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创产品设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概念篇 对“文创”的认知与解读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政治、经济、文化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共同支撑着社会的进步,三者之间始终保持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自从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全球化发展,文化领域也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开始以各种形式与政治、经济频繁地互动交融。以工业化、规模化生产为基础的现代“文化产业”从传统行业中逐渐分离出来,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行业。如今,文化产业已然成为一些国家和地区发展中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并逐渐形成了规模庞大的产业链。

我们要研究的“文化创意”(以下简称:文创)设计属于文化产业范畴,归为“第三产业”,其中包括了大量文化、精神、情感等层面的无形因素。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使文化产业在“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并将各个环节按照创新的规则重新整合与构建,使原本相互独立的产业得以协同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具有十分明显的“头部”特征。在事实上也是如此,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各国政府的“顶层”制度设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其中,美国政府通过加强对版权产业的控制和管理来引领文化创意产业的整体发展。美国并没有一个关于文化产业的界定或分类标准,大致可以将“版权产业”中“核心版权产业”(core copyright industries)部分理解为美国的“文化产业”。根据美国国际知识产权联盟(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Alli ance,IIPA)的定义,美国版权产业是指所有以版权为基础的产业部分。美国联邦政府没有设立文化部,而是通过国家艺术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国家人文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和博物馆图书馆学会(Institute of Museum and Library Services)对文化艺术进行资助。从表面上看,美国联邦政府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实行的是“无为而治”的政策,但政府宽松的准入政策、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文化扶持政策为美国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1)美国版权产业在对GDP的贡献和就业两方面已经超过美国经济的其余部分,而且在美国出口增长中也扮演着日益突出的角色。(2)

英国政府自1991年开始发展创意产业以来,在1992年形成了“国家文化艺术发展战略”讨论稿,并于1993年以“创造性的未来”为题正式公布。(3)1997年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Creative Industries Task Force),成功推动了英国文化的出口,有效地抵补了贸易逆差,如今,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英国的一个重要产业。(4)

日本政府则是通过立法体系为文化产业提供保障,自上而下地推进产业发展。其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规范的行为依据,支持并保护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见表1.1)。

表1.1 日本政府为促进文化产业发展颁布的政策法令或成立的机构(5)

在我国,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文化机构开始由事业向产业逐渐转变。1985年,国家统计局在《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中将“文化艺术”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构成部分列入统计项目中,事实上已经确认了文化领域所具有的“产业”性质。1991年,国务院批转的《文化部关于文化事业若干经济政策意见的报告》正式提出了“文化经济”的概念。1992年,在国务院办公厅综合司编著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一书中明确使用了“文化产业”的说法,这也是现有资料中我国政府主管部门第一次使用“文化产业”一词。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强调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首次在中央正式文件中提出“文化产业”,各项支持、扶植、促进、鼓励产业发展的具体政策随之相继出台。

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是我国针对文化产业发布的第一部专项规划文件,标志着此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其中强调了加快文化产业振兴的重要性、紧迫性,提出“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6),点明了发展文化产业对社会、人民、经济三个方面的重要价值,并采取了“降低准入门槛”“加大政府投入”“落实税收政策”“加大金融支持”“设立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等具体措施刺激产业发展。

2012年2月,《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促进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质量效益型转变,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7)同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又再次强调“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并明确区分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不同属性。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上,就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为新时期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8)

2014年,在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就创意设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出明确要求,首次将创意设计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如同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所采取的“设计立国”策略一样,文化创意设计也成为我国建设可持续发展型社会的重要国策之一。

在无形的创意向有形的产品转化过程中,设计行业的价值逐渐突显了出来,文创产品设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专业属性也日趋明显,并呈现出细分化的趋势,催生出一些新型行业分类,如旅游文创产品设计、影视文创产品设计、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等。

虽然我们反复强调设计行业对产业的引领作用,但是事实上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设计行业相较于博物馆行业来说起步更晚。而且设计学科的高等教育长期以来一直从属于美术学科,并未设立单独的学科门类。就拿与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工作关联最为紧密的工业设计行业来说,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我国才比较系统地引进了现代工业设计理念和方法。直到1993年,“工业设计专业”才正式出现在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具有现代意义的工业设计方从社会分工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具有“产、学、研”全面发展格局的独立学科。(9)

在博物馆行业政策方面,文化部在2005年12月22日审议通过、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博物馆管理办法》中明确提出:“国家应该鼓励博物馆发展相关文化产业,多渠道筹措资金,促进自身发展。”

2008年1月23日,由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联合下发的《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向社会免费开放的通知》不仅激发了公众参观博物馆的热情,也促使博物馆从传统的展示、收藏、研究、教育等基本职能转向为为“人”的感受和体验提供服务,从此“以人为本”的发展趋势逐渐显露。

2015年3月20日起施行的《博物馆条例》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国家鼓励博物馆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开发衍生产品,增强博物馆发展能力”的行业发展要求。

2021年5月24日,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教育部、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共同发布的《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到2025年,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体制完善、功能完备的博物馆事业发展格局,博物馆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人民美好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中的作用更加彰显。到2035年,中国特色博物馆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博物馆社会功能更加完善,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为全球博物馆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10)

显然,我国政府通过运用各种政策为文化产业营造了积极宽松的发展环境,促使文化产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特别是2010年以后,在政策倡导与社会需求的双重激励下,我国文化产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态势。文化类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同时,逐渐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如今,在诸多行业领域纷纷转型升级的趋势背景下,文创设计行业与制造业、农业、旅游产业、体育产业、乡村建设、城市更新、红色文化、非遗文化、文化扶贫等领域的融合程度逐步加深,成为各个行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对当前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未来文化发展走向来说,都有着深远而持久的意义。

但是,2013年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发布的《2012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报告》估算了中国艺术衍生品的总体市场空间在2000亿元人民币以上,目前仅开发了其中的10%。(11)这从一个方面映射出此时对文化市场的发掘程度还远远不够,文化产业的未来将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和广阔空间的“蓝海”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