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学拔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拔罐的起源与发展

拔罐疗法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我国民间流传很久的一种独特的治病方法,俗称“拔罐子”“吸筒”。它是以各种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气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罐内负压,使其吸附在人体一定部位来调节经络、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远古时期使用牛角筒拔罐。拔罐多用于治疗外科痈肿,当时没有罐,而是用磨有小孔的羊角或牛角筒罩在患部,吸出脓血来,又叫“角法”。关于拔罐治疗疾病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公元281~361年间,晋代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

隋唐时期使用竹罐拔罐。竹罐比较容易取材,价格又便宜,从而使拔罐疗法得到了改进并广为传播;同时竹罐质地较轻,使用方便,吸拔力强,从而也提高了治疗的效果。在隋唐的医籍中,记载这方面内容较多的是王焘的《外台秘要》。

宋金元时期竹罐疗法进一步发展。竹罐逐渐取代了兽角,拔罐疗法的名称也由“吸筒法”替换了“角法”。在使用方法上,则由单纯用水煮的“煮拔筒法”发展为“药筒法”。拔罐前,先将竹罐在按一定处方配制的药物中煮过备用,拔罐时,再将此罐放在沸水中煮,然后趁热吸拔在穴位上,这样药物和吸拔的双重作用都得到了发挥。

明代,拔罐法已成为一种重要的中医外治的方法。用得较多的是将竹罐直接放在多味中药煎熬后的汁液中煮沸,然后拿出直接吸拔在穴位上。所以,竹罐又被称为药筒。

清代,拔罐工具又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出现了陶土烧制成的陶罐,并正式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火罐”一词。

现代,拔罐工具又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玻璃罐、抽气罐等。拔罐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有走罐法、刺络罐法、闪罐法等,治病范围也从早期的外科痈肿扩大到风湿痛、腰背肌肉劳损、头痛、哮喘、腹痛、外伤瘀血、一般风湿感冒及一切酸痛病症。

由于拔罐疗法简便易行、效果明显,所以在民间历代沿袭,至今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