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丛书序言
近年来,“古典学”在北大校园渐成热词。围绕这个概念,古文献、语言学、历史学、哲学、考古学和艺术史等相关院系的多个学科,在无形之间形成了相互支撑的“学科群”,涌现出不同形态的学术共同体。
2010年北京大学启动人文基础学科本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古典语文学”项目,旨在强化本科阶段对古代经典和古典语言的学习,北大哲学系、历史学系、中文系、外国语学院、考古文博学院、艺术学院和元培学院七家院系共同参与,设立了“中国古典学”“西方古典学”和“亚非古典学”三个方向。2011年北京大学成立西方古典学研究中心,陆续引进一批青年才俊,推动了北大对古希腊罗马文献、历史、哲学和文化的研究。该中心把研究范围从古希腊延伸到中世纪,并从古典语言教学入手,形成了古希腊语和拉丁语并重的特色。2017年以来,北京大学人文学部跨学科跨院系搭建“古典学研究平台”,组织了多个平台研究项目,分别支持中文系、历史学系和哲学系举办跨院系的第一届、第二届和第三届“古典学国际研讨会”;还支持中文系和西方古典学研究中心分别创办了跨学科的学术集刊《中国古典学》《古典与中世纪研究》。北大中文系近年还在着力建设“中国古典学平台”。
古典学,这门英语称为classics的学问,最早专门研究古希腊罗马文明,包括其语言、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法律等。文艺复兴以后古希腊罗马文明被重新理解和发现,西方人将其视为现代西方文明的根源。欧洲人大规模收集、整理和翻译古希腊罗马著作,一系列古希腊作品被翻译成拉丁文,亚里士多德、西塞罗、奥古斯丁等人的著作得到精心的校勘。这些学术工作,帮助欧洲社会走出中世纪,在基督教的世界里释放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光芒。琳琅满目的文物和博大精深的经典撞击现代人的心灵,古典时空油然而生,艺术史、解释学得以发展。在现代大学的学科体系里,古典学与这两个学科关系密切,使注重实证的学术研究与人文教养有了深度融合的可能。
现代学科体系里的古典学,并不以古典主义的人文教养为目的,但它推动了19世纪以来欧洲古典教育的繁荣,还意外地刺激了“东方学”在欧美国家的兴起和发展,并影响到亚洲社会对自身的认知。在19世纪的欧洲大学,除了古典学,还有一批研究方法相似但研究对象被归入“东方”的学术领域,比如近东、中东和远东研究,中国学、印度学、日本学,乃至印度宗教研究、佛教研究等。这些研究对象,都被列在“东方”的名下。
从古典学到东方学,世界文明体系的图景在西方社会变得清晰,得以建构影响至今的“世界史”。丰富的东方知识,成功地建构了西方对东方的话语权,东方成为西方的“他者”。在此之后,世界文明逐渐形成了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圈层结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政治的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但这并没有改变以欧洲文化为中心的世界文明体系。比较重要的改变是美国大学看重“区域研究”(area studies),而不是古典学,也不爱多谈“东方学”。斯宾格勒、汤因比、亨廷顿、沃勒斯坦从各自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立场讲述这个圈层结构。
直到今天,我们仍在不断引用西方学者对中国古代文化或东方社会的解释,却很少能对西方社会、西方思想做出学理上的批评或重构。在这样的语境下,古典学对今天的中国大学教育特别重要。我们需要一批熟知西方历史、思想和社会的专家,更要有一批真正能给中华文明赋予一种世界意义的专家学者。这里包括了两个不同层次的需要:前者是狭义的古典学,主要研究英文classics所说的古希腊罗马乃至西方中世纪的学问;后者是广义的古典学,已经进入汉语的“古典学”可以被赋予全新的内涵,语言学、文献学、考古学、艺术史,以及文学、历史学和哲学的研究方法,都可以被用来研究古代东方文明或经典。“中国古典学”,正是在借鉴西方古典学研究方法和东方学世界史框架的意义上提出的,旨在传承中国自身的文献学传统,走出疑古时代,重新理解和建构面向未来的中华文明经典系统。
中华文明确实不同于西方。支撑中华文明的力量,不仅有世代流传的经典系统,还有蕴含在这些经典里的核心价值观,它们塑造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因此中国古典学的使命,并不仅是新建一套学术规范,同时也是重建一个实践体系,与传世的价值系统有直接的关联。事实上,西方古典学与他们的古典教育,也曾一度相得益彰。这就意味着,我们应该重视历代对古典的诠释。语言学、文献学、世界史和解释学,是中国古典学最重要的学术工具。
就此而言,虽然明确的“古典学”学科意识在北大的传播只是近些年的事情,但相关的研究早已展开,其学术传统分散在北大人文学部的各个院系。以中国古典学为例,该领域与北大过去一百多年深厚的国学研究传统密切相关。今天要在以往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研究的学术基础上,借鉴古典学新方法,以世界史的眼光重新诠释中华文明的历史和价值。又如亚非古典学,该领域的学者主要分布在北大历史学系、外国语学院和艺术学院,人数不多,但有相对完整的学科群组合。
本丛书收录北大学者在古典学领域的学术成果。选题的多样性,呈现了古典学内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反映出该领域在当代中国学科体系里的重要性和前沿性。我们相信,这些优秀的学术成果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中国、理解世界、理解历史、理解未来。
李四龙 彭小瑜 廖可斌
202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