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古歌《瑟岗奈》传承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苗族古歌搜集和整理情况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如今已遍布世界各地。从有限的文史资料记载来看,中国苗族至少有五千多年的人文生长发展历史。早在名典《尚书》中就有关于“三苗”的详尽记载。[5]我注意观察和考访了苗族被史料所记载的生存发展情况,这个迁徙民族的生存繁衍是如此步履艰辛,正如澳大利亚民族史学家格迪斯(Geddis)在其《山地的移民》中所说:“世界上有两个灾难深重而又顽强不屈服的民族,他们就是中国的苗族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族。”[6]在苗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苗族民众可谓跋山涉水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他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为自己营造了独立生存的一方天地,并且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但遗憾的是由于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民众生活中的艺术创作只能够口耳相传,很多都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失了。

在宏大丰赡而又熠熠生辉的苗族口承文化中,苗族古歌具有一定的完整性、代表性、典型性和影响力。2006年苗族古歌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包含大量苗族古歌内容的“苗族理辞”,也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苗族古歌之所以历经千百年而不衰,在于其独特的民俗背景和传承方式。苗族古歌至今仍在民间口头流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许多民族民间文学工作者曾进行过悉心搜集,发现了不少异文,这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注意。1979年由贵州民间文学组整理、田兵编选,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苗族古歌》是有代表性的版本之一。由于传统意义上界定的13首《苗族古歌》的内容基本上是神话,并且有搜集整理者将苗族古歌译成史诗的例子,于是当时的民间文学理论界大多把古歌与神话史诗或创世史诗等概念等同起来。比如《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论稿》[7]在提及中国南北少数民族史诗的差异性时,认为北方少数民族以英雄史诗见长,而“在南方各少数民族中,则以创世史诗居多,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创世史诗”。著者不仅列举了彝族的《梅葛》和《阿细的先基》等作品,也把苗族、布依族的《古歌》归入其中。[8]段宝林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把古歌作为歌谣中的一个类别,属歌谣中的第二大类,有长篇古歌和短篇古歌之分。该书认为长篇古歌即“神话史诗”,其中举例提及《苗族古歌》,而“短篇古歌在对唱中显示历史知识,是古史的一种载体”。[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