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影响我国产品追溯系统发展的主要原因
1.3.1 未能客观认知追溯系统发展规律
从理论上讲,追溯是利用已记录的和被追溯的对象有一一对应关系的标识,追踪与溯源产品的历史、应用情况、所处场所、活动的能力,这种表述具有广泛的外延,与“认证”、“防伪”等边界容易产生重叠。但是从动态和发展的角度分析,虽然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追溯标准和体系框架,并在诸多行业和产品追溯中推广应用,取得最佳实践经验。但是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现代化发展水平在世界排名中相对落后,企业内部追溯的信息化水平不高,社会化的外部追溯也由于体制、成本、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形成标准的产品追溯系统和体系还需要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鉴此,目前在我国点对点的追溯,以及产品认证和防伪的应用也可视为追溯系统发展初级阶段的表现,这是我国追溯系统建设的组成部分,要做到尊重客观发展规律,将理论追溯与现实发展相结合,并客观地在追溯概念中加以阐述更显得重要。
1.3.2 条块分割、行业保护
在追溯系统建设中,因受行政管理条块分割和行业保护的影响,产品追溯社会化系统服务体系难以形成,特别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造成职能分散在多个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形成政府直接干预和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对追溯系统的资源整合与优化构成了严重障碍,其后果是增加了管理和协调工作的难度,增加了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制约了产品追溯社会化服务的发展进程。例如,在追溯系统建设和服务方面,由于服务垄断和行业保护主义势力,将“川字”效应无限制的放大,无法形成资源共享的“王字”架构。
1.3.3 缺乏可持续性的运营服务体制、经济和生态支持
作为社会化的追溯服务,需要建立常态并可持续发展的运行管理和服务模式。可持续发展首先体现在思想上,意味着改变现行的部门化运行管理观念,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并经过市场化的方式获得发展。同样,可持续发展也是一种方向,意味着规划和目标的修正,把发展外部追溯,提升社会化追溯能力,建立统一的追溯运行服务体系为规划和目标。可持续发展又是一种宣言,意味着具体行动中的计划和贯彻,需要在体制、经济、生态三方面的持续协调,其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体制变革对社会和产业的持续发展是目的。目前,我国追溯系统体系建设缺乏可持续的发展环境和体制支持,其原因涉及多方面,主要因素是受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未形成追溯系统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环境。
1.3.4 “服务内部化”的体制影响社会化追溯系统建设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健康认识水平的逐步提高,产品追溯现代服务产业化的需求也将逐步增大。但是,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下所形成的“大而全,小而全”、“肥水不外流”的思维定式和人员安排的客观需要,内部自我服务的体制普遍存在,造成以行业或部门利益出发,形成管理部门化、部门法制化、部门标准化、服务内部化的格局,整合资源、数据共享、协同作业及使用第三方服务的比例很小,阻碍了追溯服务社会化的发展。
分析其原因,一是追溯参与方内部有较大的服务能力,服务外包就意味着利益的重新分配,资产增值压力、体制约束力大;第二是对第三方服务缺乏认识和信任,存在控制风险;第三是对第三方服务能否降低成本,能否提供优质服务缺乏信心。这再次表明国家产品追溯的发展与专业化分工和市场规则的成熟度、市场风险相关度大。
1.3.5 角色混淆、定位不清
在产品追溯系统建设与发展中由于角色定位不清,在管理、标准制定和服务等方面出现了国际标准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与企业标准、共性标准与个性标准、商业化服务与公共服务、公益性服务之间角色混淆和定位不清,行业部门标准要扮演成国家标准的角色,将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相对立等,人为地造成了对立和相互矛盾。这一状况直接影响了追溯系统标准化整体建设与健康发展。如何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明确各自在追溯标准化和服务中的扮演的角色,做“自己”应该做并能够做好的事,是我国追溯标准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3.6 缺少国家级公共服务组织体系
我国追溯系统构建过程存在大量的协调问题,缺少国家级公共服务组织和服务体系,权力分散也是其重要原因。正如在每次安全事故之后都有官员主动请辞一样,我们的问题不是出在没人管,而是监管方式不协调,缺乏一个公共服务平台和组织体系负责具体实施,有权力的部门过多,承担责任的过少,往往会造成“出事就换官、新官还出事”的尴尬结局。
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他们从一开始就设立了如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FDA)、欧盟食品委员会、日本农林水产省这样的拥有全部监管权限的统一部门负责有关食品的法规、标准化和服务体系建设等所有事物。这种有统一部门主管的制度,有利于企业减少为应付多方检查而付出的成本,有利于消费者监督,有利于事故出现后在第一时间准确找到相关责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