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朝宗奇经病证治疗经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八、阳跷脉病证治

《难经》曰:“阳络者,阳跷之络。”又曰:“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王叔和曰:“阳跷……脉急,其人当从外踝以上急,内踝以上缓。”又曰:“(寸口脉)前部左右弹者,阳跷也,动苦腰背痛。”又为癫痫、僵仆、羊鸣、恶风、偏枯、 痹、身体强。又曰:“微涩为风痫……直取阳跷,在外踝上三寸,直绝骨是(跗阳穴也)。”张洁古曰:“阳跷在肌肉之上,阳脉所行,通贯六腑,主持诸表,故名为阳跷之络……阳跷为病,阳急则狂走目不昧,表病里和……阳病则寒,可针风池、风府。”又曰:“在阳表者,当汗之。”又曰:“癫痫昼发灸阳跷。”
阳跷脉的发病,在寸口之部,就会出现前部左右弹动的现象,其病动苦腰背疼痛,或为癫痫、僵仆、羊鸣、恶风、偏枯、身体僵强之症,或为发生顽固性之痹痛。脉微涩为风痫,并取阳跷脉的跗阳穴以疗之。还可治霍乱转筋、腰不能立,髀股胻疼、痿厥、风痹、头痛、四肢不举、屈伸不能。以上数穴,俱关于筋。阳跷在肌肉之上,主表,通贯六腑,是指卫气行于阳跷之络。阳跷发病,阳急则狂,或狂走不寐,指表证或六腑之症。阳病则寒,可针风池、风府,在表者当汗之。癫痫昼发灸阳跷。若夜发可灸阴跷。
《素问·缪刺论》曰:“邪客于足阳跷之脉,令人目痛,从内眦始,刺外踝之下半寸所各二痏(即申脉穴也),左刺右,右刺左,如行十里顷而已。”又《灵枢·热病》曰:“风痉、反折,先取足太阳及腘中及血络出血。”邪气客于阳跷使人发生目痛,从内眼角开始,可刺外踝下的申脉穴二次,左病刺右,右病刺左,如人行十里,病可愈。左刺右、右刺左即是缪刺。风痉、反折,可刺足太阳之委中穴出血。又曰:“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阳气盛则瞋目……热厥取足太阳、少阳。”跷脉主要表现在足的行动和目的开合,实际上关系着脑的清醒与睡眠。足太阳阳跷,此脉自项入脑,直接联属目本,则分出二支联属于阴跷、阳跷,阴跷和阳跷相互交会,阳跷由外入里,阴跷由里出外,交会于目眦的睛明穴,如果阳跷气盛,不得入于阴,则两目张大而不得合,便是瞋目了。热厥之证,取之太阳、少阳,这少阳当是少阴。“病而不得卧者……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这是卫气的运行,患者不眠,卫气常留于阳,常留于阳跷,卫气盛满,阳跷盛满有余,所以就不瞑而瞋目了。
阳跷脉主药:防己、酸枣仁、蝉蜕等。阳跷脉主方:十补汤、升阳汤、瓜蒌桂枝汤、羚羊蝉花汤、独活寄生汤、天麻钩藤饮、酸枣仁汤、黄连温胆汤、二仙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