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生存语境
文学批评是一门既追求系统知识又强调时代活力的学科。一方面,文学批评并不从属于文学史或文学理论,正如诺斯罗普·弗莱在《批评的解剖》中所说,文学批评不是文学的寄生虫,而是“按照一种特定的观念框架来论述文学的”[1],有其自足的思想和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文学批评的观念、标准和体系应来自鲜活的文学现象,雷内·韦勒克在《批评的概念》中进一步延展和明确了“文学批评”的概念,认为弗莱所轻视、嘲笑的“文学风尚史”批评恰恰是文学批评的缘起,因为“历史上每个批评家都是通过接触(正如弗莱本人一样)具体艺术作品来发展他的理论的,这些作品是他得去选择、解释、分析并且还要进行评价的。批评家的意见、等级的划分和判断由于他的理论而得到支持、证实和发展,而这些理论也从艺术作品中吸取养分并得到例证的支持,从而变得充实和言之有理”[2]。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及其影响下不断更新的文学现象,过去的历史、知识和标准只能给我们提供有限的帮助,真正有效的文学批评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于现实社会语境,运用我们“最广博的知识,最仔细的观察,最敏锐的观察力,最公正的判断”,从众说纷纭中理出眉目,对文学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做出解释,最后得出评价”[3]。也就是说,研究某个时期的文学批评,首先必须客观认识这个时期的社会语境及其影响下的文学活动、文学现象,从中发现文学批评的时代性、丰富性和前瞻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准确把握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生存语境,有利于我们客观深入地探讨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时代特征,并将之行之有效地运用到当代的中国文学批评实践中去。
20世纪90年代以来,消费社会的到来、大众文化的兴起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学批评。从急遽兴起的网络写作、私人写作,到充满消费主义色彩的文学活动,再到全面革新的文学生产、文学传播和文学接受方式,当代中国文学批评需要面对的生存语境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