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式治理:乡村社会治理创新的可能性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复合式治理:乡村治理创新的可能性》即将提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看到这本学术成果即将面世,我很高兴能为之写个序。

这本著作是在刘婷婷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在博士论文写作期间,她多次前往田野点进行调研,获取了大量的研究资料。通过对调研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很欣喜找到了调研点的发展特色,敏锐地发现复合治理正成为乡村治理创新的可能性,这也是该著作的一个亮点,可以说这个发现为乡村实现有效治理提供了一个理论视角,也进一步丰富了复合治理理论。

在进入博士后流动站之后,在我的指导下,她继续对博士学位论文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补充,我们不仅对论文的框架和研究思路进行了重新调整,同时又进行了补充调研,对于乡村治理创新的可能性问题又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本书之所以深入思考乡村治理创新的可能性这一问题,在这背后有其现实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治理得到更大程度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治理资源投入乡村,乡村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基层政府所需要应对的治理任务日益增多,如基层党建、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社会安全、民族团结等。基于此,乡村社会纷纷采取现代层级化的科层治理方式。在此过程中,乡村治理体系逐渐成为只对上级负责的压力应对体系。实际上,乡村社会是一个关联国家与社会的特殊治理场域,这种单向负责的治理体系自然难以持续,极易引发基层形式主义问题。正如费孝通所言,“政治绝不能只在自上而下的单轨上运行。一个健全的,能持久的政治必须是上通下达,来往自如的双轨形式”(费孝通,2006)。

由此,本书主要以“复合治理”为研究视角来探讨乡村治理创新的可能性。乡村社会是一个复合的治理场景,它既有纵向的治理互动,又有横向的领域互动。在此情境下,为了更好地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效能,基层政府不仅意在短期内获取一个具有示范性的治理成效,而且更需要关注治理工程的发展性、可持续性等,其所需要面对的是自上而下的治理压力与自下而上的治理需求的动态交织环境。基于此,本书主要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在资料收集层面以深度访谈法为主,辅以参与式观察和文献资料,重点突出三个研究问题:(1)在国家权力不断地下沉过程中,多元治理主体在乡村治理中如何发挥效用?它们彼此之间如何进行互动?(2)具有宏观普适性的正式制度和自发内生的非正式制度如何形塑乡村社会秩序?它们之间如何实现有效互补?(3)如何依托自身丰富的文化治理资源,从情感治理维度出发,增强村民对乡村文化的认同?可以说,复合式治理更符合当下现实所需,复合式治理,一方面能够解决常规科层制体系治理“失灵”、治理错位,增加治理动能,延续权威惯性;另一方面又能以程序化、规范化制度体系作为长效支撑,积极扩展治理的动能渠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总而言之,本书是乡村社会治理创新方面的一个有价值的探索,对于较好地化解乡村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促使治理主体形成合力、治理要素合理流动,为我们在新时代探索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之路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罗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