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作为国际大都会的长安
唐代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国际都会,它的美丽、繁华和高度文明吸引了世界各地人们涌入和居留,它发达的交通联结起亚欧非旧大陆各地,唐人从这里走向世界。长安也吸引了诗人们的目光,唐朝诗人几乎都到过长安。他们把长安作为奋斗的舞台,希望在这里实现美好的梦想,他们在长安感受到盛世的繁华,也感受到社会的缺憾和人间的冷暖,同时也在这里接触到域外人物和外来文明以及长安与世界的联系,感受到域外世界跳动的脉搏,并形诸笔端。丝路交通和中外互动的景象在他们关于长安的见闻和感受中得到呈现。
(一)唐诗赞叹长安的美丽与繁华
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曾动情地赞美唐都长安:“在那个时代,美丽而充满生气的城市,并非仅有日本的奈良。在大海的彼岸,也有这样的城市,那就是中国的长安。不,如了解一下长安的规模、繁华和美丽,奈良便不足道了”;“长安是奈良和京都的样板,长安是一个堪为样板的城市”;“当时的长安在世界上是最大最美丽的都城。不仅奈良、京都,连西方亦无堪相匹者。那时的西方,古代罗马帝国倾覆之后,正处于寂暗时期。英吉利、法兰西、德意志尚未立国,伦敦也好,巴黎也好,柏林也好,尚未成形。世界第一大城,就是中国的长安”。他不仅赞颂长安的规模和美丽,还肯定了长安在世界上的地位:“各地外国人,多远道来到长安。有的来自东面的日本、朝鲜,有的来自西面的亚细亚以西地区,其中既有求学者,也有经商的”;“唐代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说唐朝是当时世界的中心,或许有点过分,但至少可以说,它是当时亚洲的中心”。[2]
长安的历史和现实,它的雄伟壮丽、自然风物和人事活动等,时时处处都触动着诗人敏锐的神经和浪漫的诗情,激发他们的灵感,成为无尽的诗材。身在长安的诗人随时随地写自己的所见所感,离开长安的人则经常回忆长安不平凡的日日夜夜。长安周围的山川林苑、皇城的城阙宫殿、社会市井的世态人情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长安诗歌已经社会化和生活化了,诗歌创作是有点儿文化的人的日常生活内容,所见所感都会想着如何用诗去表现。一首好诗,甚至一两个好诗句,都会迅速传遍长安的各个角落。唐诗中近三分之一的作品和长安有关,长安被称为“诗都”名副其实,中国古代没有哪一个城市比长安更能符此美名。
长安是首都,朝廷和宫廷的生活成为诗人们歌咏的重要内容。朝廷的庄严、宫廷的豪华和宫殿的巍峨代表着这座都市的繁华、皇家的崇高和帝国的强盛。唐太宗《帝京篇》十首便是歌咏长安的壮观大气和自己的宫廷生活,其一: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余。连甍遥接汉,飞观迥凌虚。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3]
其他九首写其宫廷生活,分别写读书、演武、听乐、游苑、荡舟、琴书、宴饮和美妃,一派皇家气象。“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帝京篇》写长安:“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4]敦煌诗集残卷斯二七一七《珠英集》有佚名作者《帝京篇》写长安:“神皋唯帝里,壮丽拟仙居。珠阙临清渭,银台人(入)翠虚。”[5]宫廷诗人杜审言把自己目睹亲历的宫廷宴游生活写入诗中,其《蓬莱三殿侍宴奉敕咏终南山应制》《望春亭侍游应诏》《宿羽亭侍宴应制》《岁夜安乐公主满月侍宴应制》都是这类作品,让我们看到了长安城楼的巍峨和宫廷生活的奢华:
北斗挂城边,南山倚殿前。云标金阙迥,树梢玉堂悬。半岭通佳气,中峰绕瑞烟。小臣持献寿,长此戴尧天。[6]
中唐诗人顾况《乐府》诗云:
暖谷春光至,宸游近甸荣。云随天仗转,风入御帘轻。翠盖浮佳气,朱楼倚太清。朝臣冠剑退,宫女管弦迎。细草承雕辇,繁花入幔城。文房开圣藻,武卫宿天营。玉醴随觞至,铜壶逐漏行。五星含土德,万姓彻中声。亲祀先崇典,躬推示劝耕。国风新正乐,农器近消兵。[7]
国家的安定和强盛、都城的壮观和繁华、宫廷的安乐和豪奢令诗人自豪和惊叹。
长安的四时轮替、物候变幻和丰富多彩的节令习俗是诗人咏歌不尽的诗材。春夏秋冬四季之景有不同的美感,与之相关的节日习俗活动年年翻新,诗人们咏之歌之,写出许多长安四时诗及节令民俗诗。曾有11位诗人同以《忆长安》为题赋诗12首,他们都是天宝至贞元时期的诗人,当时都有诗集传世,他们咏长安的诗收入其本集中,严维《忆长安》题注云:“共十二咏,丘丹等同赋,各见本集。”[8]这组诗是相会相约之作,分咏长安一年中12个月的风物景色,其中谢良辅写了咏正月和咏十二月两首。“自良辅至沈仲昌,有相会作《忆长安十二咏》”。[9]谢良辅咏正月诗云:“忆长安,正月时,和风喜气相随。献寿彤庭万国,烧灯青玉五枝。终南往往残雪,渭水处处流澌。”咏腊月诗云:“忆长安,腊月时,温泉彩仗新移。瑞气遥迎凤辇,日光先暖龙池。取酒虾蟆陵下,家家守岁传卮。”[10]鲍防诗:“忆长安,二月时,玄鸟初至禖祠。百啭宫莺绣羽,千条御柳黄丝。更有曲江胜地,此来寒食佳期。”杜奕诗:“忆长安,三月时,上苑遍是花枝。青门几场送客?曲水竟日题诗。骏马金鞭无数,良辰美景追随。”[11]丘丹诗:“忆长安,四月时,南郊万乘旌旗。尝酎玉卮更献,含桃丝笼交驰。芳草落花无限,金张许史相随。”[12]严维诗:“忆长安,五月时,君王避暑华池。进膳甘瓜朱李,续命芳兰彩丝。竞处高明台榭,槐阴柳色通逵。”[13]郑概诗:“忆长安,六月时,风台水榭逶迤。朱果雕笼香透,分明紫禁寒随。尘惊九衢客散,赭珂滴沥青骊。”陈元初诗:“忆长安,七月时,槐花点散罘罳。七夕针楼竞出,中元香供初移。绣毂金鞍无限,游人处处归随。”[14]吕渭诗:“忆长安,八月时,阙下天高旧仪。衣冠共颁金镜,犀象对舞丹墀。更爱终南灞上,可怜秋草碧滋。”范灯诗:“忆长安,九月时,登高望见昆池。上苑初开露菊,芳林正献霜梨。更想千门万户,月明砧杵参差。”樊珣诗:“忆长安,十月时,华清士马相驰。万国来朝汉阙,五陵共腊秦祠。昼夜歌钟不歇,山河四塞京师。”刘蕃诗:“忆长安,子月时,千官贺至丹墀。御苑雪开琼树,龙堂冰作瑶池。兽炭毡炉正好,貂裘狐白相宜。”[15]这些诗写出了长安的四时美景和人事繁华,也写出了长安作为国际都市的气象,谢良辅、吕渭、樊珣的诗就是意在颂扬唐朝四夷入贡的局面。
长安的繁华、绮丽和奢靡在唐诗中得到展现。骆宾王《帝京篇》云:“三条九陌丽城隈,万户千门平旦开。复道斜通鳷鹊观,交衢直指凤凰台”;“朱邸抗平台,黄扉通戚里。平台戚里带崇墉,炊金馔玉待鸣钟。小堂绮帐三千户,大道青楼十二重。宝盖雕鞍金络马,兰窗绣柱玉盘龙。绣柱璇题粉壁映,锵金鸣玉王侯盛。王侯贵人多近臣,朝游北里暮南邻”。[16]皇甫冉《长安路》云:
长安九城路,戚里五侯家。结束趋平乐,联翩抵狭斜。高楼临远水,复道出繁花。唯见相如宅,蓬门度岁华。[17]
唐代诗人有同以《长安道》为题的诗,对长安的繁华喧嚣进行了生动的描写。长安是周秦汉唐古都,汉代就有咏长安道的乐府诗,汉乐府《横吹曲》中有此曲名,南朝陈后主、徐陵等皆以《长安道》旧题为诗,内容多写长安道上的景象和游子漂泊的感受。唐代长安是帝国的首都和心脏,城内有十二条大道,以长安为中心通向全国各地的驿道把帝国各地连成密集的交通网络。可以想见从长安城中和由长安通往各地的大道两旁定然是青楼店铺林立,笔直的大道和繁华的景象总是引起诗人们的遐思。唐代诗人喜用乐府旧题作诗,《长安道》成为诗人共同吟咏的题目,白居易、沈佺期、崔颢、孟郊、顾况、聂夷中、韦应物、贯休、薛能等人皆有同题之作,面对长安的浮华各有所思。有人惊叹于长安的繁华,沈佺期诗:“秦地平如掌,层城出云汉。楼阁九衢春,车马千门旦。绿柳开复合,红尘聚还散。日晚斗鸡回,经过狭斜看。”[18]聂夷中诗:“此地无驻马,夜中犹走轮。所以路旁草,少于衣上尘。”[19]由于车马喧阗,日夜不息,故路边少草,人则行衣蒙尘。有人则由长安繁华引起人生的感叹,崔颢的诗写人生无常,一位得势一时的将军,可能“日晚朝回拥宾从,路傍拜揖何纷纷”,但“莫言炙手手可热,须臾火尽灰亦灭”。孟郊则由长安的繁华和富人的奢侈想到自身的贫贱、穷人的不幸和社会的不公:“胡风激秦树,贱子风中泣。家家朱门开,得见不可入。长安十二衢,投树鸟亦急。高阁何人家,笙簧正喧吸。”[20]顾况由繁华都市里的贫贱者想到找不到出路者的归隐:“长安道,人无衣,马无草,何不归来山中老。”[21]韦应物写因战功而蒙主恩的将军的豪奢,揭露长安繁华背后的阴暗:“幸遇边尘起,归来甲第拱皇居。”[22]僧人贯休一边颂扬君贤臣明,一边看到这繁华的长安实际上是一个充满世俗风尘的名利场:“憧憧合合,八表一辙。黄尘雾合,车马火热。名汤风雨,利辗霜雪。”[23]真是“人来熙熙,皆为利来;人来嚷嚷,皆为利往”,皆争名逐利而来,奔波于红尘之中。白居易的诗则宣扬人生当及时行乐:“花枝缺处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美人劝我急行乐,自古朱颜不再来。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24]
长安是诗坛中心,长安诗歌新风尚影响全国性创作风气。当时许多大都市,如东都洛阳、北京太原、南京成都、金陵、江夏、扬州、杭州、广州、襄州、荆州等都是人烟辐辏之处和一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但都不能与长安相比,长安的地位决定了它在唐代诗坛中心的地位,长安是全国文士最向往和最集中的地方。首先,长安有数量众多的官员。据《新唐书·百官志》和《唐六典》统计,唐朝前期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御史台、九寺五监、秘书省、殿中省、内侍省及东宫)有流内(九品以上)文职官员1500余人,京兆府及所属长安、万年二县流内官约有60人。流外(九品以下)文职官更远远超过这个数字,尚书省流内官170人左右,流外官则达到1200余人;御史台流内官不到40人,流外官则有200余人。这些人都是有文之士。诸卫诸军(十六卫与十率府、六军与神策军)中也不乏文士,如岑参曾任右内率府兵曹参军,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其次,在长安国子监、太学中就读的生员数量很多。据《新唐书·选举志》记载,国子监六学及广文馆生徒定额500余人,京兆府学及长安、万年二县县学亦有生徒近200人。学子们才华横溢,长于吟咏,往往出口成章。再次,唐代实行科举取士,科举考试除个别情况下在东都或其他地方举行,一般都是在长安进行。每年都有各地举子会集长安,“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25]。这是人数最少时的下限,韩愈《论今年权停选举状》说乡贡举子“不过五七千人”[26],则是常年平均数字,亦非人数最多时的极限。这些举子为了通过诗赋考试,往往刻苦钻研诗艺。最后,唐前期规定距京师五百里以内参加铨选的地方官员十月上旬集于京城,五百里以外、一千里以内的十月中旬集于京城,一千里以外的十月下旬集于京城,因此每年冬季外地官员云集于京城。安史之乱后曾一度改为每三年铨选一次,入京“选人”数量有所减少,亦在数千之数。“选人”入京往往留滞经年,始能谋取一职。还有从外地因公赴京的官员,还有为谋取入仕门径赴京的士人等。据统计,常年留居长安的文士不少于二三万人之数。唐代上自三省六部下至州县官员皆为能文之士,在举国上下普遍爱好诗歌的时代皆能吟诗酬唱。
唐代诗人大都到过长安,或久留或暂住。到过长安的诗人差不多都有咏及长安的诗。据调查,《全唐诗》中凡存诗一卷以上的诗人便有与长安相关的诗,存诗不足一卷的诗人也往往有长安诗。天宝末人谢良辅存诗四首,有两首有关长安的诗;郑概、范灯、樊珣、刘蕃各存诗两首,俱有一首长安诗;杜奕、陈元初各存诗一首,即长安诗。要在唐代诗人中找出一位与长安无关的人,反倒是很困难的。唐代士人都与长安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从小向往着观光上国,到长安追逐梦想,离开长安便有沦落之感。王勃南行省亲至洪州,其《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云:“望长安于日下”,感叹“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27]常建科举落第,心情沮丧,但仍眷恋长安,《落第长安》诗云: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28]
李白虽然长安失意,但离开朝廷仍不断回味着长安的生活,眷念京城。其《听胡人吹笛》诗云:
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愁闻出塞曲,泪满逐臣缨。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29]
他听惯了长安胡人的笛声,当他在宣州敬亭山听到胡人吹笛时便勾起他对长安的深情回忆,不堪回首的经历并没有消磨他对长安的眷恋。杜甫漂泊西南,诗中反复抒写的就是他对长安绵绵无尽的怀念。终南山、大明宫、曲江、芙蓉苑、花萼楼、昆明池、渼陂、昆吾、御宿等长安名胜都出现在他的《秋兴八首》组诗里;白居易从京城被贬江州,自叹“天涯沦落”;元稹被贬出长安行至梁州,想象着长安的朋友们在大慈恩寺相聚。长安处处是诗人们频动诗兴之处,他们真情地眷恋着那个充满机会和希望的帝都。顾况在长安接见青年诗人白居易,曾感叹“长安米贵,居大不易”。晚年身处沧州,仍怀念长安上元夜的热闹,《上元夜忆长安》诗云:“沧州老一年,老去忆秦川。处处逢珠翠,家家听管弦。云车龙阙下,火树凤楼前。今夜沧州夜,沧州夜月圆。”[30]当年所见所闻长安繁华竞逐的生活,令晚年的诗人眷恋不已,回味无穷。
(二)唐代长安与边地和域外的交通
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成为众多使节、商贾、僧侣和艺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唐朝与周边民族和域外的交通,贾耽《入四夷之路》有具体反映,其中陆路则以长安为中心。[31]当时与域外交往的陆路交通从长安出发四通八达,向北经今蒙古国地区至叶尼塞河和鄂毕河两河上游(在今俄罗斯中部),折西达额尔齐斯河(在今哈萨克斯坦)流域以西地区,是通向拜占庭之欧亚草原路;向西经陇右、河西,出敦煌、玉门关西行入西域,在新疆境内有三条路线分别越葱岭和天山而通中亚、西亚、南亚和小亚细亚;西南经青海至吐蕃,可达泥婆罗(今尼泊尔)、天竺(今印度),或经蜀道至益州(成都),南行至南诏、缅甸到天竺;向东经河东、河北、辽东可到朝鲜半岛,还可东行至登州(今山东蓬莱)利用陆海交通至日本;还可陆行至明州(今宁波),而后渡海至日本;向南至广州、交州与海上丝绸之路联结。唐诗反映了出入长安交通四方的使节、商旅、艺人、僧侣等丝路行旅的活动。
1.唐诗中长安与边地的联系
在诗人笔下常把长安与边地联系起来,长安是行人通向边境地区的出发点。传统意义上的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经西域到达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的道路,唐诗中常把长安与西域联系起来。丝绸之路又有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唐朝使节利用丝绸之路出使异域,总是从长安出发走向周边地区和不同方向的域外。长安与周边地区的交通联系在唐诗中得到反映。
唐朝奉命出使边地和域外的使节往往从长安出发。王维著名的《送元二使安西》诗: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32]
这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为送朋友赴西域而作。渭城即秦时咸阳,汉时改称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安西乃唐朝为统辖西域而设置的安西都护府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这位元姓朋友奉朝廷使命前往安西,王维在渭城为之饯别。王维还有《送刘司直赴安西》诗也是送人从长安出发赴西域:
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33]
司直是朝廷官员,唐时为六品、六员,奉旨巡察四方,复核各地案件。大理寺中有疑狱,则负责参议。可见刘某是从长安赴安西。郑巢《送边使》云:
关河度几重,边色上离容。灞水方为别,沙场又入冬。曙雕回大旆,夕雪没前峰。汉使多长策,须令远国从。[34]
灞水代指长安,边使即出使到边境地区的行人。无名氏《杂曲歌辞·入破第二》云:“长安二月柳依依,西出流沙路渐微。阏氏山上春光少,相府庭边驿使稀。”[35]流沙即莫贺延碛,即哈密南湖戈壁、噶顺戈壁延伸到玉门关以西的浩瀚大漠。越过大漠即进入西域。杜甫有《哭李尚书(之芳)》诗,李之芳于代宗广德初出使吐蕃,被留二岁,回到长安,拜礼部尚书,改太子宾客。死,杜甫作此诗悼念,诗云:“修文将管辂,奉使失张骞。”[36]把他比作汉代的张骞。杨巨源《送许侍御充云南哀册使判官》云:“万里永昌城,威仪奉圣明。冰心瘴江冷,鹴宪漏天晴。荒外开亭堠,云南降旆旌。他时功自许,绝域转哀荣。”[37]许侍御是奉朝廷之命,从长安出发出使南诏吊唁。薛能《长安送友人之黔南》云:
衡岳犹云过,君家独几千。心从贱游话,分向禁城偏。陆路终何处,三湘在素船。琴书去迢递,星路照潺湲。台镜簪秋晚,盘蔬饭雨天。同文到乡尽,殊国共行连。[38]
许棠《送防州邬员外》云:“千溪与万嶂,缭绕复峥嵘。太守劳车马,何从驻旆旌。椒香近满郭,漆货远通京。唯涤双尘耳,东南听政声。”[39]在边地送别朋友回归,行者的目的地往往是长安。杨衡《桂州与陈羽念别》云:“惨戚损志抱,因君时解颜。重叹今夕会,复在几夕间。碧桂水连海,苍梧云满山。茫茫从此去,何路入秦关。”[40]张蠙《边庭送别》云:“一生虽达理,远别亦相悲。白发无修处,青松有老时。暮烟传戍起,寒日隔沙垂。若是长安去,何难定后期。”[41]赴西域者从长安出发,因此计算道途远近以长安当坐标。元稹《西凉伎》诗“开远门前万里堠,今来蹙到行原州”句下自注:“平时开远门外立堠,示去安西九千九百里,以示戍人不为万里行,其实就盈数矣。”[42]开远门是长安郭城西城墙最北的一座城门,建于隋初,称开远门,唐代改名安远门。“开远”意在表明向西拓展的意向。当唐朝向西拓地万里之后,改名“安远”,即安定西域之意。隋唐时与西域来往的行人往往从此出入,因此这里也可以说是隋唐丝绸之路的出发点。
远征的将军从长安出发,奔赴边地;从边塞凯旋的将军回到长安,接受朝廷的封赏。杨炯《从军行》写将军出征:“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43]凤阙代指长安,龙城泛指外族首府。无名氏《杂曲歌辞·采桑》云:“自古多征战,由来尚甲兵。长驱千里去,一举两蕃平。按剑从沙漠,歌谣满帝京。寄言天下将,须立武功名。”[44]前线胜利的消息传入长安,长安城到处传唱歌咏战争胜利的歌谣。卢照邻《结客少年场行》写将军赴边塞远征:“将军下天上,虏骑入云中。烽火夜似月,兵气晓成虹。横行徇知己,负羽远从戎。龙旌昏朔雾,鸟阵卷寒风。追奔瀚海咽,战罢阴山空。归来谢天子,何如马上翁。”[45]“下天上”即从长安出发,因为那是朝廷和天子所在,罢战后则回到朝廷。李九龄《代边将》诗:“雪冻阴河半夜风,战回狂虏血漂红。据鞍遥指长安路,须刻麟台第一功。”[46]身在边关的将士,想念故乡,长安成为家乡的代名词。张说《幽州新岁作》诗:“去岁荆南梅似雪,今年蓟北雪如梅。共知人事何常定,且喜年华去复来。边镇戍歌连夜动,京城燎火彻明开。遥遥西向长安日,愿上南山寿一杯。”[47]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二:“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48]身在边关,心系长安,对国家和君王的忠诚、对自己梦想的追求和对家乡的思念把边塞与长安联系起来。
从长安出发远赴边塞和域外的行人,心中念念不忘的是长安。储光羲《长安道》诗:“鸣鞭过酒肆,袨服游倡门。百万一时尽,含情无片言。西行一千里,暝色生寒树。暗闻歌吹声,知是长安路。”[49]这方面写得最动人的是岑参的两首诗,在离开长安赴西域途中,他作《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50]在西域时刻想念长安,其《安西馆中思长安》诗:“家在日出处,朝来起东风。风从帝乡来,不异家信通。绝域地欲尽,孤城天遂穷。弥年但走马,终日随飘蓬。寂寞不得意,辛勤方在公。胡尘净古塞,兵气屯边空。乡路眇天外,归期如梦中。遥凭长房术,为缩天山东。”[51]高适《李云南征蛮诗》写天子下诏征蛮:“圣人赫斯怒,诏伐西南戎。肃穆庙堂上,深沉节制雄。遂令感激士,得建非常功。”李宓率军远征,“料死不料敌,顾恩宁顾终。鼓行天海外,转战蛮夷中”。赢得战争胜利后,“收兵列亭堠,拓地弥西东。……泸水夜可涉,交州今始通”,“归来长安道,召见甘泉宫”。[52]元稹《思归乐》写赵工部:“君看赵工部,八十支体轻。交州二十载,一到长安城。长安不须臾,复作交州行。交州又累岁,移镇广与荆。归朝新天子,济济为上卿。”[53]白居易《广府胡尚书频寄诗,因答绝句》云:“尚书清白临南海,虽饮贪泉心不回。唯向诗中得珠玉,时时寄到帝乡来。”[54]诗成为南方沿海地区与帝都长安两地人联系的纽带。边塞战争造成无数将士离开家乡,远赴边地戍守和征战,夫妻离别,两地相思。诗人们写离情别绪,往往把长安当作家乡意象,用两地相思把边地跟长安联系起来。李白《子夜吴歌·秋歌》云:“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55]郑锡《千里思》云:“渭水通胡苑,轮台望汉关。帛书秋海断,锦字夜机闲。旅梦虫催晓,边心雁带还。惟余两乡思,一夕度关山。”[56]写守边将士与故乡思妇两地相思,渭水代指长安,轮台、胡苑代指边地。
2.唐诗中长安中外使节往还
许多国家与唐朝建立通交关系,各国使节频繁入唐,终点大多是长安,经丝绸之路来到长安的外国使节人数众多。“天宝末,西域朝贡酋长及安西、北庭校吏岁集京师者数千人,陇右既陷,不得归,皆仰禀鸿胪礼宾,月四万缗,凡四十年。”[57]可见当时来唐朝的使节人数之众。张说《奉和圣制春中兴庆宫酺宴应制》诗:“千龄逢启圣,万域共来威。”[58]张祜《大唐圣功诗》歌颂太宗的功业:“甲子上即位,南郊赦宪瀛。八蛮与四夷,朝贡路交争。”[59]晚唐诗人王贞白《长安道》:“晓鼓人已行,暮鼓人未息。梯航万国来,争先贡金帛。”[60]这些使臣一般来到长安,完成使命后回国。
外国使节归国之际,唐朝诗人往往写诗送行,特别是汉字文化圈内东亚国家人士,如朝鲜半岛的新罗国和日本。唐朝与新罗的使节往还十分频繁。从618年唐朝建立至907年唐朝灭亡,新罗曾向唐朝派遣使团126次,唐朝向新罗派遣使团34次。[61]两国之间外交往来频率远远超过唐朝与其他任何国家的往来。新罗国使节归国,唐朝君臣朋友往往写诗送行。张籍《送金少卿副使归新罗》云:
云岛茫茫天畔微,向东万里一帆飞。久为侍子承恩重,今佐使臣衔命归。通海便应将国信,到家犹自著朝衣。从前此去人无数,光彩如君定是稀。[62]
金氏是以侍子身份入唐,被授以少卿之职归国,因此他身兼二任。陶翰《送金卿归新罗》诗:“奉义朝中国,殊恩及远臣。乡心遥渡海,客路再经春。落日谁同望,孤舟独可亲。拂波衔木鸟,偶宿泣珠人。礼乐夷风变,衣冠汉制新。青云已干吕,知汝重来宾。”[63]此金卿与金少卿可能为同一人。孟郊《奉同朝贤送新罗使》云:“淼淼望远国,一萍秋海中。恩传日月外,梦在波涛东。浪兴豁胸臆,泛程舟虚空。既兹吟仗信,亦以难私躬。实怪赏不足,异鲜悦多丛。安危所系重,征役谁能穷。彼俗媚文史,圣朝富才雄。送行数百首,各以铿奇工。冗隶窃抽韵,孤属思将同。”[64]当新罗国使节回国时,许多人都写诗相赠,送行的诗竟多达“数百首”。张乔《送朴充侍御归海东》:“天涯离二纪,阙下历三朝。涨海虽然阔,归帆不觉遥。惊波时失侣,举火夜相招。来往寻遗事,秦皇有断桥。”[65]“海东”即新罗国。这位朴氏从新罗来,在唐朝担任侍御职务,奉命回新罗。由于唐罗关系密切,在人们心理上两国间的海上距离也缩短了。
日本遣唐使多次入唐,他们到长安访问,留唐学习,有的学成返回日本,有的留在长安应举做官,唐诗对他们的活动多所反映。晁衡跟中国诗人建立深厚友谊,彼此间诗歌唱和自不待说,他离开长安回日本,王维、包佶皆有诗送行。玄宗也有一首《送日本使》诗,据《日本高僧传》记载:“天平胜宝四年,藤原清河为遣唐大使,至长安见元宗。元宗曰:‘闻彼国有贤君,今观使者趋揖有异,乃号日本为礼义君子国。’命晁衡导清河等视府库及三教殿,又图清河貌纳于蕃藏中。及归赐诗:‘日下非殊俗,天中嘉会朝。念余怀义远,矜尔畏途遥。涨海宽秋月,归帆驶夕飙。因惊彼君子,王化远昭昭。’”[66]晁衡归国途中遇风暴漂没,李白闻讯以为他死于海难,写下著名的《哭晁衡》诗,表达痛悼之情。日本僧人空海于桓武天皇延历廿三年(德宗贞元二十年,804)作为学问僧与最澄等随遣唐使入唐求法,805年到达长安,第二年携佛典经疏法物回国。空海此行肩负求法与奉使双重职任,回国时中国诗人纷纷写诗送行。朱千乘有《送日本国三藏空海上人朝宗我唐兼贡方物而归海东诗并序》,序云:
沧溟无垠,极不可究。海外僧侣,朝宗我唐,即日本三藏空海上人也。解梵书,工八体,缮俱舍,精三乘。去秋而来,今春而往。反掌云水,扶桑梦中。他方异人,故国罗汉,盖乎凡圣不可以测识,亦不可知智。勾践相遇,对江问程,那堪此情。离思增远,愿珍重珍重!元和元年春姑沾洗之月聊序。当时,少留诗云。
其诗云:“古貌宛休公,谈真说苦空。应传六祖后,远化岛夷中。去岁朝秦阙,今春赴海东。威仪易旧体,文字冠儒宗。留学幽微旨,云关护法崇。凌波无际碍,振锡路何穷。水宿鸣金磬,云行侍玉童。承恩见明主,偏沐僧家风。”朱少端有《送空海上人朝谒后归日本》,鸿渐、郑壬有《奉送日本国使空海上人橘秀才朝献后却还》同题之作,[67]胡伯崇《赠释空海歌》盛赞空海法师佛学修养和书法艺术:“说四句,演毗尼,凡夫听者尽归依。天假吾师多伎术,就中草圣最狂逸,不可得,难再见。”[68]
域外使节入贡唐朝是唐帝国皇威远被的表现,他们给唐朝进贡了异域珍奇,这是唐人津津乐道的。周存《西戎献马》诗:“天马从东道,皇威被远戎。来骖八骏列,不假二师功。”[69]意谓唐朝不是靠武力,而是凭皇威而令蛮夷臣服远贡名马。鲍防《杂感》云:
汉家海内承平久,万国戎王皆稽首。天马常衔苜蓿花,胡人岁献葡萄酒。五月荔枝初破颜,朝离象郡夕函关。雁飞不到桂阳岭,马走先过林邑山。甘泉御果垂仙阁,日暮无人香自落。远物皆重近皆轻,鸡虽有德不如鹤。[70]
虽然包含着讽谏意味,却客观上反映了四远入贡的盛况。元稹《西凉伎》诗:“狮子摇光毛彩竖,胡姬醉舞筋骨柔。大宛来献赤汗马,赞普亦奉翠茸裘。”[71]从以上诗可知西域各国进献的物品主要有名马、异兽和苜蓿、葡萄酒、皮裘等异域特产。各国使者的到来除了朝拜和进贡的目的,还带来了域外人士对大唐帝国的向往之情,正如储光羲《送人随大夫和蕃》诗云:“西方有六国,国国愿来宾。”[72]沈亚之《西蕃请谒庙》诗曰:“肃肃层城里,巍巍祖庙清。圣恩覃布濩,异域献精诚。冠盖分行列,戎夷变姓名。礼终齐百拜,心洁表忠贞。”[73]这首诗见证了西蕃入朝拜谒皇庙的情形,国礼的肃穆庄严、外臣的虔诚恭谨显现无遗。西蕃即吐蕃,“冠盖分行列,戎夷变姓名”中的戎夷当包括吐蕃使节。
长安是唐朝出使外国的使节启行之地,当朋友同僚奉命出使异域时,长安的诗人们往往写诗送行。这类诗也以送使新罗和日本者为多。钱起《送陆珽侍御使新罗》云:“衣冠周柱史,才学我乡人。受命辞云陛,倾城送使臣。去程沧海月,归思上林春。始觉儒风远,殊方礼乐新。”[74]陆珽是钱起的同乡,所以当他奉命出使新罗离长安时,钱起就为他写诗送行。“倾城送使臣”说明当时送行的人数之多。钱起还有另一首《重送陆侍御使日本》云:“万里三韩国,行人满目愁。辞天使星远,临水涧霜秋。云佩迎仙岛,虹旌过蜃楼。定知怀魏阙,回首海西头。”[75]题目中“日本”当作“日东”,指新罗国,即诗中所谓“三韩”。因为是离开长安,故曰“辞天”。“怀魏阙”就是怀念长安。唐时称新罗为“海东国”,故云“回首海西头”。顾况有《送从兄使新罗》长诗,祝愿从兄出使不辱使命,回国后因功升迁:“封侯万里外,未肯后班超。”[76]又如权德舆《送韦中丞奉使新罗》、李端《送归中丞使新罗》、皇甫冉《送归中丞使新罗》、皇甫冉的弟弟皇甫曾也有《送归中丞使新罗》、耿湋《送归中丞使新罗》、李益《送归中丞使新罗册立吊祭》、吉中孚《送归中丞使新罗册立吊祭》、窦常《奉送职方崔员外摄中丞新罗册使》、刘禹锡《送源中丞充新罗册立使》、姚合也有一首《送源中丞赴新罗》、曹松《送胡中丞使日东》。这些使臣通常都是从长安出发,诗人们也是在此送行的。
这些奉命出使新罗国的使节,有的就是新罗人。他们来到唐朝,在唐朝做官,奉唐朝廷之命出使,同时也归国省亲。张乔《送宾贡金夷吾奉使归本国》云:“渡海登仙籍,还家备汉仪。孤舟无岸泊,万里有星随。积水浮魂梦,流年半别离。东风未回日,音信杳难期。”金夷吾是考中宾贡科的人,他奉唐朝之命出使新罗,所以诗人写诗,盼望他乘东风返唐。说明唐朝有时委派在唐的新罗人出使新罗,完成某种使命。许棠《送金吾侍御奉使日东》云:“还乡兼作使,到日倍荣亲。向化虽多国,如公有几人。孤山无返照,积水合苍旻。膝下知难住,金章已系身。”[77]许棠与张乔都是咸通年间人,这个金吾侍御与金夷吾相同,或许是一人,是新罗人入唐做官又奉命出使新罗,所以是“还乡兼作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