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6章 道不同(求追读)
“朱允炆!你及冠之前,朕不可能让你离开京都!”
当天晚上,朱允炆又被朱元璋叫到了奉天殿中,
他先是低气压地批判了一番朱允炆这几日的过激言语,随后说道,
“诗会案还未了结,你捉的奸党邪教到哪里了?”
被直呼名字的皇长孙面色平静,跪在殿下仰头直视着台上,以君臣之礼处之,
他能感受到洪武帝的愤怒与不满,也体会到一股莫大的压力,
但他还是跪直了身体:“回禀圣上,锦衣卫已在山东联合都指挥使司开始捉拿奸党,不出十日,必然会有消息。”
“十日,如今已经过去二十日,匪首还未落网,你浪费兵力,浪费国力,成日里琢磨什么《数算》,捏造些名词,你若将心思放在这次案件上,这案子早就破了。”
“《数》《算》两本书皇爷爷不喜欢,《进化论》皇爷爷可喜欢?”朱允炆反问,“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孙儿乃是运用格物致知之学,物览天下,写出此文。”
不问这个还好,问到这个朱元璋更是怒火中烧,
过去几天东宫送过来的三本小册子他当然看了,
《数》《算》他的确看得有些不懂,无法辨别好坏,
但《进化论》一文他还是看得懂的,
《进化论》的总论点是三条,
第一是物种共同祖先,说白了有眼睛鼻子嘴巴的物种,是来自同一个生物模板;
第二世界自然选择进化,也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环境影响所有生物生存进化;
第三则是遗传变异决定进化方向,可能让这世间所有生物在进化途中获得不同的优势和缺陷。
天下人若都同宗同源,岂不是说人人都可以做皇帝?
甚至在变异中,有人能拥有比皇帝更优秀的“特质”?
比如更聪明的脑袋,更强大的体力,更充沛的精神?
朱元璋内心明白这是对的,但绝对不可公开认同这些观点,
皇帝乃是天下至善,承天之命受天之枯,怎么可能和普通百姓一样?
“此物不可公开宣讲,你那义学不能开办,我已属意僧录司接手,你无需再想了。”
朱允炆回答:“皇爷爷,我费尽心思格物致知写出这些东西来,却见不得天日,恕孙儿无法接受。”
“你那些狂悖之语在家里说说也就还好,太子不以为忤,你可知道其他皇亲对你有多大的怨言?
若你不把这件案子办好,这些话语广泛流传出去,会引起什么样的乱子,你知不知道?
我帮你压下来,是为了你好!
孙儿,你喜欢思考,观察,当然是好的,但不可沉迷此道!
安心在锦衣卫做好这份差事,接下来皇爷爷会为你安排好。”
朱元璋苦口婆心,
“你处理事情有条不紊,端坐正台,是为良才,别沉迷于这些【邪门歪道】了,这些书文我替你封存,待你及冠礼后,再交给你可好?”
他哄孙子的态度已经做到了极致,这般宠溺可以说是谁都没有享受过的。
但这些话语,可以大做文章,
就如同那日朱允炆说他不过是一个农民一般,
在家里说说还好,
但如果往外传播,必定会引起大祸!
朱元璋已经说得如此“赤*裸”,几乎是把饭嚼碎了往朱允炆嘴里喂,
朱允炆怎么听不懂,
但理念的冲突,根本不可调和,
朱元璋还是想愚民,唯皇权论,加强对一切的掌控力,
不管是大兴文字狱,还是监察百官,手段都狠辣至极,一言不合就抓了杀之,令文臣们根本不敢提出什么有悖于皇帝的政见来,
更别提对武将更是能杀都杀,搞得一片怨声载道。
他这样的强人政治,迎来的反扑也是巨大的,
这些武将们的反扑隐藏在平静的海面之下,
也直接导致了建文朝的覆灭悲剧。
所以朱允炆认为最重要的是开民智,令大家广开言路,
毕竟在这样庞大的集权国家,激发政治的活力才能激发经济的活力,
他又不能明说,
因为朱元璋做的很多事情对皇室的确是有利的,
站在既得利益立场反对利益最大化,无异于左右脑互搏,
直接同洪武帝作对,更是神经病才会干的事情,
但他旁敲侧击了一个月之久,成日里拍洪武帝的马屁,却见朱元璋连几本小册子还是畏之如虎,不免感觉很是疲惫,
他跪拜而下,大声喊道:
“皇爷爷,既然如此,诗会案了结之后,无论圣皇是否允许,我都辞去锦衣卫指挥使职务!”
“好,好,好。”
朱元璋见自己最心爱的皇孙说出了这种话语,面皮浮现一抹厉色,
“朱允炆,你既然如此,便罚你在北镇抚司衙门关十日禁闭,十日之后若查不出来,我拿你是问!”
他声声震响,在奉天殿中回荡,
朕指派的事情你都做不好还要做自己的那些私事,做梦!
想要年纪轻轻就立言是吧?
先敲打一下你的嚣张气焰再说!
在朱元璋注视的巨大的压力下,朱允炆站起身:“定不辱圣命!”
他没有转身,而是拱手后退着出殿,在大殿门口方才转身,头也不回地离去,
朱元璋坐在御座之上,翻来奏疏,无人知晓他在想什么。
许三和林大跟在朱允炆身后,都低着头,
他们俩此刻多么希望自己不是朱允炆的贴身护卫,完全不知道在殿中发生的一切,
可他们既不是聋子也不是瞎子,就算看不到,也对那一切听得清清楚楚,
不止如此,他们还知晓这一切发生的原因,却一个字也不能说,要把这一切都带进坟墓里去。
朱允炆心思沉重,一路回到被禁足的北镇抚司衙门里都没有丝毫笑容,
有洪武这样的皇帝在,
大明不可能亡在他手里,
但他不想再等了,
朱元璋勤政,独断,猜疑心重,不是一日之事,
他劝慰自己要习惯于此,要以皇孙的的方式徐徐图之,可终究无法习惯,
朱允炆坐在锦衣卫衙门中,屏闭左右,望着漆黑的天空,用只有自己听到的声音喃喃自语:
“大明国祚不到三百年,其中不乏勤政之君,可锁住这片土地巨大活力的,便是文字狱,便是自洪武开始的锦衣卫,便是对重臣,能臣,治臣一日不停的监控,打压。”
“你害怕的真是他们说你什么吗?你害怕的不过是这种畸形的权威会随着你的消亡而消亡,想尽办法为子孙后代铺好路。”
“可物极必反,明之后的懒政之君,难道是学了早薨的朱标,亦或者是学了勤问遗臣的我,还是学了文治武功,与你有七分相似的四叔,亦或者学了深受朱棣恩宠,马上安国的朱瞻基?”
“都不是,是因为一个君主意外的死亡就会让这样庞大中央集权国家陷入混乱,由此病根埋下,积重难返。”
“我希望大明是真正的大明,而不是所有人口中怀念的【汉明】;
我希望大明的每个人都活得有尊严,而不是有人寄生在庞大的国家之上;
我希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片土地上的人千百年后,再也不会回想受人欺辱的痛苦。”
“我所希望的,才是大明真正的,千秋万代。”
“所以,即便你是朱元璋,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