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文学研究述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反思与重启:延安文学及其研究的当代性

延安文学有重新加以研究的必要

任何一种文学现象都是在其所处的民族文学的时空结构中获得其特定的价值和意义的,延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就是这样一种文学现象。延安文学的存在不仅关系于自身,而且关系到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乃至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化史。它与20世纪30年代左翼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既是两个性质不完全相同的独立文学运动,彼此之间又有着割不断的历史联系。没有30年代左翼作家的加入,延安文学是不可能发生如此强大的影响的。尽管30年代左翼作家到了延安地区之后经历了各不相同的人生道路和文学道路,但笔者认为,延安文学最坚实的内核仍然是由这些左翼作家带到延安文学之中去的。在40年代的中国文学中,延安文学与国统区、沦陷区的文学既有相互对照、对比的作用,也有互补共存的性质。相对于国统区文学,延安文学可能少一些独立性的品格,作家的个性特征也不如国统区文学鲜明,但从文学题材和文学语言的角度,延安文学又是国统区文学无法完全代替的。从总体而言,沦陷区文学与现实的民族战争有着更加遥远的距离,而延安文学不论其成就还是不足,都与那个时代的革命战争和民族战争联系在了一起。在1949年之前,延安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中是一种非主流文化、非国家文化;1949年之后直至“文化大革命”结束,作为一种文艺形态它已经成为主流文化和国家文化。其中的利弊功过尽管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评价,但这个事实的本身也说明,延安文学在中国近现代文艺史上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延安文学的研究一度萧条,作为一个文学研究领域的盛衰变化的过程是可以理解的,但对30年代左翼文学和延安文学研究的忽视,也给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带来了某些不均衡的现象:在文学观念上有忽视文学的社会性、革命性,片面强调文学的娱乐性、消费性的偏差。所以,延安文学有重新加以研究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