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创伤康复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中国统计年鉴 2017》提到,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生态环境及生活方式变化等,给维护和促进健康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统筹解决关系健康的重大和长远问题。2016年,我国发布并实施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到,到203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0岁。创伤外科发展面临重大的历史机遇与挑战。
目前我国的创伤医疗救治工作开展并不理想,很多救治机会因为时间问题而丧失,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还很缓慢,具体反映在:院前救治能力弱,院前急救和医院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医院内缺乏顺畅的创伤救治流程,救治时对损伤控制理念、手术时间及手术方案缺乏科学的规范,从而导致整体的严重创伤死亡率明显高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的三级创伤救治体系虽然已经非常成熟,但却不适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在国内基层医疗水平依然薄弱的当下,建立二级创伤救治体系更容易落地。
创伤救治的中国模式核心内容为:以一个政府主辖区(人口数在100万~300万)作为体系建设的区域单位,协调院前和院内救治的联络;以当地一家大型三级医院为创伤救治中心,以区域内的5~6家二级医院为创伤救治点(分中心),形成闭环式区域性创伤分检、转运救治体系,并根据患者伤情以最短的时间将患者转运至相应医院。这样的体系避免了在大中型城市新建创伤救治中心的重复投入,同时充分利用了我国优质的三级医院的资源,形成了适合中国现阶段国情的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被誉为创伤救治的“中国模式”。目前该模式已经在中国15个城市推广了10余年,显著提高了创伤的救治效果,让众多创伤患者得到了及时的救治。
综上所述,国内在创伤救治方面存在的问题亟待改进,创伤救治后的康复环节及应对措施更为薄弱。患者创伤救治后生命虽然得到挽救,但存在的各种并发症及一系列功能障碍等康复问题较多,而且创伤患者关系到临床多学科,所涉及的专业知识范畴较广,对康复医师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因而创伤康复迫切需要在临床技能和康复水平上拓展提高。但到目前为止,尚没有统一、规范的临床康复路径和模式,许多创伤患者救治后不能及时得到康复治疗,临床医师、患者及其家属缺乏康复意识,临床与康复脱节现象极为严重。我国在创伤救治、康复方面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
1.创伤康复尚未得到医学领域和社会的足够重视,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创伤救治、康复中心。
2.创伤救治、康复水平参差不齐,创伤救治、康复人员缺乏系统规范化培训。
3.缺乏科学统一的与国际接轨的救治、康复流程和符合地域特点的区域创伤救治、康复体系。
鉴于上述问题,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我们应该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逐步改变我国创伤救治与康复的现状:
1.建立专门研究创伤救治、创伤康复的机构,发展培养创伤康复人才、传播创伤相关知识的系统学科。
2.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创伤救治、康复体系。
3.建立基础培养和针对性培养相结合的创伤专科医师培训体系。
4.建立严重创伤多学科诊疗、康复模式。
通过以上举措,提高我国创伤综合救治、康复水平,降低创伤致残率、致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进一步推动我国创伤救治、康复的发展。
(王 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