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这本书的写作,从酝酿到成稿,前后超过三年。
记得2011年第二届沃特峰会的时候,我们探讨中国企业的跨境并购之路。有意思的是,与会的嘉宾分成了两派。一派是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不乏一些主管经济的省部级领导和国内主流的经济学家。我们的观点当然也是中国企业跨境并购可以帮助中国企业的结构转型。但是另一派,以福耀玻璃的董事长曹德旺先生为代表,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是要吃大亏的。人生地不熟,白白交了学费。他认为海外出售的资产很多是淘汰的落后产能,而且到了别人的地盘,按照别人的规矩办事,而我们却又不太了解这些规矩,所以很容易吃亏。
曹先生的这番话,引起了我们的反思。的确,在我的职业生涯中,耳闻目睹过很多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失败案例。作为财务顾问,我们给客户的恰当建议,在一开始往往不被认可,但是等到企业家意识到自己错了的时候,学费早已经交出。
彼时,我们也谈到了后危机时代的海外并购机会。当时一些与会的企业家认为,此时去买美国的资产,无异于刀口舔血,风险很大。不过我们却持相反态度,但强调重点是如何恰当地评估和选择合适的海外标的。
虽然会议都只是两三天,但是思考却持续着。不仅仅是我自己本身,包括我所在的机构——沃特财务集团的上上下下都在讨论和反思中国企业跨境并购的得与失。
海外并购,馅饼还是陷阱?很多人因为惧怕陷阱,而失去了品尝馅饼的机会。
于是,我决定写这样的一本非教科书。这本书只有实战和攻略,没有吓人的理论和枯燥的名词解释。
但是写书是一桩痛苦的事情,尤其对于我这种非职业写作者来说。在平时的工作中挤压出时间来把自己的思想付诸文字,是一种长期的压力。更何况,我们的作者还有一位远隔重洋的老外。
四年多的思考,以及三位作者多次的面谈和电话会议,一年多的写作,我们终于得以把此书呈现给中国企业家以及有意进行跨境并购的方方面面。
感谢我的同事詹姆斯 H.格罗,他从一个曾经的企业家,整合救火队的队长,如今的企业顾问角度来给我们提供整合管理的很多“秘密”。最后的两章内容,是他的“独门秘籍”。
感谢沃特中国的CEO张志浩先生一直以来的敦促和鼓励,还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实战案例,并对本书进行审阅。
感谢资深的财经记者郑晓舟女士把我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观点系统化。
感谢沃特中国的所有同事,沃特财务的美国同事,感谢我所有的朋友、客户不吝分享他们的智慧和经验。
沃特中国管理合伙人
陈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