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智弘理 文脉赓续:《江海学刊》创刊60周年文集(社会科学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体系研究

沈坤荣

现代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

我国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中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观世界各国的经济,没有统一的模式。我国搞市场经济,应走自己的路,但学习和借鉴各国的先进经验,是必要的和重要的。现代市场经济不同于传统市场经济,传统市场经济以自由放任为特点,而现代市场经济强调政府干预,政府围绕一定的经济目标进行调节或控制。迄今为止,西方各主要市场经济国家根据本国的情况,实行侧重点有所不同的宏观调控体系,形成了不同的市场经济模式。大体来说,可以分为分散型市场经济和协调型市场经济两类。

分散型市场经济,以美国、英国为代表,其主要特征是:国家不制订统一的经济发展计划,只制订以经常项目为主的财政预算计划,国家不制定产业政策,但在不同时期对某些行业实行保护性关税政策,企业资金的来源以直接融资为主,以间接融资为辅。对于协调型市场经济,以日本、德国、韩国为代表,其主要特征是:国家制订统一的经济发展计划;国家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任务,制定产业政策,并在财政、金融政策上给予扶持;企业资金的来源以间接融资为主,以直接融资为辅。显然,两种经济模式的最大区别在于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有所不同。但从一个较长的时期来考察,协调型市场经济能够为本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更为有利的宏观环境,从而使经济发展得更快一些。

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及其政策配套

有效的宏观调控,是任何国家的经济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客观需要。调节是软控制,控制是硬调节,其目的都是使经济系统有序运行。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宏观调控已超越了个别国家的范围,而成为双边的或多边的国际协调行为了。宏观调控的必要性产生于社会化大生产,而非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系统越大越复杂,越需要宏观调控。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处于二元结构状态。经济发展面临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双重任务。为了在21世纪中叶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必须实行赶超战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蕴藏的巨大经济潜力释放出来,与此同时,必须建立起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我国宏观调控体系的主要任务是:

第一,尽量缩小经济波动,保持经济总量的平衡,只有保持经济总量的大体平衡,才能保持物价的稳定,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保持经济总量的平衡,需要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进行调节。需求的调节主要是合理控制投资和消费的增长速度。例如,1993年上半年,我国经济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过去依靠下达投资规模计划的行政手段已经失效,而新的投资风险约束机制尚未建立起来,以间接手段为主的投资调控体系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投资膨胀引起投资价格急剧上涨,并由于对进口的依赖增强,引起人民币市场汇率下跌,经济生活中出现这种不正常情况的根源还在于金融体制改革滞后,金融双轨制、银行既承担政策性贷款又进入市场经营资金。这种双轨制的必然后果是经过银行体系的计划轨运行的资金“漏出”非常严重,资金体外循环的数额越来越大,而漏进市场轨的资金价格(利率)被越炒越高,资金价格炒得越高,银行“漏出”的资金便越多。金融秩序的这种混乱状况势必导致国民经济的不稳定。因此,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保持总量的基本平衡。

第二,优化经济结构,包括优化产业结构和地区生产力布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要是让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到基础性的作用。但市场的作用并不是万能的,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政府在调整产业结构和地区生产力布局方面,应当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运用各种经济杠杆引导资金的流向,使之符合经济发展战略和结构调整的要求。政府的调控作用与市场机制的作用并行不悖,而且是市场调节的补充。例如,加强基础设施、扶植幼稚产业、增进研究和开发、控制环境污染等方面,其所需资源都不能没有政府的有效调控。

第三,用税收、社会保险等方式,来保证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化。一方面要拉开收入差距,以激励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又要保证分配合理,以促进共同富裕。收入分配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有不少因素存在于分配领域之外,政府必须多方注意,及时调控。例如,1993年以来我国出现的经济过热主要热在炒房地产、炒股票等“泡沫经济”上。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大量资金投向“泡沫领域”的动因就是它的资金回报率高,能得到丰厚的利润。因此,必须加强对“泡沫经济”的宏观调控。

第四,在国际交流中保护国家和企业的利益。国内的宏观调控总是与国际经济协调相联系的,政府在双边、多边的国际经济协调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种包括商品贸易和外汇收支平衡方面的协调,往往成为有关国家宏观调控的推动力量或重要内容。特别是我国即将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要求我们按照国际惯例改革现有的外贸体制,这就意味着我国企业将直接面临着国际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政府根据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灵活地运用关税政策,调节进出口结构,保护国内幼稚产业,扩大出口。

另外,配套的政策体系是宏观调控的核心内容。政策体现政府的意图和要求,它通过对经济行为主体的利益进行调整,来鼓励或限制某种经济行为。制定和执行政策,就是运用各种经济和行政手段,对资源进行分配和再分配,通过社会总供求及其结构的变化,来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在宏观调控的政策体系中,主要有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产业政策和外汇政策;价格政策;以及其他的一些政策,例如农业政策、住房政策、社会保险或保障政策等。在宏观调控中正确运用上述配套的政策体系时,一方面要求单项政策具有民主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要求各项政策间经常进行综合协调,使它们处于和谐的配合状态。

我国建立宏观调控体系的基础在于深化改革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市场与国家之间、企业微观行为与国家宏观政策体系之间的关系,并需要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状况和本国具体条件对这种关系不断地进行调整,特别是对国家干预的重点、范围、方式和力度及时地进行调整,形成既适合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又符合本国具体情况的宏观调控体系。

从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国家与市场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外部保障发展到内部调节、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由外生变量转化为内生变量的过程。在自由市场经济阶段,政府的干预是外生变量,具体干预手段主要是立法和行政手段;在现代市场经济阶段,政府的干预是内生变量,具体干预手段在注重立法和行政手段的同时,更注重经济手段。

在我国,现代市场经济尚处于产生和形成的初期,因此,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尚不具备建立起与市场原则相一致的宏观调控体系的条件,政府的宏观干预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是经济运行的外生变量,具体干预手段也只能主要是行政和立法手段。例如,从最近我国中央银行对人民币汇率的干预情况来看,行政手段的效应要比经济手段效应明显。中央银行通过紧缩银根来控制经济过热势头的同时,更着重运用行政手段对我国的金融秩序进行整顿。主要运用行政手段对我国经济进行干预这在我国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合理的。

但是,从长远的角度和市场运行的内在要求看,我们应当坚持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宏观调控体系,以保持国家干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逐步建立宏观调控体系中应坚持和贯彻以下基本原则:必须以有自主权、有活力的企业组织为微观基础;有利于弥补市场缺陷和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国家干预的重点、范围、方式和力度要适当;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一般应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体。

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在建立宏观调控体系和模式过程中,除了应坚持上述的基本原则外,还应注意宏观调控的短期目标和长远设想。在短期中,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是行政手段和立法手段,目标是维护市场经济运行所需要的秩序条件。具体内容包括:(1)用行政手段处理中央、地方和企业的关系,不仅要使企业摆脱中央政府的控制,更要让企业摆脱地方政府的束缚,使企业真正成为有理性的企业。这实际上也是建立国内统一市场的需要。(2)用立法手段保证和维护社会秩序和竞争秩序的稳定。(3)用政策手段加快要素市场的发育。(4)加速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加快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的进程。

从总体和长远来看,我国宏观调控的核心是改造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的部门和结构,从与市场原则一致观点来看,政府的宏观管理机构不应延续计划体制中的部门分工,而应建立综合宏观调控部门和加强它们的调控能力,取消或削弱一切与企业直接挂钩的部门。切断政府各主管部门与企业的上下级关系,只有对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以及它们的职能进行上述改革,才能真正保障未来的宏观调控是一种间接的、与市场原则一致的总量调控。

(原载《江海学刊》199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