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儿童文学中的生态伦理意识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论题的研究现状、意义及方法

一 研究现状

在20世纪末的中国,随着生态伦理思想的普及,人们更多地把目光投向一种开阔、高远、恒久、普遍的人文关怀,关注儿童文学中人与自然关系的书写和对儿童生态伦理意识的引导,也导致社会对儿童文学和生态伦理意识的关注不断升温。2008年7月在我国台湾地区举办了第九届亚洲儿童文学大会,来自国内外的儿童文学作家、编辑、学者对地球与生态等议题进行探讨,在会议的6个副主题中,从生态伦理角度出发对儿童文学发展进行探讨的就占了4个,可见儿童文学与生态伦理的联系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密切程度,已经引起了与会学者们的高度重视。而在2011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天天出版社与昆明儿童文学研究会联合举办的“儿童文学领域的生态文学创作暨湘女作品研讨会”在昆明召开,会议向全国儿童文学作家发出了《生态文学倡议书》,并挂牌成立了儿童文学领域生态文学基地。作家、儿童文学评论家对儿童文学所承载的生态使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已经有一批学者投入到儿童文学的生态伦理意识呈现、表现形式、趋势及走向的研究中来,为儿童文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理论空间。新时期儿童文学的生态伦理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关注作品中所呈现出的儿童生态伦理意识走向。通过对新时期儿童文学中的环保、生命等主题的书写脉络分析,总结生态伦理意识在儿童文学中的生成和表现,感受儿童文学在时代背景下自我解放、回归自然、感悟生命等方面的创作变化,以及对儿童成长产生的作用以及意义。朱自强的《童年的身体生态哲学初探》、焦荣华的《论儿童与大自然之间的“我—你”关系》、陈世明的《当代动物小说的描摹视角与儿童生态发展》、许军娥的《儿童生态环境与构建儿童阅读系统工程的思考》等都在这些走向中做出了思考和总结。

二是结合作品分析生态伦理在儿童文学中的具体表现方式。儿童文学中的生态伦理意识主要通过对生态环保的关注、对环境破坏的控诉、对生命形象的重塑、对自然情怀的引导等方面来传达的,儿童文学评论家结合深层的生态伦理意识分析作品呈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批判带有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自然观书写。有李曼的《儿童诗歌里的自然意象分析》、唐英的《从动物小说的兴起看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赵霞发表在《文艺报》的《当代童话创作中的生态意识》、楼肇明的《谈童话艺术兼评英娃的生态童话系列》,还有何卫青的《中国儿童幻想小说的生态意象》、陈世明的《当代动物小说的描摹视角与儿童生态发展》、肖显志的《呼唤·渗透·启迪——儿童文学走向生态文学的尝试与实践》等研究。

三是对单个作家作品或者某一类型的文本进行分析。随着生态批评理论研究的深入,儿童文学中的生态批评也逐渐细化,一些高校硕士、博士论文对当代儿童文学创作中的生态伦理意识进行了初步的阐述,对作家小说中的生态意识进行专门研究的论文纷纷涌现,有对某一部作品的文本细读,也有对某个作家某个时期的作品评述,更有作家结合地域性、民族性特征对一个类型的作家群进行研究,特别是对云南、西藏、东北等偏远地域的作家群、少数民族作家群的关注。吴尚华的《人与自然的道德对话——刘先平“大自然文学”生态意涵初探》、上海师范大学孙悦的博士论文《动物小说——人类的绿色凝思》、福建师范大学张玉玲的硕士论文《敬畏生命——沈石溪动物小说研究》、郝婧坤、孟宏峰的《森林之爱——论金波诗文中的生态含蕴》、刘汝兰的《纯真生命与世界的鲜活对话——论满族女诗人王立春的儿童诗创作与探索》、赵玉贵的《儿童文学的生态工程——评长篇儿童小说〈蛙鸣〉》、马芳芳的《儿童·民族·自然——佟希仁儿童文学创作的民族生态文化解读》等研究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对于儿童文学中的生态伦理意识的研究才刚刚开始,通过对上述研究情况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新时期以来随着生态批评和生态视角的开拓与深入,儿童文学生态伦理意识研究在近二十年的时间内取得了许多长足的进步,研究者的理论素养不断加深,研究视野逐渐开阔,研究方法日益多元,研究领域也大大拓展,研究成果也日趋增多,推动了儿童文学的现代化、世界化发展。但我们也要看到,随着生态伦理理论的不断创新,目前的评论和研究界仍然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跟上国际生态伦理理论发展的步伐,对新时期儿童文学中的生态伦理意识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的梳理和研究,不断总结和反思,从特定的文化、心理层面进行深入研究。因此,本书以生态伦理理论作为支点,结合新时期儿童文学的文本创作,全面、系统地把握儿童文学生态伦理意识的内核、价值,更为完整地诠释新时期儿童文学生态伦理的特征,展示儿童文学所具有的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以及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 研究意义及方法

儿童文学对少年儿童灵魂的塑造、性格的培养、智能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无法抹杀的,但在传统的儿童文学创作中,童心、母爱、游戏精神、性别意识、人格养育等题材一直是表现的重点,即使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从人类中心主义的层面来书写。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环境危机已经成为关系人类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当前我国18岁以下约有3.67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3,他们生态伦理意识的状况如何,关系到未来人与自然关系的走向,关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甚至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树立良好的生态观,是未成年人形成完整的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重要基础,在儿童文学中加强生态伦理意识的引导,可以更好地处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运用伦理道德的力量抑制人类日益膨胀的欲望,重新确立人在自然界面前已迷失的价值尺度。有道德地善待自然,这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倡导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儿童文学作家肩负着庄严的生态职责,他们要用手中的笔自觉表现那具有崭新生态伦理意识的人与自然的道德对话。

从生态整体的角度来观察和研究新时期儿童文学作品,揭示作品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揭示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探索儿童文学的生态审美和生态的艺术表现形式,第一,对新时期儿童文学创作显露的新现象及时做出阐释求证,为新时期生态伦理意识的建构打开了新视野、开拓了新领域、提供了新课题,为儿童文学的发展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是对儿童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也是对文学责任的明确,促使儿童文学的创作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拓展,对构建中国生态文学的整体框架具有积极的意义。第二,通过对作品中生态伦理意识的分析,使儿童重新认识所处的生存状态,认识当前生态危机的日益严重性,思考造成危机的真正根源,给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儿童以精神的提升。将儿童文学研究置于生态批判的视野中进一步研究自然与人以及自然与文学的关系,不仅证明了“儿童本位”的儿童观是儿童文学发展的正确选择,同时也让儿童文学的发展更具有时代意义。第三,在我国生态环境总体上持续恶化、生态危机日趋严峻、生态灾难越来越严重的时代,利用世界对生态危机的共识、利用生态伦理知识的共融性,将本土作家的创作与全球化的文学话题与焦点结合起来,将儿童文学的本质与生态伦理学的理论结合起来,为儿童文学的创作打开一扇新的窗户,为中国儿童与世界儿童之间构建起一个没有障碍的审美通道,实现儿童文学的国际对话。

“新时期以来儿童文学中的生态伦理意识研究”这一选题以生态整体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参照利奥波德和罗尔斯顿、王诺等学者的生态整体主义的概念进行分析和论述。生态整体主义概念根据王诺在《欧美生态批评》中的概括,主要是指:

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而不是把人类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把是否有利于维持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和谐、稳定和持续存在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根本尺度,作为评判人类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9]

简单来说,就是有利于生态系统和谐稳定的才是适合的和美的,干扰破坏了生态整体和谐稳定的就是要抛弃的和丑的。本书将以这个观点为参照研究新时期儿童文学创作中的生态伦理意识的走向,运用生态学、叙事学和心理学理论全面、系统地考察这一特殊的社会转型期对儿童文学的影响,以及儿童文学所呈现出来的新的研究方向。


[1] 朱自强:《儿童文学的本质》,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第16—17页。

[2] 王泉根:《2009中国儿童文学关键词》,花城出版社2010年版,第3页。

[3] [德]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17页。

[4] [法]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陈泽环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第9页。

[5] 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6] 王泉根:《高扬少年环境文学的绿色文化旗帜》,《光明日报》2001年5月31日。

[7] [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刘耳、叶平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61页。

[8] 曾繁仁:《生态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367页。

[9] 王诺:《欧美生态批评》,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