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院学科治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学科治理,激活知识型人才的新引擎

“中国医院学科治理”这项重大而紧迫的科研攻关任务使我深感惶恐,难免会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敬畏心和紧迫感,甚至有几分焦虑,迟迟不敢下笔……

“学科是独特的,不是独立的;学科是领域而不是领地。医学是多学、人学、至学,是万学所归,万学所终。”在困顿迷茫中,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院士这句话让我醍醐灌顶,找到了这项任务的立意之基和价值之源。是信任,更是责无旁贷的责任。在王辰院士、许树强教授等专家学者的点拨下,希冀基于扎实的理论研究、多年的深耕积淀、创新的管理洞见、成熟的应用实践,完成科研成果转化,与我的学术搭档共同完成《中国医院学科治理》这部书的编写工作。

众所周知,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是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主阵地。医学作为一门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学科,涉及人类健康的方方面面。基于此,要实现医院学科高质量发展,势必需要形成良法善治的治理思维,从宏观政策话语体系的“学科建设”转向微观实践指向的“学科治理”,进而形塑学科与学科间的良性生态关系。

坦言之,我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已有三十余年,从临床一线的住院医,到医院的管理者,再到专注于医院管理研究、为国家医改提供政策咨询的研究者。这一路走来,我对中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挑战、困境和出路都有着深刻的体验与思考。特别是过去十年,通过百家医院帮扶、千家医院调研、万名医院管理者访谈,我深刻地思索,医院的境况虽千差万别,面临的挑战却极其相似,可以归结为两个根本性的主题——学科和人才,而这二者之间又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的。

以“理论之思”回应“实践之问”。究竟什么是学科?学科怎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是什么激励着学科一直向前?又是什么成为制约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中国公立医院中学科发展的模式都有哪些问题和挑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未必能够马上给出答案。带着这些问题,我向身边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的政策制定者、基层医院的管理者们寻求答案,到国家图书馆和各大研究机构向学界专家们寻求答案。但让我惊讶的是,我们对每天挂在嘴边上的这个词语——学科的思考如此之少,甚至找不到一本学科治理方面的专业学术著作。而每当谈到学科,医院院长们大多谈的是学科排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带头人;学界谈的是学科知识体系、人才培养;政策制定者则是希望通过学科的发展实现医院的高质量发展,以便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然而学科究竟是什么、怎么建、怎么管、怎么健康可持续发展,如此等等,既缺少系统化的顶层建构,又缺乏实践落地的路径规划。

继2022年《中国医院人才管理》一书出版后引发业界热烈反响,2023年再撰写一本医院学科治理的专业著作的想法呼之欲出。从人才管理到学科治理,不单是以人才视角看学科的新思论述,更是从知识型员工到知识型人才的主体涅变、从“被管理”到“自管理”的自我修为,让学科发展实现从“被改变”到“自我变革”的韧性成长。作为《中国医院人才管理》的姊妹篇,本书不仅是学术上的思想传承,更是一种实践上的躬身践行。从“科层结构”到“平台组织”,从“学科建设”到“学科治理”,从“多元共治”到“良法善治”,持续推进医院变革与管理迭代,学科治理是激活医院知识型人才的关键引擎。

本书共分为三篇九个章节。第一篇是理论建构,第二篇是行动指南,第三篇是护理实证。通览全书,既有工作中常见术语的溯源与释义、认知偏差的矫正,又有对当下医院学科建设的问题、挑战与趋势的分析和研判;既有从人才视角看学科的人际协作、人技协同、人才效能共同体的哲思洞见,又有对学科治理新趋势、新动能、新实践的擘画领航,以及典型案例复盘剖析后的掩卷长思……

翻阅本书,或许带给您的仅是面向未来的擘画蓝图。其实,发展中真正困住我们的是传统思维,是我们压根儿不知道未来医院的学科治理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也只有穿越在那个学科共同体,身处多元共治的氛围,我们才能切身感受到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繁荣,才能切身感受到我们的研究是有价值的。

值此,我要特别感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王辰院士、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原司长许树强、国家卫生健康委党校常务副校长许培海、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护理管理与康复研究部主任么莉、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医疗信息化研究部主任舒婷、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局长黄兴黎、云南省医疗服务质量评估中心副主任高华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刘庭芳、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王一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原党委书记宋茂民、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院长蒋立虹、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曾勇、临沂市妇幼保健院原院长张艳丽、北京护理学会会长张洪君等专家学者、书记院长的学术指导与支持,包括所有提供调研案例、学科访谈的医院及同道同仁。没有大家的支持,我们无法完成这项极具挑战的任务。

其实,人生最幸福的莫过于读懂,最快乐的当属共鸣,最幸运的是志同道合、牵手同行。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研究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也正是基于共同愿景、开放共享、协同共生、乐于创新的团队文化与科研精神,才让《中国医院人才管理》 《中国医院学科治理》两部著作相继问世。

聚滴成海,聚石成峰。在编写的过程中,正是有了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公立医院改革处处长张铁山的远见卓识和改革担当,才让我放下包袱,甘做医改军中马前卒;也正是有了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医务处处长施祖东的批判性思维,才让我执笔时不忘论点、论据的循证;更是有了才思敏捷、虑周藻密的中日友好医院组织处副处长代郑重,温婉笃定、怀瑾握瑜的北京回龙观医院护理部主任邵静,坚韧诚挚、勤学不辍的同树健康 (北京) 研究院院长刘海艳,等等,还有多年来与我合作的医院,他们为我的研究提供了无私的支持和帮助,包括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编辑朋友。

其实,和许多关心我、支持我的朋友一样,我对本书同样充满了期待。因本人能力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甚至是一叶蔽目,不见泰山,局限于自己的知识和认知。在此,恳请各位专家学者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群策群力共同推进中国公立医院学科治理现代化。

2023年国庆·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