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 《论语》选本译者生平及著作简介
马士曼是著名的东方学家和热忱的传教士,1768年生于英国威尔特郡(Wiltshire)一个叫作韦斯特伯里·莱(Westbury Leigh)的乡村。幼年时马士曼曾受过一些教育,并且做过书商的学徒,又跟随父亲学习过纺织技术。1794年,马士曼成为了布里斯托尔(Bristol)一所浸信学校的教师。在之后的五年里,他潜心专研古典著作,还学习了希伯来语和叙利亚语。[44]后来,马士曼加入了浸信传道会(Baptist Missionary Society),并于1799年与威廉·沃德(William Ward,1769—1823)等人前往印度的塞兰坡传教。在印度,他们将《圣经》译成多种东方语言并且还出版发行了一些报纸和期刊。大约是在1805年,马士曼开始学习汉语,[45]老师是拉沙(Joannes Lassar,1781—?)一位出生在澳门的亚美尼亚人(Armenian)。拉沙最初受雇于加尔各答(Calcutta)的福特·威廉学院(Fort William College),主要从事《圣经》的汉译工作。[46]在《孔子生平》(“The Life of Confucius”)的注释中,马士曼除了感谢拉沙之外,还提到了几位精通自己语言的中国助手及天主教传教士P. 罗德里格斯(P. Rodrigues)的帮助,后者曾在中国居住近20年并精通汉语。[47]1811年,马士曼获得了美国布朗大学的神学博士学位。晚年的马士曼苦于抑郁症,1837年去世于塞兰坡。[48]
除了翻译《论语》之外,马士曼还有一部重要的汉学著作《中国言法》(Clavis Sinica or Elements of Chinese Grammar,with a Preliminary Dissertation on the Characters and the Colloquial Medium of the Chinese,and an Appendix Containing the Ta-Hyoh of Confucius with a Translation)。[49]该书主要从古汉语的“字形”“字音”“语法”等方面展开研究,而在具体的释例方面,以《论语》为首的儒家经典及注疏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该书的“附录”(Appendix)中还包括《大学》的译文,译者是马士曼的长子约翰·克拉克·马士曼(John Clark Marshman,1794—1877)。[50]此外,马士曼还出版过《圣经》的中文译本。[51]
英国传教士高大卫的具体生年不详,[52]其为“伦敦传道会”(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牧师。1821年,高大卫与妻子从朴茨茅斯(Portsmouth)出发前往亚洲传教。不幸的是,其妻在1822年3月病逝于印度的马德拉斯(Madras),同年6月高大卫到达了传教目的地马六甲。1823年,在另一伦敦传道会牧师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访问马六甲期间,高大卫曾随其学习中文并取得巨大进步。同年,受聘于英华书院教授中文,并担任图书馆馆长。[53]高大卫本人也曾表示,其对汉语的热情和喜爱也许对其他人而言是毫无理由的。[54]他不仅可以用中文流利地布道,[55]还着力于研究中国作家的“见解与风格”(sentiments and style)。[56]而书院的中文教员们也确曾提到,高大卫的官话说得就像一个中国人,中文文章也写得极为出色。[57]1824年,高大卫继宏富礼(James Humphreys)[58]之后成为英华书院的第三任(1824—1828)院长,1828年病逝于去往新加坡的途中。高大卫除了翻译“四书”之外,亦有很多中文宣教著作,具体书目可参见伟烈亚力所著《赴华新教传教士备忘录:著作列表及已故者讣告》一书。[59]
1815年,理雅各生于英国阿伯丁郡(Aberdeenshire)的亨特利(Huntly),父亲是非常有名的商人。理雅各在1829年离开了亨特利的教区学校(the Parish School),进入阿伯丁文法学校(the Grammar School)学习,尤以拉丁文见长。两年后,他以一等奖学金获得者的身份考入阿伯丁皇家学院(King’s College),并极有可能成为该学院拉丁语教职的继任者。然而,由于所属教派的原因—“独立教会”(Independent Church)及该教派的“传教传统”,理雅各主动拒绝了这一在世俗眼中非常有前途的职业,并于1837年为日后的传教或牧师工作而进入海布里神学院(Highbury Theological College)。[60]1838年,理雅各开始与英华书院第一任(1818—1822)院长米怜(William Milne,1785—1822)的儿子美魏茶(William Charles Milne,1815—1863)一起学习中文。而中文教师则是曾任英华书院第四任(1828—1832)院长、时为伦敦大学(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中文教授的修德(Samuel Kidd,1804—1843)。当时可用的教材很少,主要有马礼逊三卷本的《华英字典》(A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61]及其《新约》中译本,还有一部《论语》和米怜的一些中文宣教手册。[62]
1839年7月,理雅各携妻子玛丽·伊莎贝拉(Mary Isabella Morison,1816—1852)乘船前往马六甲传教,同行的还有美魏茶与医生合信(Benjamin Hobson,1816—1873)。[63]同翻译“四书”的前辈高大卫相似,理雅各后来也成为了“英华书院”的院长,并且在1841年前后开始有了翻译《十三经》这一更为宏大的想法。[64]1843年,“英华书院”迁至香港,理雅各亦同往。如前所述,1861年《中国经典》的前两卷出版发行,而大概至1863年,流亡香港的晚清秀才王韬(Wang T‘ao,1828—1897)[65]开始参与《中国经典》的后续翻译,[66]直到理雅各于1873年返回英国。回国后的理雅各在1875年获得了第一届“儒莲奖”(Prix Stanislas Julien),[67]并于1876年成为牛津大学第一任中文教授(Professor of Chinese),直至1897年去世。[68]
在回国之后,理雅各又接受了语文学家、东方学家马克斯·缪勒(Max Müller,1823—1900)之托,开始承担《东方圣书》(The Sacred Books of the East)中“中国经典”的翻译工作。该丛书的第三、十六、二十七和二十八卷为《儒家文本》(The Texts of Confucianism):第三卷包括《书经》(The Shû King)、《诗经中的宗教部分》(The Religious Portions of the Shih King)和《孝经》(The Hsiâo King),[69]第十六卷为《易经》(The Yî King),[70]第二十七卷[71]和二十八卷[72]为《礼记》(The Lî Kî)。《道家文本》(The Texts of Tâoism)则被安排在《东方圣书》的第三十九、四十卷,前者包括《道德经》(The Tâo Teh King)和《庄子》(The Writings of Kwang-Ʒze)的前十七篇,[73]后者包括《庄子》剩余的十六篇和《太上感应篇》(The Thâi-Shang Tractate of Actions and Their Retributions)以及“附录”(Appendixes)中的一些道教文献。[74]此外,理雅各还主要翻译出版了《佛国记—沙门法显自记游天竺事》(A Record of Buddhistic Kingdoms,Being an Account by the Chinese Monk,Fâ-Hien of His Travels in India and Ceylon[A.D.399-414]in Search of the Buddhist Books of Discipline)、[75]《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The Nestorian Monument of Hsî-an Fû in Shen-hsî,China:Relating to the Diffusion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in the Seventh and Eighth Centuries with the Chinese Text of the Inscription,a Translation,and Notes;and a Lecture on the Monument with a Sketch of Subsequent Christian Missions in China and Their Present State)[76]和《〈离骚〉及其作者》(“The Lî Sâo Poem and Its Author”)。[77]
在五部选本的译者中,詹宁斯毫无疑问是最不为人所知的一位。就现有资料而言,他的生平事迹几乎是空白的。不过,从其《诗经》(The Shi King:The Old“Poetry Classic”of the Chinese,a Close Metrical Translation,with Annotations)[78]和《论语》英译本的标题页上可知,他曾经先后担任过香港圣约翰教堂(St. John’s Cathedral)的教堂牧师(Chaplain)、英国柏克郡(Berks)贝顿(Beedon)[79]地区的教区牧师(Vicar)和格拉斯米尔(Grasmere)地区的教区牧师(Rector)。[80]这些任职也可以在《从帝国到国际:香港圣约翰教堂史》(Imperial to International:A History of St John’s Cathedral,Hong Kong)一书中得到印证,该书还记载了詹宁斯在香港圣约翰教堂的牧师任期为1880年至1891年。[81]
在翻译、诠解《诗经》和《论语》之后,詹宁斯还陆续出版了《戏剧诗约伯记:严整的韵文体译本并附评注》(The Dramatic Poem of Job:A Close Metrical Translation with Critical and Explanatory Notes)、[82]《雅歌:戏剧体韵文新译并附导言及注释》(The Song of Songs:A New Metrical Translation Arranged as a Drama,with Introduction and Notes)[83]和《古叙利亚语〈新约〉(别西大本)词典:附详细参考、用词、人名、地名和库热顿本、西奈重写本、非罗色诺本及其他手稿中的不同读法》(Lexicon to the Syriac New Testament[Peshitta]:With Copious References,Dictions,Names of Persons and Places and Some Various Readings Found in the Curetonian,Sinaitic Palimpsest Philoxenian and Other Mss.)。[84]其实,从后三部著作的书名上看,其与前两部并无本质上的不同,只是儒家经典被替换为基督教《圣经》而已。至于,译注儒家经典对詹宁斯翻译、韵次《圣经》中的篇章及研究古叙利亚语《新约》究竟有何作用,尚待方家进行跨文化、跨宗教及跨语言方面的深入思考。
1861年,苏慧廉出生于英国约克郡(Yorkshire)的哈利法克斯(Halifax),其家庭所属的教派为联合卫理公会。父亲是一名织布工,在工作之余也进行布道。苏慧廉没有受过大学教育,早年曾就读于“卫斯理日校”(Wesleyan Day School),12岁起便在一家律师事务所从事文件誊抄工作,日后他很有可能会成为一名律师。但苏慧廉却逐渐确立了去海外传教的志向,为此他特意前往曼彻斯特的神学院进修,并自学了法语和拉丁语。[85]1882年,苏慧廉接受了到中国温州传教的工作。[86]到达温州后不久,苏慧廉便开始学习中文,最初的老师据说是一位叫“Alas”的温州本地牧师,此人乃晚清举人。[87]其教材则主要是一本中文《新约》、一本官话辞书和一部汉英字典。[88]但据苏慧廉的妻子苏路熙(Lucy Farrar,1857—1931)所述,苏慧廉的“第一位”中文老师是住在其家附近的“Yang”先生。[89]同时,苏慧廉也在努力学习温州方言,并于1883年6月第一次使用这一方言完成了布道。[90]1884年,苏慧廉与苏路熙在上海完婚。后来,苏慧廉还创编了温州方言的拉丁语注音系统,并将《新约》也翻译成温州方言。[91]1906年,苏慧廉离开温州到太原任山西大学堂西斋总教习,期间亦经常返回温州视察。1911年,苏慧廉回到英国,并于1920年担任牛津大学中文教授一职,1935年去世于牛津。
除了翻译《论语》之外,苏慧廉还编著了《学生常用四千字袖珍词典》(The Student’s Four Thousand字and General Pocket Dictionary),[92]该词典从初版的1899年至1952年共再版20次。此外,其重要的学术著作还有《中国三教:牛津讲稿》(The Three Religions of China:Lectures Delivered at Oxford)[93]以及与美国传教士何乐益(Lewis Hodous,1872—1949)共同编著的《中国佛教术语词典:附梵语、英语对应词及梵语-巴利语索引》(A Dictionary of Chinese Buddhist Terms:With Sanskrit and English Equivalents and a Sanskrit-Pali Index)。[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