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制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作者序
留住他们的余晖

我对清朝历史的兴趣由来已久。

2014年,我在天津师范大学历史学系读书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课上布置了一份启发性的作业,要求我们任选一位古代官员,通过梳理该官员的官职变迁,分析其所处朝代的官员制度特点。我选的官员是清朝的张廷玉。

为了完成作业,大学三年级的我既翻阅了《清史稿》和《清实录》,也读了张廷玉所写的《澄怀主人自订年谱》,并做比较分析。提交的作业文章,老师评价说还不错。事后回忆,10年前那份大学课后作业,就是我写作清朝历史人物的开端。

关于乾隆朝历史的评述,常常是两极分化的。有人认为,乾隆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璀璨的篇章之一。正如美国历史学者欧立德所说的:“此前中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的最后时刻,即乾隆的时代,当时的中国同样拥有强大的军队、政治局面较为安定、民众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其文化为很多人所羡慕。”[1]

同样也有人认为,乾隆朝是中国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毕竟,乾隆帝驾崩于1799年,仅41年后,鸦片战争便突然爆发。英国的坚船利炮一下子将中国从可称天朝上国的古代,轰进了屈辱、落后的近代。

在两种相向而行的评价都很流行的当下,我们如何讲述乾隆朝的历史,才会显得更合时宜呢?

乾隆朝历史漫长,情形复杂。乾隆帝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君主,在其60年皇帝生涯和3年太上皇生涯中,国家的最高权柄一直在他手中,从未旁落。在乾隆一人御下的63年间,他前后任用过9位首席军机大臣,分别是鄂尔泰、讷亲、傅恒、尹继善、刘统勋、舒赫德(有史料认为舒赫德曾短暂统领军机处)、于敏中、阿桂、和珅。这9位大臣,性格、品行、能力、办事风格,方方面面近乎迥异。因此,我们当达成一种共识——在乾隆漫长的执政生涯中,他本人的政治选择与用人考量在不同阶段皆有变化。乾隆时代,既是乾隆帝孤独漫长的独角戏,也是一众文臣武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群像戏。

清朝宗室皇宗亲爱新觉罗·昭梿所著的《啸亭杂录》中,记载了乾隆朝局因核心官员更迭而变化的过程,昭梿感慨从傅恒与刘统勋的辅政时期到于敏中与和珅的辅政时期,官场风气日趋腐坏。《啸亭杂录·于文襄之敏》写道:“傅文忠(傅恒)、刘文正(刘统勋)诸公相继谢事,秉钧轴者惟公(于敏中)一人,故风气为之一变。其后和相继之,政府之事益坏……”可见,乾隆皇帝一边任用不同官员以缔造自己的时代,另一边也要接受自己的时代充满了这些官员各不相同的烙印与痕迹。

人,是历史的参与者与见证者。本书在叙述乾隆朝历史时,并未站在上帝视角去褒贬乾隆皇帝一人,而是采用以人物为中心的铺叙方式,展现了乾隆时代的群像。这其中,既包括前面提到9位首席军机大臣,也包括纪晓岚、刘墉、福康安、海兰察等军政要员;既有乾隆的三代皇后,也有乾隆的母亲钮祜禄氏,还有起于民间的太监总管苏培盛等。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堪称乾隆朝的风云人物,但他们的一生走到尽头时,却几乎都留有遗憾。

不同于后世的我们,他们亲眼见证了乾隆朝的经济强盛、文化繁荣和疆土扩张,他们也亲身感受到了乾隆朝的制度僵化、官场腐败与社会矛盾激烈。在这些人中,有为国家献身、忠贞不二的清廉之士,也有忙着捞上最后一笔的硕鼠巨贪。在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交织的时代,他们的一生浮沉,本身就是乾隆盛世的见证与国家衰落的缩影。

潜藏在盛世下的崩塌之势,同样也隐藏在乾隆的君臣关系之中。诚然,乾隆在培养讷亲、傅恒、福康安等一众大臣时不遗余力,也在刘统勋病逝后的丧礼上悲痛不已而涕下。可乾隆帝依然公开发表上谕,表示自己治下的时代,不需要名臣,也不会有奸臣,只起用听话之臣。《清高宗实录》载:“社稷待名臣而安之,已非国家之福。况历观前代忠良,屈指可数;而奸佞,则接踵不绝,可见名臣之不易得矣。朕以为本朝纪纲整肃,无名臣,亦无奸臣,何则?乾纲在上,不致朝廷有名臣奸臣。”

乾隆帝,欲以一人治天下,然群臣各有意志,两相碰撞,默契、服从、冲突、上下相蒙……各种各样的情形纷至沓来。当乾隆帝凭借集权制度与政治手腕操纵群臣,将国家推向辉煌的顶峰时,其实也早已埋下了在未来崩塌的种子。

当全书完稿,即将与读者见面时,我满心期待,希望自己在键盘敲下的文字带给大家阅读的欢愉,也能让大家看到历史的往昔,感受漫漫长河中,乾隆朝一众古人的悲欢离合。他们曾闪耀于乾隆制造的时代,希望我们能一起在书中留住他们的些许余晖。

最后,感谢一直以来支持我的读者与观众,感谢我的家人,也感谢此书从筹备到出版过程中为之提供帮助的所有人。三观正直一把尺,扎扎实实讲历史。我是李正,翻开下一页,我们从此相见。

李正

2024年8月写于天津

注释:

[1]欧立德:《乾隆帝》,青石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第2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