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书写与身份构建:谢默斯·希尼诗歌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谢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于1939年4月出生在北爱尔兰德里县(Derry)的一个天主教农民家庭,是家里九个孩子中的老大。6岁至12岁时,希尼就读于当地的安娜莪瑞什小学(Anahorish School),13岁至18岁时寄宿就读于圣·哥伦布天主教中学(St Columb's College),之后考入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Queen's University,Belfast),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大学毕业后,希尼曾短暂任教于圣·托马斯中级学校(St Thomas's Intermediate School)和圣·约瑟夫师范学院(St Joseph's College)。1966年,希尼回到女王大学任教,成为英语系的一名讲师。在此期间,他于1970年至1971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讲学。1972年8月,希尼辞去女王大学的教职,举家迁往爱尔兰共和国首都都柏林,在威克娄(Wicklow)的一处农舍中开始了自由作家的生涯。1982年开始,希尼与哈佛大学签订五年的合同,每学年中的一个学期到哈佛大学教授英语诗歌。1984年被聘为修辞学教授,一直到1996年卸任。1989年被牛津大学聘为诗歌教授;199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希尼的成长道路开始于一个毫无文学气氛的家庭,父亲是一位农夫,擅长于种植和挖掘。但这样的家庭出身在另一方面对希尼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全神贯注:1968—1978散文选》(Preoccupations: Selected Prose 1968—1978)中,他兴趣盎然地回忆了家乡莫斯巴恩(Mossbawn)和童年生活,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仅是山川、草地、湖泊和沼泽,更重要的是家乡的生活和经历。他记得人们在井边汲水时水泵的特殊响声,记得邻近村庄的农场和奶牛,记得莫斯巴恩的沼泽、引诱人进入的泥潭和流沙塞壬的传说,记得他喜欢蜷伏的那棵山毛榉树丫,记得自己在豌豆垄走失的情景和回想时的后怕……“直到今天,翠绿、湿润的角落,水淹的荒地,长满软软的灯芯草的谷地,任何一个有水喝有青苔的地方,即使只是从汽车或火车上一瞥而过,都具有直接给人安宁的吸引力。”[1]家乡美丽的景观成为希尼诗歌创作的源泉和不竭动力。希尼的第一本诗集《自然主义者之死》(Death of a Naturalist)于1966年出版,它以诗人的故乡和农庄生活为题材,带着浓郁的“爱尔兰泥土味”,展示了诗人一系列的童年经历及其成长过程。诗集从诗人父亲和祖父的“挖掘”开始,经过母亲的日常劳作,再到自己采摘草莓和抓蝌蚪的经历,最后通过神话的隐喻把这些田园生活视为诗人诗歌创作的源泉。第二本诗集《通往黑暗之门》(Door into the Dark, 1969)通过对乡村人物和田园生活的进一步挖掘,展现爱尔兰传统技艺和隐喻爱尔兰民族的自然景观,进入传统艺人的日常生活寻找正在消失的古朴爱尔兰传统。而在诗集《在外过冬》(Wintering Out, 1972)和《北方》(North, 1975)中,诗人创作了一系列沼泽诗歌和地名诗,通过以古喻今、运用象征和想象的手法真正超越了个人和家庭的经历,进入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诗人由在北爱尔兰乡间的“自然主义者”成长为忧国忧民的具有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的知识分子,积极寻求解决北爱尔兰困境的方法,成就了一种新形式的“政治诗”。《野外作业》(Field Work, 1979)由悼念在北方暴乱中牺牲者的挽歌和一系列咏诵家庭居住地格兰莫的田园诗组成,希尼从僻静的威克娄(Wicklow)观望北方发生的一切,感叹北爱尔兰的残酷现实,把“艺术的终结是和平”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斯特森岛》(Station Island, 1984)系包括以乡间和农场为背景的抒情诗和描写阴阳之会的一系列诗歌,其中的幻视和幻听因素增加了神秘感,同时“斯威尼系列诗歌”通过历史人物表达了诗人在文学创作中的身份选择。《山楂灯笼》(The Haw Lantern, 1987)中的寓言诗歌表明诗人找到了又一隐喻北爱尔兰困境的文学象征,体现了对北爱尔兰政治的反思,同时其对诗歌创作的思考保持了文学的独立性,避免其沦为政治的工具。《幻视》(Seeing Things, 1991)讲述了爱尔兰本土的故事,诗人回到童年的记忆,通过熟悉的爱尔兰景观探寻人类的精神世界。《酒精水准仪》(The Spirit Level, 1996)充满悲观色彩,但其对哲学和宇宙问题的思考,以及政治之外的诗意与哲思具有禅学一般的美。21世纪初发表的《电光》(Electric Light, 2001)充满了悲观主义,其对田园诗歌的关注无时无刻不提醒着读者田园景观对当代文化的意义。《域与环》(District and Circle, 2006)以“域”和“环”的辩证关系为基点,把诗人的关注点从“域”(爱尔兰社会现实)延伸到“环”(外部世界,乃至整个人类的命运)。该诗集的关注点和创作素材又回到在第一部诗集《一个自然主义者之死》中出现的故乡风土,完成了一个轮回。在2010年出版的诗集《人类之链》(Human Chain, 2010)中,诗人多次写到了死亡、黑暗和沉默。希尼以一贯乐观地写道:“死者在这里/被运来运往”,这是智者的恬静和淡然,诗人沉思人生,看淡生死,超凡脱俗。在74年的人生历程中(希尼生于1939年4月,卒于2013年8月),希尼的身份不仅仅局限于诗人,他还是当代优秀的诗歌评论家、翻译家,先后出版了诗歌评论集《全神贯注:1968—1978散文选》(Preoccupations: Selected Prose 1968—1978, 1980)、《舌头的管辖:1986年散文选》(The Government of the Tongue: The 1986 T.S.Eliot Memorial Lectures and other Critical Writings, 1988)、《写作的位置》(The Place of Writing, 1989)、《诗歌的纠正:牛津讲稿》(The Redress of Poetry: Oxford Lectures, 1995)、《归功于诗》(Crediting Poetry: The Nobel Lecture, 1996)、《发现者·保护者:1971—2001年散文选》(Finders Keepers: Selected Prose 1971—2001, 2002)。诗歌视野和诗评范围从叶芝、乔伊斯等爱尔兰文学传统,到艾略特、毕晓普、奥登等英语文学传统,再到契科夫、曼德尔斯塔姆等世界文学传统。同时希尼翻译了《迷途的斯威尼》(Sweeney Astray, 1983)和《贝奥武甫》(Beowulf, 2000)两部作品,出版了戏剧《特洛伊的愈合》(The Cure at Troy: A Version of Sophocles's Philoctetes, 1990)和《底比斯的葬礼》(The Burial at Thebes,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