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1〕附诸疝、膀胱、小肠、肾气
人禀天地阴阳之气以生,藉血肉以成其气,一气周流于其中以成其神〔2〕,形〔3〕神俱备,乃谓全体。故妇人宜耗其气以调其经,男子息〔4〕养其气以全其神。惟气得暖则行,贵乎宣流,调摄非宜,致生多证。故内因七情而得之,喜怒忧思悲恐惊者〔5〕是也。喜伤于心者,其气散;怒伤于肝者,其气击〔6〕;忧伤于肺者,其气聚;思伤于脾者,其气结;悲伤于心胞者,其气急〔7〕;恐伤于肾者,其气怯;惊伤于胆者,其气乱〔8〕。虽七证自殊,无逾于气〔9〕。又有体虚者,外为风冷乘之,入于腹中,遂成诸疝〔10〕。发则小腹疼痛,痛或绕肠,或逆抢心,甚则手足厥冷,自汗呕逆,或大小便秘涩。疝气之证亦有七种〔11〕,厥疝、癥疝、寒疝〔12〕、气疝〔13〕、盘疝〔14〕、附疝、狼疝〔15〕者是也。厥疝则心痛足冷,食已则吐;癥疝则腹中气积如臂;寒疝则饮食因寒,卒然胁腹引痛;气疝乍满乍减而痛;盘疝腹中痛引脐旁;附疝则腹痛连脐下,有积聚;狼疝小腹与阴相引而痛。治疗之法,若因七情所伤者,当调其气而安其五脏;外邪所干者,当温而散之〔16〕。倘治之非道,内外之气交,入于肾者,为肾气;入于膀胱者,为膀胱之气;入于小肠者,为小肠气〔17〕。因寒而得者,遇寒而发;喜怒而得者,遇喜怒而发。甚则结而为积聚,或于左右胁下有物如覆杯,或长如展臂,或腹大如盘,令人羸瘦少气,洒淅寒热,饮食不为肌肤。积聚之脉,厥〔18〕而紧,浮而牢〔19〕。牢强急者生,虚弱者死,临证审而行之。
〔1〕《举痛论》云:百病生于气云云。故有九气之不同。○《心法》云: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穹壤判。阴阳之所以升降者,气也;血脉之所以流行者,亦气也;营卫之所以运转者,此气;五脏六腑之所以相养相生者,亦此气也。盛则盈,衰则虚,顺则[1]平,逆则病。气也者,独非人身之根本乎?○《传》曰:气在下焦,为奔豚、七疝等症云云。
〔2〕《脾胃论》云:气者,乃神之祖;精者,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
〔3〕《活人书》曰:形者,神之宅也。
〔4〕《脉望》[2]云:息之一字,释家谓之数息、调息;道家谓之踵息、胎息;儒家云瞬在存,息有养云云。
〔5〕《辨疑》云:疗七情而无结散之方,用药难以应手。愚谓喜乐恐惊,耗散正气,怒忧思悲,郁结邪气云云。
〔6〕经曰:怒则气逆上云云。
〔7〕经曰:悲则心系急也。
〔8〕又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9〕《玉》云:《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气本一也,因所触而为九云云。
〔10〕《玉》云:气因寒聚则为疝,血因寒泣则为瘕。○王冰云:寒气聚而为疝也。
〔11〕七疝之详,在于《骨空论注》,而为丹溪论,详合经旨。又七疝之名状,诸书之说不同也。又《刺逆从论》马氏注曰:疝有如山积之义。
〔12〕《摘要》云:寒疝,囊冷结硬如石,阴茎不举。○全曰:《医目》载子和七疝之图而跋云:上疝图虽七,然寒疝即疝之总名云云。
〔13〕《传》云:气疝,其状上连肾俞,下及阴囊,多得于号哭怒忿,则气郁之而胀,号哭怒罢,即气散者是也。
〔14〕《选》云:盘疝,腹中痛,盘结脐旁。
〔15〕《传》曰:狐疝者,其状如仰瓦,卧则入小腹,行立则出腹入囊中,如狐昼出穴而溺,夜入穴而不溺。
〔16〕《玉》云:凡疝痛可以温药逐之,不可以温药补之。
〔17〕子和曰:疝有七,前人论者甚多,非《灵枢》《素问》《铜人》之论,予皆不取,非予好异也,但要穷其原尔。俗工不识,因立谬名,或曰膀胱,或曰肾余,或曰小肠气。立名既谬,并丧其实云云。
〔18〕厥:同蹶。
〔19〕《濒湖脉学》[3] 曰:脉书往往混“牢”“革”为一,夫牢为寒实,革为虚寒。○《崔氏脉诀》[4]“积聚脉法”曰:[5]紧浮牢,小而沉实,或结或伏。
[1]则:原脱,据文义补。
[2]脉望:丹道医学著作,明·赵台鼎著。
[3]濒湖脉学:明·李时珍撰。
[4]崔氏脉诀:脉学著作,宋·崔嘉彦撰。又名《崔真人脉诀》《紫虚脉诀》。
[5](kuài快):通“快”,迅疾。崔豹《古今注·杂注》:“曹真有
马,名为惊帆,言其驰骤如烈风举帆之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