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宁夏新型职业农民典型风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4章 职业农民唱响“希望的田野”

——记永宁县新型职业农民王生保

自幼在农村长大,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却对对农业、农村有着深厚的情感;虽说是农民,却通过中央农业政策扶持和自身不断的努力奋斗,在粮食种植方面拼出自己的名气。此人便是“种粮大王”王生保,一个新型职业农民,一个有理想有抱负、在永宁县农业界小有名气的农民企业家。

带着“种粮梦”在农村大展拳脚

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里,许许多多的普通人虽是沧海一粟,但也是这个伟大时代的亲历者与得益者,他们的青春如同一滴水,注入了浩浩荡荡的洪流中,见证着历史。青年时期的王生保一直在家靠种几亩薄地过日子,可他就不甘于让自己只是个普通的农民。凭着自己对农业知识的热衷和一股闯劲儿,2002年王生保干起了一件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成立一家民办的企业协会。

“当时成立农民种植业科技协会,一是因为经常接触一些专家和技术人员,久而久之地也就对与农作物栽培种植技术有了很多的了解;再加上我本身就是一个农民,我了解农民为啥打不上高产量,挣不到更多的钱,其实就是因为信息不全面,造成了当时有产品没市场,有市场没产品。所以,开办这家种植业科技协会,就注定了我这以后要在农业方面发展下去。”王生保向笔者讲述办协会的初衷。

永宁县种植业科技协会,在当时算得上是一家动静不小的企业协会。在协会成立之初,主要就是以联合瓜菜种植大户、粮食种植户,为其提供科学种植栽培技术和作物新品种示范推广。在王生保的带领下,协会发展前景良好。为帮助种植农户挣得更多,协会建立起绿色果蔬食品生产线,就是要让种植户在销售期间省去中间环节,直接和市场对接,真正做到利润最大化。

在2007年,因协会发展需要,王生保在永宁县承包了500余亩土地,为协会生产绿色蔬菜和优质粮食。到2009年,他连续三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大户”的称号。后来因国家对于农业的相关政策的出台,农村经济合作社得到中央的认同,成为新型农业起步的出发点,于是在2009年初,王生保在永宁县首家流转土地2500亩,实实在在地成为粮食生产大户。通过对政策文件的仔细学习和认真解读,在县农牧局的大力支持下,同年9月,他成立了永宁县首批农业合作社之一的永宁县惠丰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

职业化让种粮之路越走越宽

时值初秋,行驶在永宁县的农村道路上,窗外掠过一片片泛黄的稻浪,远处成排的设施大棚在阳光下反射着银光。土地还是那片土地,但是产出跟过去相比却大为不同,无论是品种、数量、质量,还是生产方式、组织结构、营销手段。关键是人的作用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正在涌现。

如果说2002年王生保成立种植业科技协会让人感到匪夷所思,那么,2009年成立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则“升华”了王生保的事业。王生保信心十足地告诉笔者:“如果说成立种植业科技协会是我真正迈向新型农业的一个重要的开端,那么成立合作社就是我成为职业农民的新起点。”经过他多年努力奋斗和专心经营,王生保和他的合作社荣获“创业明星”“优秀合作组织”“优秀经纪人”“明星企业”等称号。2012年在县农牧局和农技推广中心的推荐下,永宁县惠丰现代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由于经营效益良好,被评为“国家级示范合作社”殊荣。面对这一份国家给予的荣誉,他说:“荣誉越多,社会责任也就越大。荣誉,既是压力,却更是动力。”

近年来,农业结构调整、粮食价格下跌、劳动力成本增加、农业环保问题等一系列矛盾都摆在王生保的面前,但他毫不退缩,积极努力地和全国各地的种植合作社相互交流,学习对方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环境下如何发展和壮大自身特色产业。从安排生产和市场调研方面,再到具体技术环节,他也都主动向县农牧局和农技推广中心的相关专家悉心咨询,积极地与农业专家们对接,每一次的交谈学习他都能从中学到新知识、领悟到新观点,他表示:“企业的发展就是要根据现遇到的瓶颈而及时地做出调整,不能怕走弯路,弯路起码是一条路。如果不调整,企业发展的瓶颈就成了最后的一条死路。”

从2014年开始,王生保积极参加县农牧局组织的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班,转变发展思路。通过调查后王生保发现,宁夏种植的水稻国优品种宁粳43号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但收购商的出价并不高,于是在2016年他注册了“黄河仓”有机大米品牌,打算利用优质水稻品种结合宁夏本地适宜的气候条件加上标准化的基地管理,以代加工的方式联合一家优质加工企业,形成生产、销售相结合的模式,将“黄河仓”有机大米品牌推向市场;同时,在有机水稻示范田里进行稻田养蟹、排水沟养鱼、养鸭,通过种养结合来增加效益,同时实现了以鸭除草杀虫、鸭粪肥田的生态循环体系。

“2016年水稻收获后又种植了一茬‘冬牧70’黑麦,除去成本,每亩增收80元以上,同时又实现了秸秆还田、减少投入有机肥的使用、培肥土壤的目的。另外,合作社还利用冬牧70秸秆和水稻秸秆,发展肉羊饲养200只,实现种植养殖效益双丰收。”王生保给笔者算了一笔客观的收入账。

让农业成为越来越有奔头的产业

“村里人都说我是一个农民企业家。这我不敢说,但要是说我是一个典型的新型职业农民的话,那么我绝对可以算得上一个。因为我热爱农村,热爱家乡的这片热土。”谈起对新型职业农民,王生保滔滔不绝。

为探索更多的种植模式、更高的经济效益,2018年,王生保与贵州一家酒厂签订了1000多亩地用来种植酿酒高粱的订单,但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今年的效益不是很理想。但王生保没有气馁,他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向区农科院的专家虚心请教,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来年准备再大干一场。他准备将合作社建设成为优质水稻现代化生产基地和釀酒高粱高效生产模式示范基地、实现稻田养蟹、排水沟养鱼的水稻种养结合、高效示范以及酿酒高粱和优质水稻轮作倒茬生态循环,以合作社为龙头,强化酿酒高粱产后服务,带动全县种植酿酒高粱2万亩,引领全县粮食产业向高质高效现代化迈进。

回顾王生保走过的创业路,既有成功,又有失败,但每一次的失败对王生保来说都是一次锤炼。如今,53岁的王生保对未来充满期望:“我一定会把这件年轻时就在追逐的事业执着地做下去,尽管其中有艰辛、有苦楚、有挫折,我也会一如既往地领着全家走下去,不能因为眼前的苦难就放弃掉那份一直保留在内心深处的坚持,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努力,坚持奋斗下去。到那时,我们合作社定能够成为一个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的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