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实践成败经验教训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列宁是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人类社会进步做出了不朽的伟大贡献

斯大林曾高度评价列宁:“在过去这个时期中,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战线上取得了一系列决定性的成就。我们所以取得这些成就,是因为我们能够高举伟大的列宁旗帜。如果我们想要胜利,那我们今后还应当高举列宁的旗帜。”[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6]。列宁作为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准确地把握当时时代的发展脉搏,回答了新的时代之问,发动了适应当时时代发展需要的实际的革命行动,在实践上引领了当时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新潮流。列宁为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为全世界无产阶级解放作出了的历史性功绩,为人类历史进步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列宁不仅成功地领导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捍卫和巩固了苏维埃社会主义政权,而且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赢得了伟大成就。列宁所领导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所创造的社会主义事业,突破了帝国主义在全球统治的薄弱环节,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创造了新的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世界上出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并存竞争的新格局,人类历史开启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新纪元。

第一,领导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激化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也给世界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俄国作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俄国劳动人民的生活颇为艰难,俄国无产阶级及广大劳动人民要求革命的需求极为迫切,革命热情极为高涨。第一次世界大战加剧了俄国原有的尖锐的社会矛盾。“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7]1917年3月,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取得了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二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同时存在着苏维埃政府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这种史无前例的异常独特的情况,使两种专政交织在一起:一种是资产阶级专政(因为李沃夫之流的政府是一种专政,就是说,是既不依靠法律,也不依靠预先表示出来的民意,而是依靠暴力夺取的一种政权,而且这种夺取是由一定的阶级即资产阶级来实现的);另一种是无产阶级和农民的专政(工兵代表苏维埃)。”[8]孟什维克和小资产阶级社会革命党占据苏维埃政权中的多数,自愿把政权让给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自己则只是充当监视和监督立宪会议的召开”[9]。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执行反动政策,“在各处拼命用各种办法排除、削弱和消灭兵工代表苏维埃”[10],试图扑灭国内革命的火焰,实现资产阶级的统治。

在这种局势之下,列宁主张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为布尔什维克统一到这一思想上而进行不懈的努力。当时党内有人主张推翻临时政府,有人主张继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对转向社会主义革命,有的支持临时政府,对其进行监督。他严肃地批评党内的错误观点,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现实性和必要性,揭露临时政府的虚伪性,批判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的背叛行为,争取群众的支持,推动全党的认识趋于统一,努力实现“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目标。他在1917年4月的《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明确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11]他明确表示:“只有苏维埃政权才能成为真正依靠大多数人民的稳固的政权。只有苏维埃政权才能是稳固的政权,才是在最猛烈的革命风暴中也不会被推翻的政权,只有这个政权才能保证革命不断地广泛地发展,保证苏维埃内部和平地进行党派斗争。不建立这个政权,就必然会产生犹豫、动荡和摇摆,不断发生‘政权危机’和更换阁员的滑稽剧,忽而从左面、忽而从右面爆发。”[12]

列宁反复强调,只有苏维埃政权才能真正地代表人民的利益,解决人民的关切。无产阶级通过武装夺取政权提上了日程,提出准备武装斗争的策略,部署起义的各项工作。1917年7月至10月,列宁给党中央写了《布尔什维克应当夺取政权》和《马克思主义和起义》两封信。根据形势的发展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系列纲领。1917年11月,布尔什维克发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占领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通过全俄工人士兵苏维埃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委员会的主席,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成功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群众的苏维埃政权,创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及其广大劳动人民获得解放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毛泽东同志多次高度评价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指出“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13],“从此以后,开始了第二种世界革命,即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世界革命”[14],“十月革命给世界人民解放事业开辟了广大的可能性和现实的道路,十月革命建立了一条从西方无产者经过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世界帝国主义的革命战线”[15]。他充分肯定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给我国带来的深远影响,指出:“一向孤立的中国革命斗争,自从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就不再感觉孤立了。我们有全世界的共产党和工人阶级的援助。”[16]“中国人从思想到生活,才出现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17]列宁所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民主解放运动提供了实践榜样。

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创建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无产阶级要实现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历史使命,必须建立一个不同于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派和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无产阶级政党。恩格斯在1889年《致格尔松·特里尔》一文中指出:“无产阶级要在决定关头强大到足以取得胜利,就必须(马克思和我从1847年以来就坚持这种立场)组成一个不同于其他所有政党并与它们对立的特殊政党,一个自觉的阶级政党。”[18]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阶级矛盾更加尖锐,工人革命运动不断爆发,无产阶级斗争精神极为高涨,尤需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无产阶级先进分子,勇敢地承担起光荣的历史使命。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斗争实践中,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建党原理创立了统一的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坚持和巩固无产阶级政党在俄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积极地解决和探索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和发展。

最初,俄国工人所开展革命活动,往往实现不了自己的目标,甚至屡屡失败。失败的教训使列宁认识到,俄国无产阶级必须在先进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之下,组建属于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如何建立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呢?列宁始终坚持思想上建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根本指导思想,主张要把党员思想统一到马克思主义上来,并把是否坚持思想建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作为划清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受其他社会思潮影响的工人运动派别的根本差别。1902年,列宁在《怎么办?》这部著作中论证了建立统一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明确马克思主义是党的指导思想,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思想基础。在什么人可以加入无产阶级政党的问题上,列宁所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俄国工人阶级政党,布尔什维主义就是列宁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各种机会主义思潮做坚决斗争,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认可,不断地扩大布尔什维克的队伍。列宁所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执政党,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引领作用。布尔什维克的建党经验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其他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促进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开展,极大地推进了无产阶级的解放进程。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就是依照苏联共产党的榜样建立起来和发展起来的一个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19]

第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缔造第一支人民的军队。

毛泽东同志曾说“按照马列主义的观点,国家组织第一是军队,没有军队就没有力量”[20]。在面对帝国主义的瓦解和国内激烈的战争态势,列宁认为不能利用过去的、资产阶级的军队,必须“建立新的军队”[21],使其成为由“完全由无产阶级和接近无产阶级的半无产的农民阶层组成”[22]。列宁建立了第一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农红军,也是世界上第一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军队。

列宁始终坚持党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加强党支部工作在军队建设中的重要性,蕴含了党指挥枪的无产阶级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早在1916年,他就指出:“在青年入伍以前和服役期间,都要扩大和加强社会民主党在军队中的工作。在各个部队里建立社会民主党小组。用社会主义观点说明在唯一正当的战争中,即在无产阶级为了从雇佣奴隶制下解放人类而对资产阶级进行的战争中,使用武器的历史必然性和正当性。”[23]他强调军队思想建设的重要性,以纲领的形式要求在每个部队中成立党支部,设立政治委员。他主持制定的《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纲领》规定:“除军事首长外,还必须设政治委员,由可靠的、具有忘我精神的共产党员担任,并在每一个部队中成立共产党支部,以建立内部思想的联系和自觉的纪律。”[24]他积极地肯定党支部和党员干部的宣传工作在战争中的极端重要性,在总结党支部在战争中的作用时谈道:“尽管有一些军事专家叛变,我们仍然打垮了高尔察克和尤登尼奇,在各条战线上都取得了胜利。这是因为在红军中有共产党支部,它们起了巨大的宣传鼓动作用,人数不多的军官被这种环境所包围,受到共产党员的巨大压力,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就逃不出我们用来包围他们的共产主义组织和宣传网。”[25]

列宁坚持人民军队要为人民的利益而斗争,主张通过严明的纪律来保证军队为人民服务。他认为,苏维埃工农红军不同于以往旧社会的军队,是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而奋斗的革命武装。在红军建设的过程之中,他指明红军的本质,表明“红军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它必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质”[26],而红军的使命就是“保卫革命的成果,保卫我们的人民政权,保卫兵工农代表苏维埃,保卫整个真正民主的新制度,抗击一切为了消灭革命而不择手段的人民的敌人”[27]。正因为红军明白维护人民利益是自身使命所在,才能自觉自愿地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苏维埃政权进行斗争。他重视军队纪律的作用,强调严明的纪律是红军巩固、壮大的基础,是获取战争胜利的关键,更是同损害人民群众利益进行斗争的依据。1920年,在总结国内外战争经验的时候就强调建立军队纪律的重要性时,他说:“我们已经熬过了我们被帝国主义军队四面包围而俄国劳动者还不能自觉执行我们的任务的那个时期。当时游击习气盛行,谁都想抓到武器,毫不考虑整体,地方上胡作非为的现象和抢劫行为到处可见。在这两年里,我们建立了统一的、纪律严明的军队。”[28]

第四,依靠无产阶级专政,巩固社会主义苏维埃的人民政权。

十月革命胜利之后,苏维埃政权遭到了十余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和武装干涉,而苏维埃政权尚未建立自己的军队。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列宁发现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异常尖锐,可以利用帝国主义的激烈竞争来为苏维埃政权赢得生存的机会。例如,在面对德军的强大进攻,列宁主张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面对帝国主义纠集国内反动派发动反对苏维埃政权的反革命战争,他领导工农红军通过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保卫了社会主义制度。为了打赢战争,捍卫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他领导布尔什维克在1918年至1921年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实行工业国有化,剥夺剥夺者,从没收大企业到没收中小企业;从粮食垄断、禁止私人买卖粮食到余粮征集制,国家用极低的价格购买农民的“余粮”,保证红军和城市军民有饭吃;限制市场和私人贸易;推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实行劳动义务制和劳动军事化,贯彻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大限度地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为赢得战争的胜利、捍卫十月革命的成果、保卫苏维埃政权提供了非常必要的物质支持。他领导布尔什维克、红军和人民捍卫了社会主义苏维埃政权。

第五,实行新经济政策,领导了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探索。

十月革命胜利,苏联成为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如何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成为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当时所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最初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论述,但是,随着俄国社会主义实践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列宁不是以书本为标准来认识社会主义,而是从具体实践出发来认识社会主义,开展社会主义建设。1918年。他指出:“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29],“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30]。也就是说,他开始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情实际出发来领导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于赢得国内战争胜利、保卫苏维埃政权是必要的,但战争结束后这一政策需要调整。列宁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指出:“‘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不是而且也不能是一项适应无产阶级经济任务的政策。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31]与此同时,认为“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为了作好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准备(通过多年的工作来准备),需要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些过渡阶段。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32]。正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的这些问题,苏维埃政权在取得战争胜利后继续实行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列宁及时认识到不改变政策就会失去群众的支持,适时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整到适合当时苏维埃政权生产力水平的新经济政策。

列宁把发展生产力和提高生产率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发展目标,重视社会主义发展的物质基础。他指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33]他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高于资本主义,但是生产力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提出社会主义一定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生产率的任务。“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资本主义创造了在农奴制度下所没有过的劳动生产率。资本主义可以被最终战胜,而且一定会被最终战胜,因为社会主义能创造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34]基于这一判断,他认为现代大工业意味着发展电气化,提出“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35]的著名口号,指出“一定要努力把小农经济基础变成大工业经济基础。只有当国家实现了电气化,为工业、农业和运输业打下了现代大工业的技术基础的时候,我们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36]。为了提高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他认为经济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充分地利用资本主义的优秀成果来建设社会主义,形象地用“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37]来描述社会主义,指出“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得好坏”[38]

为了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全面改革,以适应当时苏维埃政权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增进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更好地服务群众。一方面,列宁提出改革苏维埃国家机关。因为苏维埃国家机关虽然是社会主义国家机关,但是建立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之上,仍然存有旧机关的弊端。另一方面,列宁重视进行文化改革,强调加强教育,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为了发展教育,提出把其他部门削减下来的经费专用于教育领域,“使我们的整个国家预算首先去满足初级国民教育的需要”[39],增加教师的工资待遇,提高教师地位,而这些本身是无产阶级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列宁的正确领导下,苏维埃政权领导人民迅速地恢复了国内经济,展开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