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 被调查县(市、区)特征与被调查农户特征
(一)被调查县(市、区)经济发展状况
在被调查的7个县(市、区)中,除河南省荥阳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外,其他县(区)均属于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其中社旗县、武定县、寻甸县、原州区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
被调查地区经济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见表2)。
表2 2009年被调查各县(市、区)主要经济发展指标
续表
1.第一产业比重较大
2009年,社旗县、泾川县、武定县、寻甸县的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均超过30%。
2.人均生产总值水平低
2009年,原州区、泾川县、武定县和寻甸县人均生产总值不足1万元,社旗县和全椒县也不高。
3.农民收入水平低
2009年,除荥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较高以及全椒县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他县(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较低,社旗县、原州区、泾川县、武定县和寻甸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只有当年全国平均水平的71.6%、58.3%、54.5%、55.5%和59.3%。
4.财政能力弱,主要依赖于上级转移支付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工业不发达,被调查县(市、区)除荥阳市外财政收入都较少,特别是社旗县、原州区和泾川县2009年人均财政收入分别只有全国县(市)2008年平均水平的30.3%、23.4%和18.6%。
被调查县(市、区)财政主要依赖于上级财政转移支付。2009年,社旗县、全椒县、原州区、泾川县、武定县和寻甸县的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只有13.8%、34.7%、5.3%、5.7%、18.7%、25.0%。地方财政能力弱限制了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制约了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
被调查县(市、区)人均生产总值和人均财政收入低下主要是由产业结构水平较低导致的。
(二)被调查农户主要特征
被调查农户基本特征见表3。
表3 被调查农户基本特征(2009年)
1.人口
(1)人口数。被调查农户户均人口为4.5人,各地区之间差距很小,武定县为4.3人,原州区、泾川县分别达到4.8人、4.9人。
(2)老龄化情况。被调查农户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样本总人口的13.7%,略高于全国整体水平。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末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也就是说,被调查地区人口结构与全国整体情况相当,也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国际上的标准,60岁及以上的人口比重如果超过10%,或者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重超过7%就是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在被调查地区中,荥阳市的老龄人口比重最高,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19.3%,寻甸县最低,为10.4%。
2.劳动力
(1)劳动力数。被调查农户户均劳动力为3.1人,地区之间差异也很小,最低的社旗县为2.8人,最高的泾川县和寻甸县为3.3人。15~59岁适龄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占样本总人口的比重为65.3%,寻甸县和全椒县最高,分别达到69.3%和68.3%。
(2)成人受教育程度。在识字率方面,样本成人中接受过教育的人口占84.8%,其中,荥阳市达到94.1%,全椒县与原州区分别只有73.8%和73.1%。接受过6年及以上教育的人口占样本成人总数的65.9%,荥阳市依然最高,达到85.5%,原州区最低,只有45.4%。
3.农民收入
2009年,被调查农户人均纯收入的均值为5126元,与当年全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5153元)基本相当。但是,被调查农户人均纯收入的中位数只有3810元,比均值低很多。在统计上,均值并不稳定,容易受极端值影响,因而对于具有偏态分布的数据,均值的代表性较差,中位数的代表性更好。据此可以判断,被调查农户的整体收入水平并没有均值反映的那么高。被调查农户的人均纯收入与统计数据有比较大的差距,除荥阳市被调查农户人均纯收入低于统计数据外,其他县(区)均高于统计数据,这或许与被调查农户的分布有关。分地区来看,全椒县被调查农户的收入水平最高,人均纯收入的中位数达到5194元,武定县被调查农户的收入水平最低,人均纯收入的中位数只有252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