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研究理论与方法
一 研究理论
本书在后现代语境中通过文化研究法和文本细读法对希尼诗歌进行景观研究,表达诗歌中呈现的景观在构建多元身份中的作用。
西方学界认为,景观概念于17世纪开始应用于绘画艺术创作和批评之中,19世纪初在自然地理学领域得到应用,到20世纪中叶,西方学界的“空间转向”研究把“景观”扩展到新的研究领域,注重其主体性和建构性的内涵,视景观为一种文化实践活动,重视景观的“观看方式”,使景观研究进入文学、艺术等多种学科,并发展成一种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在我国,直到20世纪初,“景观”一词才随着“西学东渐”得到广泛传播。如今,中国学术界对于景观的研究也不仅仅局限于地理学,而是扩大到了文化建构等方面,衍生出文学地理学等新兴的交叉学科。
“景观”(landscape)一词作为绘画术语最早出现在17世纪初期。在《1612年字典》(A Dictionary of 1612)中,源于荷兰的绘画术语“景观”拼写为“landtskip”,被定义为“包含自然且其中的自然言它物”的绘画(a term in painting where nature is included generally“for the sake of something else”)。[73]在德语中,“景观”(landschaft)包含着“土地”概念。在德国,最初采用“景观”一词是在地理学领域,“既用以表示我们所看到的地面的外观,又可单单表示一片有限的土地”[74]。1885年,阿倍尔(A.Oppel)和威默尔(I.Wimmer)出版的有关自然地理的书,就用“景观学”作为书名。卡尔·索尔(Carl Sauer)把“景观”一词引进美国地理学中,指明它的意义是“相互依存的现象的地域单元”。后来,芬奇(Flich)和特雷瓦塔(Trewartha)在《自然地理纲要》中说明,“在一个区域内的相互关联的自然现象总体叫作景观”[75]。
作为绘画术语出现在荷兰语中的“景观”(landtskip)和作为地理学术语出现在德语中的“景观”(landschaft)被引入英语词汇之后,都翻译为“landscape”,它的含义更为全面,同时包含了绘画领域中“landtskip”和地理学领域中“landscaft”的内涵。根据《牛津英语词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的释义概括,“景观”(landscape)有如下意思:1.一个区域的土地上所有能看得见的面貌;2.展现乡村风景的绘画;3.具有脑力活动范围特征的面貌;4.一种绘画方式。[76]
“Landscape”一词传入中国以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许多中国学者翻译了西方有关景观研究的著作。据笔者查证,landscape这一术语在中国学界有如下译法:第一,“landscape”被翻译为“风景”,这一译法主要出现在人文社科领域的著作中,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由达比(Wendy J.Darby)所著、张箭飞和赵红英翻译的《风景与认同:英国民族与阶级地理》一书(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书名原文为Landscape and Identity: Geographies and Nation and Class in England);以及由沙玛(Simon Schama)所著、胡淑陈和冯樨翻译的《风景与记忆》(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书名原文为Landscape and Memory);由马尔科姆·安德鲁斯(Malcolm Andrews)所著、张翔翻译的《风景与西方艺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书名原文为Landscape and Western Art)。[77]第二,“Landscape”一词被翻译为“景观”。这一译法主要出现在园林景观和建筑艺术理论著作中,属于人文地理学或地理生态学的范畴,具有代表性的译著主要有:由米歇尔·劳瑞(Michael Laurie)所著、张丹翻译的《景观设计学》(天津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书名原文为An Introduction to Landscape Architecture);以及由查尔斯·瓦尔德海姆(Charles Waldheim)所著、刘海龙等翻译的《景观都市主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书名原文为The Landscape Urbanism Reader)。[78]此外,在中国的文学研究中,“文学景观”作为文学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核心内容,也采用了“景观”二字来表达相关的内容。[79]
结合“landscape”一词在牛津英语词典中的释义和中国学者的译介,笔者认为,出现在西方人文社科领域著作中的“landscape”一词翻译为“景观”更恰当。首先,英语中“landscape”一词与汉语中的“景观”处于同一语义范围内。景观(landscape)在牛津英语词典中的释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次是表明景观与绘画相关;第二层次指最原始的景观形态,即能用“眼睛”看到的景观;第三层次是通过人类的脑力劳动所建构的景观,即用“心灵”感受的景观。根据英国R.J.约翰斯顿(Ronald John Johnston)主编的《人文地理学词典》(The Dictionary of Human Geography)的解释:最初,景观“是指一个地区的外貌、产生外貌的物质组合以及这个地区本身”。在20世纪以前,景观定义的根据是自然形态,指“用肉眼能够看得到的土地或领土的一个部分”。20世纪以来,景观被定义为“由包括自然的和文化的显著联系形式而构成的一个地区”。在文中,约翰斯顿进一步指出:“实际上,所有的景观都变为文化景观。”[80]这就是景观含义演进的过程:由单一的自然属性演变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被赋予文化内涵和意义并参与文化构建。《大辞典》中对“景观”一词的释义如下:“景观,景域的外观,即地表的空间或外貌。包括自然存在的自然景观,如山林、河谷等;和人力形成的人文景观,如聚落、都市、道路、港口、农矿工场等;以及自然和人文景观之间的渐移型景观。”[81]由此可见,景观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纯物质形态的自然物象,更承载了丰富的人文意义,并与文化、政治等紧密相关,具有区域独特性。而与“景观”相比,“风景”一词的意义稍显狭窄。据《汉语大词典》,风景有三方面的意义:1.风光景色;2.景况,情景;3.犹言风望。[82]由此可见,汉语中的“景观”一词具有广阔的外延,能涵盖地理学研究、绘画艺术研究以及文化研究中景观的意义。同时,既能包含自然风景,也能指称人文景观,与英语中的“landscape”一词有最匹配的语义范围。
其次,把英语中的“landscape”翻译成“景观”而非“风景”,不仅是从景观的内涵和外延出发,也是从景观作为一种文化实践的建构考虑。“景观”一词可看作“景”和“观”两者含义的组合。迈克·克朗在《文化地理学》中也强调了景观“观看的方式”[83]。“景”即“风景”,“观”即“观看”“观看的方式”。“景观与风景、园林有本质的区别,风景、园林、建筑之类只是对景物。景观则是‘景’与‘观’结合起来,成了视觉对景物,所以并不是纯客观。”[84]“景观”一词包含了“景”(风景)和“观”(观看)两个方面的内涵。可见,汉语中的“景观”一词一开始就具有文化的含义,与人文景观和“观看方式”密切联系。如果将landscape一词翻译为“风景”,就无法体现这个“观看方式”的意思。
因此,“景观”包含了多重意义:第一,地理学意义,用来描述其地质、地貌属性及特征;第二,生态意义,作为人类生态自然构建的一部分;第三,美学意义,作为一种观看的方式具有视觉审美意义;第四,文化意义,作为一种文化建构和表征的方式。
“景观”最初作为一种绘画术语出现在绘画艺术中,之后被应用于自然地理学中,指代“目力所及”的地球上的一切事物。随着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发展,景观一词运用到人类学、文学等人文学科领域,构建了其文化意义,并与政治、权力、身份、记忆、神话、身体等紧密相关,景观研究成为后现代语境下跨学科研究的焦点。
文学中对景观主题的研究源于绘画艺术中的景观研究。在西方传统艺术中,诗歌与绘画历史悠久且息息相关。贺拉斯(Horace)在《诗艺》(Ars Poetica or The Art of Poetry)中“诗如画”(“ut pictura poesis”or“as is painting so is poetry”)的言论是对诗歌与绘画之间相似性的高度肯定。苏格兰人文学家加文·道格拉斯(Gavin Douglas)第一次把景观引进文学中,并把它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85]景观描写出现在重要的文学体裁——诗歌中,并成为通过自然物表达诗人情感的载体。
在文学中的景观研究初级阶段,著作主要以突出描写自然的浪漫主义诗歌文本为研究对象,视景观为人类情感,如快乐、恐惧等的载体,并粗略地对诗歌所呈现的景观进行分类,有纯自然的景观(innocent landscape)、作为人类生活和活动背景的景观(landscape as the background to human life)、带有人类情感的景观(landscape with humanity)、心灵景观(landscape with penetrating its inner soul)。[86]此外,文学中的景观也被视为能给读者提供从现实逃离到想象世界的机会。从早期的文学传统开始,人们都把具有美丽风景的乡村作为情感滋养的“避难所”。斯蒂芬·西德尔(Stephen Siddal)在《景观与文学》(Landscape and Literature)一书中介绍了以景观为主题的三种批评方法:1.政治批评方法(Political approaches)。第一,景观的参与者(包括所有者、观光者)与政治语境紧密相关;第二,诗歌中的景观描写为人类活动提供语境,景观中不同人物角色的空间分布、位置安排均体现诗人的政治倾向。2.女性批评方法(Feminist approaches)。第一,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自然被赋予女性特征,强调“大自然—母亲”二者形象之间的类比关系;第二,自然的女性特征体现为生长、灭亡、繁殖等。3.生态批评方法(Ecological approach)。景观以其与自然的紧密关系成为生态批评家关注的热点。[87]
随着文学中景观研究的深入,克里斯·菲特(Chris Fitter)在著作《诗歌、空间、景观:一种新理论》(Poetry,Space,Landscape: Toward a New Theory)中提出景观呈现的四个维度:第一,生态维度(ecological perception),即景观中所呈现的生态意义上的自然,注重生活在自然圈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出生态和谐、天人合一的理念;第二,宇宙学的维度(cosmographic perception),即景观中所包含的或通过景观揭示出的天体运行规律、宇宙法则、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等;第三,类比维度(analogical perception),即不同地域的景观进行类比;第四,艺术维度(technoptic perception),即景观中所呈现的艺术,“进入景观中的艺术”(Art into landscape)同时,作者论述了在文学作品中决定景观的五种空间形式,即管理空间(managerial space)、比较空间(comparative space)、占有空间(possessive space)、日常空间(quotidian space)以及理性空间(rational space)。管理空间(或经营空间)主要是指人类积极参加景观的创造和评议,并把自然景观和几何艺术系统化;比较空间的产生是因为不同区域间的文明通过广泛的贸易关系而相互渗透,它体现了不同地域不同族别之间的商业文化;占有空间最显著的体现是私有制和对某一领地庄园等房产的占领;日常空间体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最大众化的职业,最常见的娱乐活动以及最普遍的经历;理性空间是一种“后神话空间”(post-mythological space),是科学客观的描摹。[88]
文学中的景观研究还与政治、身份、国家民族认同等密切相关,揭示了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景观、政体和民族身份之间的关系。在此类研究中,“景观”囊括了被政治化的自然和环境,赋予“景观”、自然环境、土地等以情感,把它们和国家、民族身份联系起来。肯尼思·罗伯特·欧利文(Kenneth Robert Olwing)在《景观、自然和国家:从英国文艺复兴到美国新世界》(Landscape,Nature,and the Body Politic: From Britain's Renaissance to American's New World)一书中用“景观”囊括了被政治化的自然和环境,赋予“景观”、自然环境、土地等以情感,把它们和国家、民族身份联系起来。作者结合了自然和景观意义的相互联系,以及它们同时在塑造国家中发挥的作用。作者把景观视为一个演变的动态概念,通过分析景观的“潜文本”(即地理景观本身),呈现出在历史进程中构建民族身份的地理叙述。[89]
景观的表征方式多种多样,有油画、素描画和版画等绘画艺术;有照片、电影和戏剧场景等大众传媒;有写作等文学方式;有演讲、音乐等声音意象。然而,相对于所有这些表征方式,景观本身就是自然和多种感觉的媒介,在景观中,文化意义和价值都被编码,无论是景观本身的自然呈现,还是通过改变景观的自然属性和外形来呈现的景观。从呈现出视觉效果的那一刻起,景观已经变成了一种设计、一种表征、一种媒介。作为表征和媒介,景观把文化和社会构建自然化,呈现出一个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世界。同时,景观是一个动态的媒介,人们生活在其中,并在这个景观体系中有时空的移动。这个动态的、交流的媒介还参与了一系列复杂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身份体系的构建。
景观的意义和政治的表征紧密相关。地理景观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的形象,也可以代表一个集体的聚居地。景观有助于民众在空间方面形成对国家的概念,并形成相对统一的意识形态,继而形成统一的政治景观。安·伯明翰(Ann Bermingham)认为,景观表征一方面可以作为表达各种不同政治观点的“话语”;另一方面可以作为一种文化实践促进政治和制度合法化的进程。作为审美客体,景观由视觉画面组成,其所蕴含的文化表达可以体现意识形态及阶级立场。[90]
约翰·怀利(John Wylie)在《景观》(Landscape)一书中指出:“景观是一种张力,是相近与疏远、身体与心灵、感官上的全身心投入与远距离观察之间的张力。”[91]景观中这一系列的张力又把它带入“注视与栖息的张力中”[92]。景观不仅仅是用来观看的对象,或是可以被用来解读的文本,更是社会和主体身份形成的一个过程。卡斯格拉夫(Cosgrove)认为,景观是一种主观的构成,是属于意识形态的概念。景观代表了处于一定社会阶层的人们处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方式。在景观中,人们通过想象构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且通过景观,人们塑造了自己的社会角色并以社会角色和别人交流。[93]景观被认为一种审美、习俗和意识形态秩序的体系,在政治、阶级和民族身份的构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 研究方法
第一,文本细读法。本书用文本细读法分析希尼诗作中通过记忆、历史和语言呈现的景观,以此来认识希尼在诗歌创作过程中不同身份的选择和体现。同时,在英爱冲突的现实语境下,希尼在诗歌创作中拒绝以“英国”或“爱尔兰”或某种宗教身份写作,坚持作为诗人的哲思和诗歌的独立性,这是注重诗歌文本本身的表现,他的这种写作姿态赋予了作品以一定的文本主体性,诗歌语言所呈现的画面和思想的复杂性为文本细读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第二,文化研究法。景观是“包含自然且其中的自然言它物”的绘画,所以景观不仅仅是以自然为对象的绘画作品,景观中的自然有“言它物”的功能。景观中的自然与人类历史、宗教、政治、哲学、科学等息息相关,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政治、经济、宗教、伦理等文化内涵。希尼诗歌中的景观与宗教信仰、宇宙规律、自然法则、考古学、人类学、神话、传奇等相关,本书以文化批评的视角厘清景观与记忆、景观与历史以及景观与语言的关系,并分析景观背后隐藏的文化现象和信息,指明景观在希尼身份选择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