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文学:文学如何“理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经常会听到有人这样评价如今的网络环境:戾气太重。很多人一见到跟自己不一致的观点就会不由分说地怼回去,然后紧接着就是各种相互扣帽子、贴标签,各种攻击手段无所不用,最终谁也说服不了谁,拉黑一拍两散。

每当我围观各种网络争论的时候,经常会思考一个问题:这种戾气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什么东西导致了大家如此不愿意接受相反的观点?当然这是个太大也太复杂的问题,上到社会环境、经济发展,下至个人修养、道德品质,都能够找到相应的阐释方式。而在这其中,我也找到了一种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人们更习惯于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人们更愿意坚守自己已有的某种观念,因为这种观念从某种程度上支撑了他的整个精神世界和信仰。

想到这,我就不得不反思我一直以来所打交道的学科: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到底是干什么的?文学需要理论吗?这些问题从我第一天接触这个学科开始就不断地萦绕在我脑中。然而每一次我给出的答案也是非常坚定的:文学不仅需要理论,而且文学在其最根本的意义上就是理论。

为什么这么说?其实原因很简单,理论之所以存在,就是要从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梳理出头绪来。无论是否有这个必要,但理论坚信这个世界有其内在逻辑。只不过人文学科的理论的复杂之处在于,它不能确保某种解释是绝对正确的且始终正确的,于是理论就会从不同角度生发出不同的可能性。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不同的理论在不同的道路上给出了对世界某些问题的本质思考,这时到底哪条道路是正确的已经不重要了,体会不同道路上的不同风采或许才是最为重要的。

这就是理论与文学的相通之处:文学通过创造一个想象的世界为我们庸常的人生提供了某种新的可能性,阅读文学其实就是在阅读另一种人生可能。同样地,理论通过对于世界本质规律的探寻提供了理解世界的新的可能性,学习理论其实就是在理解另一种思考问题的视角。那些始终坚守于自己观念中的人,那些不能接受与自己相左观点的人,那些沉浸在自我的“信息茧房”中的人,犹如井底之蛙,永远无法体会另一个世界和另一种可能性带来的快乐。

从上大学开始,我就不断地听到周围的同学朋友们说《文学理论》这门课枯燥、无聊甚至无意义。确实,既然是理论,就必然有其乏味的一面。但是若说理论无意义,那可能就真的是小看了理论的可能性。在我看来,生活中、阅读中、工作中、娱乐中处处有理论,当你在欣赏一部电影或者综艺节目时,当你在网络上对一个热门新闻发表观点时,当你在现实中处理各种各样人际关系时,理论其实已经在不知不觉地发挥着作用了。甚至很有可能,你已经自觉地运用某种理论去解释某一现象了。这就是理论的可怕之处,也是理论的魅力所在。

就文学而言,当我们一开口谈论文学,理论就随之而来。一部作品的作者到底是谁?一部作品到底算不算文学?某人对作品的解读到底是不是过度解读?到底什么才算是经典的好作品?等等。这些纷至沓来的问题,或许是每一个人从小到大想问但不敢问,想说却欲言又止的问题。而在这本书里,我将对这些文学阅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进行较为细致的剖析,对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进行梳理和考察。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把那些含混不清但又绕不过去的问题说得稍微清楚一些。当然了,跟文学有关的问题往往都是说不尽也道不完的,很多问题都没有固定的答案。但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去理解和把握这个世界。

至于这本书的体例和框架,我基本是按照艾布拉姆斯经典的“文学四要素”进行结构的。前四章基本上探讨的是文学本质以及文学与世界的关系,第五章到第八章探讨的是文学与作者问题,第九章到第十二章讨论的是文学的接受与阐释问题,第十三章到第十六章探讨的是文学文本的相关问题。其实在如此分章的时候我就感受到了文学理论的复杂之处,比如第十章探讨是否可以用道德标准评判文学作品的问题,表面上是批评标准问题,但事实上文学的道德属性问题与意识形态问题是紧密相连的。而文学的意识形态既可以算作是文学本质论也可以算作是文学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再比如第十一章分析了文学阐释中的意图问题,表面上是文学阐释问题,但事实上也涉及文学创作过程问题,而文学创作过程的意图问题又与意识形态问题存在一定关联,可见这些问题中的复杂性。每个问题一旦被提出,往往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本书采取的章节安排也仅仅是一种临时安排,真正的文学理论问题是很难用简单的“四要素”进行归类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文学也有自己的命,不必强求。卡尔维诺有言:

我对任何唾手可得、快速、出自本能、即兴、含混的事物没有信心。我相信缓慢、平和、细水长流的力量,踏实,冷静。

杨宁

202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