植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历史底蕴,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一统、阔步向前的历史自觉。正是在“承敝通变”的特质导引下,众多“通史”经典之作,积淀着中华民族最醇厚的基因谱系,系著于历久弥新的精神塑造,表征于多元一体的基本图景,构成了中华文明生机盎然的内在机制和演进路径。
五四运动以后,在仁人志士寻求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奋斗中,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社会形态研究为主体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结果。这一崭新的学术体系,将中国现代史学与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传统史学彻底区别开来,与以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指导的近代史学彻底区别开来。在马克思主义光辉旗帜指引下,涌现出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郭沫若的《中国史稿》、范文澜和蔡美彪的《中国通史》、白寿彝的《中国通史》等一批中国通史纂修的标志性成果。马克思主义史学前辈们沿着历史唯物主义指引的方向,以宏大的学术气派,细致考察人类历史变迁的内在轨迹,准确揭示了中华文明既遵循人类社会与世界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具有自身鲜明民族特色的独特发展道路。古老的通史撰述传统重光,在接续发展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学习历史、研究历史、运用历史,善于从历史的兴衰成败中总结治国理政经验教训,从而牢牢把握历史规律和发展大势。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近年来,一系列重大史学工程,如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清史纂修工程等,有力推动了中国史学繁荣发展。在史学界同仁共同努力下,史学理论、史学方法推陈出新,新材料、新领域不断开拓,新技术、新手段在史学研究中广泛应用,学科交叉融合日益多元,史学成就硕果累累,史学队伍人才辈出。推出一部反映新时代中国史学学术水准、思想标杆的通史著作,可谓恰逢其时。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学界关于中国历史的一些通史类著述,虽然多有史实硬伤,观点失之偏颇,但在国内外学术界和社会上却有不小影响。编撰《(新编)中国通史纲要》就是要继承和弘扬我国治史、修史的优良传统,在一代代史学家理论建树和丰厚学术研究积累的基础上,按照新时代新要求,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以新理论、新材料、新方法,展现中国史学新成就,呈现中国史学新思想,传递中国史学新表达,在国际史学思潮的激荡中,清晰、坚定、响亮地发出新时代中国史学的正声,以新时代中国史学的崭新风貌为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注入强大能量。
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从茹毛饮血到田园农耕,从工业革命到信息社会,构成了波澜壮阔的文明图谱,书写了激荡人心的文明华章。”
中华文明是与古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古印度文明并称的历史最悠久的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之一,也是其中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只有厘清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源头,才能真正把握中华文化的历史底蕴,才能培育出文化自信的宏大气度。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一是确立符合中国考古资料特征和中华文明特质的文明形成标准,二是追寻统一多民族中国的历史雏形。根据恩格斯“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的著名论断,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武器,形成符合中国历史实际的文明标准: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城市出现;社会结构上出现社会分工、阶层分化,出现阶级;出现区域性“古国”政体或“早期国家”,形成各地区“相互作用圈”这一“最初的中国”形态。
在距今6000年至5300年前后,中国各地区相继进入早期文明阶段,“古国”——非严格意义上的国家,如“满天星斗”熠熠生辉。以良渚文化为代表的考古发现表明,距今约5300年前后,中国一些地区已经拥有更多“文明”社会的要素,使“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定论,拥有了充分的考古学实证。
内聚的地理环境、广阔的疆域和众多的人口,是中华文明传承的客观条件。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的相互交融,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形式与内涵。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儒家学说为骨干的意识形态,为文明成长繁荣创造了条件。独特的史学传统造就了源远流长、延绵不断的文明传承意识。同域外文化相互交流交融,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是中华文明丰富发展的不竭动力。历经长期发展,中华文明培育出以道为统,以儒为基,以天人合一为根本理念,以民本为政治思想基底,以大一统为政治理想核心,以通变革新为鲜明品格,以天下大同为崇高理想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符合自己特点的道路上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独特价值,凝聚多元区域和不同族群,汇聚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磅礴力量,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穷变通久、推陈出新中,展现出持久而强大的生命力,为人类进步和世界文明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空前劫难,到经过百年奋斗逐步走向复兴、重铸文明新辉煌。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上了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和发展道路,一步步实现独立自主的现代化,一步步激活中华文明的内在力量,一步步促进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化,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
一百多年来,党领导人民艰辛探索文明转型,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持续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我们建设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文明,是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文明,是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文明。这种新型文明既遵循人类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先进本质,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
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来。“第二个结合”,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中华文明具有从历史演进中探寻不变之常道的理性特质,“通古今之变”具有“究天人之际”的超越性意义。文明史视野在当代中国史学的回归,映照着新时代最深切的关怀。当代中国的每一次创造,都是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自我更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意味着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不仅带动了现代世界文明版图的大变化,而且向世界昭示了人类文明的未来前景,昭示了更大格局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古老的中华文明实现现代化的形态,它根植于深厚的中华文明土壤,以人民至上的核心价值为导引,发挥集中统一的政治领导在组织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效能;它凝聚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了天下一家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确立了“和而不同”“不齐而齐”的和平发展、和谐共享的世界秩序观念。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开创的文明新形态,不是与传统断裂的新文明,也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现代化道路,而是从古老文明中走出来、从中华大地上长出来的古今一贯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向世界彰显了熔旧铸新而非弃旧逐新、独立自主而非附属于他人的文明发展理念,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文明发展之路提供了全新启示和借鉴。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文明”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相联系,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标志,标示着社会开化与进步,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活动的全部成果。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核心,是强调“文明是实践的事情,是一种社会品质”,科学阐述文明的实践性和社会性,以及二者在文明生成和发展中的内在逻辑联系。深刻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唯有以唯物史观为根本指引,回到历史深处,才能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进程与成就贡献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将《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与《(新编)中国通史纲要》配套编撰,同步完成,充分体现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即社会实践是文明生成、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文明”自生成之时起,就有实际的社会内容,不存在抽象的超社会之外的文明。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是阐明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阐明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深厚底蕴的唯一法宝。
五
编撰《(新编)中国通史纲要》和《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是新时代赋予中国历史学的崇高使命,其最鲜明的底色就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旗帜和灵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和历史科学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毫不动摇地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两书编撰全过程、各方面。其最显著的特色就是秉持大历史观,立足全局性、长时段、发展的眼光,全面考察历史之“变”,深入探究历史之“理”,努力攀登当代中国史学新高峰。其最核心的目标就是以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己任,“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渊源,昭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趋势,展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历史、文明进程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看法,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是贯穿两书的核心指导思想,科学讲述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是两书的基本主旨。在体例上,真正做到“通古今之变”,从文明起源一直论述到2022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这在我国史学同类著作中还是第一次。在学术上,立足前沿,力求有所创新与突破,如关于文明的界定、社会形态变迁、民族关系等问题,均不囿成说,提出新观点,运用新概念,做出新阐释。
《(新编)中国通史纲要》在厘清历朝历代主要史实和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以国家统一、社会发展为主线,围绕中华民族历史的关键节点,关键之变,突出历史道路、历史主流、历史成就和历史趋势,讲透彻新时代如何从历史中国走来,新时代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历史意义。全书分三部分:史前部分充分利用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辅之以出土、传世文献及相关学科的材料,梳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氏族到部落到部落联盟的发展历程;古代史部分以政治和文化为纲,以中华民族成长与壮大为主干,叙述从夏商至清朝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史实;近现代史部分,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脉,阐述中国自主的近代化之路被西方列强入侵所打断,中国沉沦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伟大觉醒中,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按照文明成长历程,以思想文化、精神文明为主线,突出“文明地标”,凸显时代特色、世界意义,重点聚焦中国特色文明定义、中华文明发展演进的基本脉络、中华文明生成发展的内在动力,探讨中华文明的核心精神基因、现代元素和突出成就,展现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交流互动的历史真相,阐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渊源、独特品格和世界意义。全书从多重维度展开,以制度变迁和政治思想流变阐释中华政治文明,以绵长深厚的学术传统和灿烂辉煌的文化成就阐释中华精神文明,以传统农工商转向近代工业的发展脉络阐释中华经济文明,以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的迭代更新阐释中华科技文明。
“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新时代的最强音,为我们赓续中华历史文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的无数创造,无疑具有非同寻常的历史意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大实践,既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上最耀眼的篇章,也是对人类文明历史最卓越的贡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在路上,世界文明进步事业的大道仍充满激流险滩。然而,理想激励着我们,使命召唤着我们,我们要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滋养,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行进在历史正确方向之上。要深刻把握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新时代改革发展注入强大动能。要坚定文化自信,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就是我们编撰和出版《(新编)中国通史纲要》和《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的初衷和最大的心愿。
两书编写组
202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