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精神扶贫:河北扶贫攻坚的突出短板
虽然近年来河北省委、省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力开展脱贫攻坚工作,脱贫工作的力度和质量都有明显的提升,贫困退出工作进入了全国的先进行列。但综观河北扶贫攻坚工作,特别是从精神扶贫视角,结合河北深度贫困地区实际,能发现河北精神扶贫任务仍然有许多工作要做。
(一)在扶贫对象上的突出表现是多方面的
(1)思想观念存在问题。致富意愿不强烈,安于现状心态普遍,有口饭吃就觉满足,生活上“等、靠、要”倾向严重,相信自己不去辛勤劳动,政府也会帮助自己过下去,勤劳致富意识亟待增强。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不断加大脱贫攻坚力度,大多数贫困户有了较为强烈的主观脱贫意愿,但也有一小部分贫困户缺乏主观能动性,既想脱贫,又担心脱贫后享受不到优惠政策,宁愿赖在贫困窝里不退贫。(2)文化素质低,致富能力差。对教育不重视,缺乏科学精神,不了解科学知识,更谈不上有科学态度,甚至相信愚昧迷信、妖道邪术,扶技致富任重道远。(3)法制观念差。遵法、守法意识需要提高,赌博、诈骗乃至偷盗现象时有发生,部分人希望长久当贫困户,不惜弄虚作假。(4)卫生意识差。人居环境脏、乱、差,生活习惯不卫生,饮食不洁净,容易感染各种疾病,既影响生活,也制约劳动,因病致贫更加剧了家境贫困。(5)移风易俗任务重。这些贫困地方,经济虽然落后,但生活攀比浪费风气严重,婚丧嫁娶习俗花费多,人情礼往重,高价彩礼普遍。这既加重了村民生活负担,也制约了生产投资,影响了受教育,加重了脱贫致富的难度。
通过随机调研会发现,一些深度贫困地区的人,几乎普遍不重视教育,不重视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想吃苦受累,不愿外出打工,更不想下功夫学习一门技术或经营本领,干部群众等、靠、要意识普遍较强,甚至个别人身体挺好,最多略有小疾,就想不劳而获,吃救济、享受低保。尤其是一些人贫穷后不觉得不好意思,反而因当上贫困户而感到光荣。完全没有当年浙江温州人那种风餐露宿在外地配眼镜、修皮鞋,最终走上致富路的精神。
冬日的阳光下,更容易发现这些精神贫困问题。笔者曾在2018年11月的一个下午,在某深度贫困村调研,发现一向阳处竟然坐着31位青壮年村民在闲聊,附近几个热闹的房间内更是聚集了满屋子打麻将和看热闹的人。这就是许多贫困村的现状和村民的精神状态。他们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11]那一类人。
(二)在扶贫主体工作上,存在畏难情绪
主要表现为对扶志、扶智的文化扶贫不重视,或者口头重视,但不知道怎么搞。在扶贫实践中见物不见人,精神扶贫投入少。日常扶贫工作包括给村民发东西和打井、修路、建学校、搞光伏发电等具体扶贫工作,看得见、摸得着,只要资金没问题,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并且,这也是广大贫困群众所迫切需要的。于是,物质扶贫搞得轰轰烈烈,成效也有目共睹。但对文化扶贫重视不够,至于法制普及,更是需要加强。
纵观河北省各地扶贫举措,多以给钱、给物,帮助修路、打井、建广场、修大队部、卫生室等公共设施,帮农户修缮危旧房屋等救济式扶贫为主。总体来看河北省驻村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都能够适应扶贫工作,也都在尽职尽责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但不容否认,也有一部分驻村工作队,属于“万金油”式干部,原派驻单位出于种种原因,选派了他们,并取得不小成绩。这些人,完全可以胜任跑跑资金,宣传一下政策等工作,但要他们亲自去传播农业实用技术,帮助谋划、开拓农产品市场,就很难了。因为,他们大多缺乏对农村的了解,不熟悉农村工作,更谈不上掌握农业实用技术,具有经营经验了。他们多数每天只能忙于填表、开会、汇报等事务性工作。这样导致驻村干部的扶贫工作搞得怎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在单位的职能及个人社会资源的多少。一些有资金、权力、资源的部门,帮扶的村庄更容易受到帮扶县的重视,各方面的支持力度也比较大,扶贫工作往往走在了前头。
事实表明,物质扶贫固然重要,但因物质扶贫不治本,精神贫困如果得不到有效改善,这一后果是很清楚、很可怕的,它将使单打一的物质扶贫的成果具有不可持续性,返贫率会增高,也容易养成懒惰人群,影响扶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进程。毕竟,坐吃山空,给贫困户再多的钱物,都会用光,古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讲的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