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与胡适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屋里乱摊着小报

胡适是在上海出生的,那个地方叫大东门。出生两个月后,父亲胡传被派到台湾,母亲冯顺弟带着他到浦东川沙住了一年,胡家在川沙开了一家茶叶店。一直到1893年春节后,胡适才和母亲、四叔及二哥一同来到台湾。对于胡适来说,无论上海还是海岛,都离不开一个“海”字——绝不要小看“海”这个生活环境,它对一个人后来的成长相当重要。也可以这样说,胡适的生命从最初开始,就具备了海洋文化的特质:包容、开放、自由、博大。

后来他回到了故乡,那是一处被青山围困的古村——表面上看起来封闭幽寂的徽州古村落,因为千百年来文化的深厚铺垫,以及外出经商闯码头的传统,所以它与外面风起云涌的世界并没有阻隔。九岁那年,胡适在四叔家东边小屋里玩,发现一本被老鼠咬坏、没头没尾的破书,开篇就是“李逵打死殷天赐”,后来从四叔那里得知,这本书叫《第五才子》,其实就是小说《水浒传》。他一口气读完了残本,欲罢不能,天天催着四叔要看《第一才子》和《第二才子》。他后来说:“这一本破书忽然为我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在我的儿童生活史上打开了一个新鲜的世界。”这一点让我想起沈从文,当年糊里糊涂的沈从文在远房亲戚、民国总理熊希龄家玩,偶然发现一部狄更斯的长篇小说,一片神奇的由文学构成的世界在他面前展开瑰丽的一角,后来他毅然走出封闭的湘西,投身到一片广袤的世界。胡适、沈从文少年的经历都是偶然的,但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种必然?

张爱玲家的老宅子。

在徽州,每家都有人在外经商、跑码头,很多人家都有敬字惜纸的良好传统,胡适很快又读到了《红楼梦》、《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甚至看过当时令人耳目一新的书《经国谈美》——这本书让胡适目瞪口呆,最初对西方文明的向往也由此萌发。后来他进入大上海,二哥给了他一篮子新书:邹容的《革命军》、严复的《天演论》、梁启超的《新民论》与《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这些醒世之作有石破天惊之感,全新塑造了正在成长蜕变中的胡适,他其实原名叫胡洪骍,严复的“优胜劣败,适者生存”几乎是当头棒喝,“物竞天择”的生存法则强烈刺激着中国人的自尊心,“天演”、“物竞”、“淘汰”、“天择”等术语都成了报刊热点与爱国志士的口头禅,他当即改名适之,简称胡适。他二哥对这个名字大喜过望,说:“胡适之,太好,现在请你马上起床,跟我到四马路去买书,二哥相信你,经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定能成为中华之栋梁之材。”

张爱玲和弟弟在老宅前合影。

当时的上海风云激荡,文化开放、思想包容,出版印刷业一派兴旺发达,一种全新的现代传媒、也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报纸进入鼎盛时代,各类新闻报、市民报、英文报层出不穷。张爱玲曾经这样说过:“我喜欢鸦片的烟雾,雾一样的阳光,屋里乱摊着小报(直到现在,大叠的小报仍然给我一种回家的感觉)。”大叠乱摊着的小报在张爱玲眼里就意味着家——那时候每一份小报都有连载小说,张爱玲喜欢看张恨水的市民小说,后来她的很多市井小说都在小报上连载。她喜欢读报纸,她父母亦是如此,张爱玲说:“看着小报,和我父亲谈谈亲戚间的笑话——我知道他是寂寞的,在寂寞的时候他喜欢我。父亲的房间里永远是下午,在那里坐久了便觉得沉下去,沉下去。”下午的家在张爱玲眼里是温暖的,寂寞的父亲、大叠乱摊着的小报、鸦片烟的雾气,这一切让她沉醉,小报成了她与父亲共同的读物与话题,她成了小报铁杆读者,后来又成了铁杆作者,她的《郁金香》、《小艾》分别在《小日报》和《亦报》上连载。一个女读者看过后觉得和她的经历十分相似,哭着找到卡尔登公寓,要见张爱玲。张爱玲也从不避讳小报,她在与《力报》记者通信时说:“喜欢小报的机智。”台湾一位学者也说,张爱玲的英文写作风格更接近美国小报的文笔。

少年胡适一人编辑出版的报纸《竞业旬报》。

老上海红极一时的女性杂志《玲珑》。

胡适晚年回忆说:“自打进入上海后,我几乎没有一天不读报纸。”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主持一家报纸,他的事业开始进入起步阶段。这家报纸叫《竞业旬报》,是几个学生自己创办的报纸,胡适先是撰稿,后做编辑,最后当主编,一份报纸从新闻到言论再到小说连载,几乎全是他一人操作,他把一些新见解新主张全部融入这份报纸中,不论言论如何激烈新锐,竟从来没有人干涉他,不起眼的小报给了胡适一个发表观点、整理思想的极好机会,白话文的写作也得到了长足的锻炼。这一时期各地竞相创办俗话报,《中国白话日报》、《杭州白话报》、《安徽俗话报》、《潮州白话报》、《国民白话日报》,胡适每报必看。白话的阅读与写作对他来说不仅仅意味着一个得心应手的工具,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契机,让他从文字层面对中国文化进行改良,从而在不久的将来那个文化大风暴中成为一代开山之祖。

回头细说起来,当年上海滩的报刊繁荣今人难以想象,报刊品种竟然多到难以计数,有女性、电影、少年、文学、汽车、养生等十几类,甚至出现了《玲珑》这样女生们人手一册的女性杂志,它会刊登裸体照片,公开谈论做爱的地点、气氛与体位,在今天来看,仍然有点惊世骇俗。然而,也正是报刊的空前繁荣从精神品位上将上海从一个农耕的小城带入有世界格局与视野的现代大都会,同时也为胡适、张爱玲等一代人的成长提供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