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特征描述
一 适应性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当系统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一些物种将监测环境变化并快速响应以更好地适应这种环境变化。正是这种来自物种适应环境和自然选择的压力产生了新的基因和物种。由此可见,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日益凸显,并进一步构建了生态网络体系。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创新效率与环境密切相关(孙源,2017)。外部环境是创新系统协同运作的前提和基础。与单个创新组织相比,外部产业环境、市场环境、融资环境和技术环境不断变化。单个创新组织通常难以完全按照预定目标操作。在这样的环境压力下,大学、企业和研究机构都有必要形成一个创新的网络,不断调整自身创新战略,以适应这一外部挑战。正是由于创新环境的日益变化以及产学研战略联盟的产生,使得国家创新生态体系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
二 层次性
创新生态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非常相似,而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不同的层次源自生物在栖息过程按照物种属性和关联的聚类所体现出的多样性。微观层次的创新生态环境是创新的生境,充当了创新的“孵化室”,为主体提供了学习的场所。中观层次的创新生态环境是创新的体系(创新技术组群),为创新主体群落提供了支持创新的社会网络空间。宏观层面上的创新生态环境是一个总体的概念,它体现为创新的景观,涵盖了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事实上,系统的外部环境在范围上还可以进一步延伸,形成的是一种综合创新生态系统。即不止步于创新主体与经济环境的联系,而进一步与社会环境的融合,例如将科技创新深入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医疗、教育和环境等领域的民生科技,形成“科技+文化”“科技+金融”“科技+物流”“科技+旅游”,如此等等,这样的“科技 +X”实质上就是科技引领和科技创新不仅仅是在经济领域中发挥作用,而且是在整个经济社会文化领域中发挥全面的渗透作用;也可以说,创新生态环境就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融入整个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过程。如果进一步,还可以提出大综合创新生态环境,即不仅将创新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而且更一般地置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创新与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发展联系起来,即进一步形成通常所说的绿色低碳意义上的创新生态化,这样的创新生态环境则可以称之为大综合创新生态系统。通常,对高层次的创新生态环境来说,低层次的创新生态环境都可以被看作一种具体的创新生境。层次之间的创新演化,遵循从技术替代到更广泛领域的转化路径,再到技术形式和功能的适应—延伸,从而形成从生境水平向体系水平的突破(刘沙,2015)。
三 交互性
经观察与研究,生物学家认为共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不同物种成员间的物质联系能以多种方式进行。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创新主体和其他相关主体除了自身相互作用外,都要与外部环境发生作用。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创新主体的生存和发展需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借此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人才、信息和资金等的交换,从而使整个系统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级有序到高级有序(Ashton,2009)。从创新的过程看,创新的实现是企业等单元,在本地环境的影响下与其他机构交流互动的过程。从本质上看,创新生态系统是由存在于企业、政府和学术界的关于科技发展方面的相互关系与交流所构成的(Jelinski,1992)。在这个系统中,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相互之间的互动作用直接影响着创新成效。
四 动态性
创新生态不止步于创新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关系,而是一个要素、结构、功能不断变化的过程,因此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演化的系统(Lowe,1995)。动态演化的系统,必定是开放系统,开放是系统发展的前提。创新生态系统围绕知识和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来配置创新资源。其中,技术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它随着市场的变化不断演化和调整,因此技术的载体(创新主体)不是固定和一成不变的;而创新主体(尤其是企业)本身也具有生命周期和成长性,会受到外部技术、市场和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选择性且不定期地出现在系统、成长、演化、衰落和退出各个发展阶段(Kincaid,2001)。这些特征在创新生态系统的几个层面中均有所体现。人们普遍认为,单个创新实体的变化(如主体进入系统,进化和退出)不一定直接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变化,但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增强或减少现有人口、种群同技术、创新环境以及市场需求的匹配程度;而创新生态系统水平的变化(例如由外部经济环境或政府行为引起的结构和行为的变化)通常会通过影响特定的创新栖息地来影响个体创新实体的变化。因此,创新生态系统的结构、规模和内容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五 整体性
整体性意味着创新的生态环境并非各种环境因素的简单相加而是许多环境因素的有机集合。首先,创新环境政策应该考虑不同政策之间保持协同。其次,创新生态环境的要素是系统完整性的基础。如果系统丢失了一些关键元素,或者关键元素出现问题,那么系统的完整性将难以发挥。这是因为每个元素的性质和行为都与系统有关(Korhonen,2000)。整体性的影响体现在互动过程中,由于其中一些关键因素的丧失,“相互作用”的性质会发生变化,如在鼓励创业的风险投资体系中,如果没有匹配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那么风险投资体系就处于不完善状态,它就不可能有发展空间。
六 耗散性
创新生态环境在与创新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时能够保持一个稳定的状态,以实现自身的发展变化,不断提高技术创新水平以及科技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质量。创新生态系统属于一种耗散结构系统,是生态系统的一种特殊结构,必须靠外界作用来维持其有序状态(Korhonen,2000)。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作为创新系统的外在环境向它输入必要的物质资源,包括资金、自然资源、人员这类有形资源以及各项法律法规、政策等无形资源,同时创新系统也会向外部环境输出新的产出和知识。正是创新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这种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才使得创新系统的状态保持稳定有序。在某些时刻,当某个要素表现出程度不同的过分反应时,系统内的其他要素会因此受到影响而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从而引起整个系统出现强烈反应。在这一过程中,融合、对抗、制约与控制反应机制表现剧烈,会打破原有的平衡状态。这种内在要素间的不断调整加上外界环境的干预促成了新的平衡和谐状态,系统中各个要素因此获得新的定位,被赋予了新的初始数值,以便进入新一轮的运作。一旦这种交换状态被打断,技术创新系统内的动态平衡就会被打破,最终走向解体。而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