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2014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德国访问时发表的署名文章中重点提到了德国工业4.0战略,并指出中德合作将因此有更多契合点。同年,李克强总理也在德国访问期间发表了《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宣布中德两国将开展工业4.0合作。2017年习近平再次撰文(8)指出,中德双方应以开拓创新和开放包容的思维,加强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战略对接,深化创新、互联网、智能制造、金融、能源、环保和绿色发展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实际上,近年来中资企业在德的收购案例已清楚地表明在中国企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中德两国经济拥有很强的互补性和巨大的合作潜力。
一、德国工业4.0
2013年4月,德国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首次发布《实施工业4.0战略建议书》(以下简称《建议书》),正式提出“工业4.0”的概念。德国政府旨在通过工业4.0提高德国工业竞争力以便在新一轮的工业变革浪潮中抢占先机。
《建议书》将18世纪以纺织机为代表的机械制造设备出现定义为工业1.0,将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气化设备的广泛应用定义为工业2.0,将20世纪70年代以来电子与信息技术以及自动化的发展定义为工业3.0。所谓工业4.0,是指将网络、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软件和自动化技术与工业技术进行高度融合,形成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CPS),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和销售工具和信息数据化、智能化,实现高效、优质和个性化的产供销新模式。德国认为工业4.0是一种高度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的生产状态,即工厂里工人、生产设备、机器人、传送装置、仓储系统、生产设备和原材料在信息数据化的引导下形成一个循环网络,实现高效协作、成本控制、质量保障和个性化生产的目的。(9)
德国工业4.0的战略要点可以总结为一个网络、三项集成、四大主题和九大支柱技术。(10)
一个网络,是指信息物理系统(以下简称“CPS”)。CPS利用计算机、传感器和驱动器装置整合为一个控制系统,形成环境感知、嵌入式系统、网络通信和网络控制等系统工程,实现实时感知、动态控制和信息服务的生产路径。
三项集成包括横向集成、纵向集成和端口对端口集成。工业4.0利用CPS形成智能网络,将生产者和消费者、生产者和生产设备、生产设备和物流设备以及生产与服务之间高效连接,从而实现生产制造网络集成。
所谓横向集成,就是要在生产商与生产商、生产商与供应商、生产商与经销商以及生产商与消费者之间实现信息、资金、物流和服务的有效连接和协同。这种连接和协同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组织的连接和协作,还是涉及产业链上、中、下游各个环节的连接和协作,从而更高效地对原材料、资本和生产设备进行配置,缩短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周期并满足差异化的市场需求。
所谓纵向集成,就是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科学化、组织单位专业化,将企业职能专业划分为采购系统、生产系统、销售系统、财务系统和服务系统;同时,实现系统之间的兼容和协同,打破信息孤岛,追求内部专业性和外部一致性。
所谓端口到端口集成,是指围绕产品全生命周期进行集成,即流程是从一个端口到另一个端口,中间是连贯的,不会出现局部断点。从企业层面上看,端口到端口的集成既包括企业内部组织架构之间的纵向集成,也包括涉及整个产业链的企业间横向集成,从而实现产品生命周期全覆盖。
四大主题,是指通过引入CPS,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生产效率,满足产品定制化需求,即工厂、生产、物流和服务智能化和专业化。
智能工厂:利用物联网技术加强信息管理和服务,通过实时数据采集输送,掌控产供销流程,科学安排生产计划,增强生产过程的控制力度,降低人工干预,构建高效节能、绿色环保和环境舒适的人性化智能工厂。
智能生产:将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和3D技术合理地应用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对整个生产流程进行实时监控、数据采集、统计分析和高效管理。
智能物流:利用物联网和互联网掌控物流资源,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实时联通与高效沟通。
智能服务:通过感知控制和大数据分析第一时间掌握消费者需求,据此提升产品销售和服务质量,增加在线体验、便捷配送、优化保养和自动维护等消费服务。
九大技术支柱,是指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3D打印技术、自动化技术、网络安全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
综上可知,德国工业4.0是将德国先进的设备制造技术、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以及领先的企业管理理念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高度融合,是对德国先进高端制造业的进一步升级,在这一过程中,中资企业拥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学习和借鉴,从而极大地推动了中资企业在德收购。
二、中国制造2025推动中资企业在德国开展收购
中国制造2025由国务院于2015年颁布。时年在全国政协第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指出:“18世纪中叶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制造业强大是国家和民族强盛的基础。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目前全球制造业已基本形成四级梯队发展格局。第一梯队是以美国为主导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第二梯队是高端制造领域,包括以德国为首的欧盟和日本。第三梯队是中低端制造领域,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新兴国家。第四梯队主要是资源输出国和失败国家……中国目前处于第三梯队,面对技术和产业变革及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的重大调整,中国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希望经过若干阶段的努力,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业强国。”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3个十年“三步走”计划。通过“三步走”实现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业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前列。(11)
中国制造2025战略可以概括为:一条主线、四大转变、八大对策和十大领域。(12)
一条主线,是指以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制造为主线,这与德国工业4.0的定义异曲同工,两者都强调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的融合,都强调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在制造业中的重要性。
四大转变,是指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低成本竞争向质量品质竞争转变、由生态负担重的粗放制造向绿色环保制造转变、由生产制造向服务制造转变。这四大转变实际上是针对目前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现状而提出来的。“德国制造”一直都是高端产品的代名词,这与德国长期坚持创新驱动、坚持品质第一、坚持节能环保和优质服务不无关系,中国制造只有以德国制造为榜样,才能真正推动中国制造实现跨越式发展。
所谓八大对策,是指推行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制造,提升产品设计能力,完善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制造基础,提升产品质量,推行绿色制造,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和优势产业并大力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根据这八大对策,中国制造2025推出了十大重点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新材料、农业机械装备和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在这十大重点领域中(见表2-2),德国在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多个领域都拥有无可匹敌的技术优势和品牌声誉,这些正是中资企业难以依赖内源发展在短期内实现快速突破的,所以对行业内领先的德国企业进行收购就成为中资企业的必然选择。德国贝塔斯曼基金研究会在2018年5月曾公布了一项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统计数据:2014—2017年,研究会调查了德国本土共计175家中资企业持股比例≥10%的德国公司,发现其中124家德国公司(占比71%)的最大股东是中资企业,更值得注意的是,有112家德国公司(占比64%)所处的行业与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重合。
表2-2 中资企业近年来收购涉及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的部分项目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近年来中资企业在德投资和收购项目整理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