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实用百科(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礼节民间风俗(2)

顿首叩首,九拜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姿势和跪差不多,行顿首拜时,取跪姿,先拱手下至于地,然后引头至地,便立即举起。因为头触地时间很短,只是略作停顿,所以叫顿首。顿首是平辈之间的拜礼。稽首是称扬之辞,顿首是请罪之辞。后来,又因其拜礼至重,人们在有重大的事情请求时也用“顿首”。如《左传》记楚人申包胥因为国家危亡,在秦适九顿首于赵宣子,以求秦国援兵。

空首拜时,头至于手,所以也叫“拜手”。行空首礼时,跪而拱手,头俯伏至于手,与心平,也就是说,拜时,头不至于地,所以称“空首”。空首是男子常用的拜礼,上下尊卑均可使用。

吉拜施用于宾、祭、嘉好之事的礼节。拜时拱手,右手在内,左手在外。

凶拜与吉拜相对,拜时拱手,左手在内,右手在外。

振动之拜关于此礼,有两种猜测:①用于凶事,振就是“踊”,也就是跳脚哭;动就是恸。②在行拜礼时,应和着音乐的节奏。

奇拜即一拜,“奇”读为奇偶之奇。

褒拜指的是再拜“两次拜”以上。褒是大的意思。如《左传》僖公十五年所说的“三拜稽首”,定公四年所说的“九顿首”,都是“褒拜”。古人行礼,多用一拜。有的再拜以加敬,三拜以示周遍,都是褒大之拜。

肃拜妇人之拜,跪而俯首下手。比空首拜手的礼节都轻,肃拜是跪而微俯其首,手垂下,这样,头虽然俯伏下来,但未至于手,手虽然垂了下来,但没有着地。

凡是吉拜,拜时拱手,左手在内,右手在外,刚好妇与男子相反,这也就遵从了“男左女右”的习俗。妇人吉事,即使国君有赏赐,也只是肃拜就可以了。妇人之拜,在上古时都是这样的,如苏秦将游说楚王,路过洛阳时,全家人在郊外三十里外迎接他,“妻侧目而视,侧目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隋志》记皇帝册封皇后,皇后先拜后起,皇帝后拜先起。到了唐朝武则天时,为了尊崇妇人,妇人始拜而不跪。

肃拜是九拜中最轻的一种,军队中也用肃拜,因为将士披甲,不便于拜。

再拜拜两次,表示礼节隆重。再拜之礼,用于平辈之间。如果是臣对君,再拜之外,还要行稽首礼。

百拜多拜的意思。

拱手合抱以表示敬意。合抱,一般是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如遇凶丧,则右手在外,左手在内。

揖拱手为礼。现称“作揖”,是宾主相见时的礼节。拱、揖一般用于非正式场合,平素十分熟悉的人也往往用此礼节。

长揖比拜较轻的一种敬礼。不分长幼卑尊皆可使用。拱手高举,自上而下。这是站立时最表示敬意的一种姿势。

鞠躬两脚并拢,两手下垂于大腿两侧,弯曲上身以表敬意。现仍用于某些集会及祭扫亡灵的场合。

唱诺旧时男子给人作揖的同时出声致敬的一种礼节。宋代已很流行。

道万福旧时女子礼节。唐宋时妇女与人见面行礼的同时常口道“万福”,意为祝对方多福。行礼时双手手指相扣,放至右腰侧,弯腰屈身以示敬意。

坐古人席地而坐,姿势是:两膝着地,两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后跟上。坐姿像跪,但有不同,主要是跪时身体要挺直,臀部须离开脚后跟。

踞古代一种较为省力的坐法,即带踞。姿势是脚板着地,两膝耸起,臀部向下而不贴地,和蹲一样。

箕踞最不恭敬的一种坐法。姿势是臀部贴地,两腿张开,平放而直伸,像箕一样。在他人面前箕居是对对方的极不尊重。但有时又可作为不拘小节的表现。

长跪耸身而跪。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臀部紧靠脚后跟。伸腰及臀而两膝柱地为跪。挺直腰板以示敬意和庄重则为长跪。最初称“跽”,因为跪时挺身直腰,身体似乎长长了,所以又称“长跪”。

席次席位的次序。古代室内席次以东向(坐西面东)的最尊,其次是南向,再次是北向,最后是西向。堂上席次与此不同,以朝南为尊。

寒暄问候起居寒暖的客套话。旧时多在拱手的同时说“久仰久仰”或“幸会幸会”,然后询问对方家人是否安好等。

投刺投名片(帖)求见或代为拜贺。古人把自己的姓名、籍贯、官爵和要说的事项刺在削好的竹片上或写在纸上,叫“谒”或“名帖”。唐宋以后,“名帖”

的使用相当盛行。学生、下属拜谒老师和上级,都得先投递“名帖”,然后方能谒见。但到了明清之际,又盛行只投刺、不见面的陋习。拜客者并不是真的想拜客,只在门口投刺,表明“来过了”,于礼不失。所拜之人,有的根本就不认识;甚至连马都不下,只让仆人带着自己的名片到处“投刺”。古书中曾描述这种投刺拜客者心情,坐在马背上在人家家门投刺,又唯恐主人出来,主人也担心客人进去。

见面执挚周代见面礼仪,挚通蛰,即礼品。周代人拜谒尊长及走亲访友必须携带见面礼物,天子以黑黍酿成的酒为礼,诸侯以玉为挚,卿以小羊为挚。一般老百姓多以家鸭为挚,但也因男女长幼之别而有多种,如学生以一束干肉为挚,妇女以水果为挚等。

古人的“执挚”不同于今天走亲访友时的馈赠。一是不能无挚;二是不能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随意选择以何为挚,什么样的人以什么样的物品为挚是一定的;三是挚并非馈赠之物,除表示礼貌外,主要作用是表明身份,在一般情况下,都应在第二天回拜时原物送还。

回拜也称“回访”。客人来访后,主人也应前往复见客人,俗称回拜。

若有来而无往,则为失礼。古时回拜以异日为敬,后世则以同日为肃,至近代可根据情况随意确定回拜日期。

古时,客人来访必须带见面礼,回拜时应送还客人带来的礼物。但后世回拜时忌原物送还,只有在拒绝对方时才用这种不受礼的方式表明态度。

以趋示敬趋即小步疾走。卑幼拜见尊长;或经过尊长面前,都不得大摇大摆或慢腾腾地踱步,而应低头弯腰,小步疾走,以示敬意。后世相沿成俗,现在与久别的亲友和尊长见面,仍要快步走向对方,然后握手问候,否则为失礼。

前行示敬卑幼与尊长同行,不可率先走在前头,应请尊长前行,以示尊敬。陪同客人也是如此。主人需引路时,应说“那我就先走了”诸如此类的话,以示歉意。

握手古代人以石块、棍棒等为武器,若遇陌生人,彼此无恶意,即放下手中的东西,伸开手掌让对方抚摸手掌心,表示手中没有武器,这种摸手习惯沿袭下来,成为今天表示友好的礼节。

通常是双方伸出右手相握。紧紧相握,屡握不止者表示双方情谊深厚;戴手套时需先取下手套再握手。男人在平辈间握手不论谁先伸手皆可。男女之间握手,一般应由女方先伸手,轻握片刻即可,否则为失礼。多人相握,不能交叉。

敬鼻烟壶蒙古族牧民相见礼俗。客人至家中,主人将一袋装有烟粉或药粉的小壶敬献于客人面前,让其嗅一嗅。客嗅后以礼相答。

献哈达藏族相见礼俗。哈达为白或浅蓝色丝织品,亦有棉或麻织品,哈达愈长,意愈隆盛。献时躬身以双手捧献给对方,受者若与献者地位相当,要双手捧接,且要以自己的哈达回赠,否则为失礼。一般人向大活佛等尊者献哈达,则将其置桌上,或受礼者脚下。生人相见必献哈达,遇喜庆节日也以此为礼。

请安即问好。旧时卑幼对尊长的问候礼。平辈之间有时也以此为礼。

始于辽代,盛于北方。一足跪,另一足立地,垂手近踝关节。后来又演变为垂右手屈左膝。

妇女则“请双安”,即以手抚双膝,且同时屈之。

碰头旧时藏族贵族相见礼俗。地位相当的贵族相见,以额头轻轻相触为礼。

伸手弯腰藏族相见礼俗。藏民平常相见,习惯伸出双手,掌心朝上,同时弯腰以示恭敬。流行于青海、甘肃一带藏民之中。

拥抱维吾尔、俄罗斯、哈萨克、满族等少数民族久别相见时以拥抱为礼。平时相见多以稍稍弯曲身体为礼。

先问牲畜哈萨克族相见礼俗。哈萨克牧民宾主相见时,通常先问候“麻勒加浓曼姆”,意为“牲畜平安”,然后问“维玉兴阿母”,意为“全家平安”。

接吻塔吉克族相见礼俗。妇女相遇以接吻为礼。

吻手塔吉克族相见礼俗。丈夫远行归来,妻子奔出,接捧丈夫伸过来的手掌,多次亲吻;老者远行归来,青年一面向老人问安,一面躬身捧起老人右手,吻其手背。老人则亲吻青年面颊,抚摸其头顶,以示爱抚;青年男子相遇,则热烈拥抱,然后俯身互吻紧握的双手,并不停地互道吉祥。

抱膝而吻与捧足而吻塔吉克族相见礼俗。塔吉克族人久别相见多以吻手为礼。若遇尊贵长者则抱膝而吻或捧足而吻,以示敬意隆重。此属大礼,只在个别特别隆重的场合才行此礼。

互道支持塔吉克族相见礼俗。塔吉克人途中两人相遇,无论是否相识均要互相问候。若数人相遇,则将自己的双手拇指并拢,并互道“要等力买克提”,意为互相支持。

随儿孙称呼长者随自己的儿孙辈称呼对方,以示敬重或敬意。如称呼亲家母为“他姥姥”。汉族和侗族、布依族等民族流行。

待客礼俗

送请柬请柬是请客的通知书。内容简短扼要,装帧美观精致。现喜庆宴会,或举行重大活动时,为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及邀请者对此事的郑重态度,多向贵客嘉宾发送请柬。

敲门而后入往友人家拜访,经先敲门为礼,通常轻轻敲三下。若主人家门大开,须先呼喊,待主人应答后进入,否则被视为失礼。

拥慧古代迎宾礼仪。慧即扫帚。宾客至,家中仆人双手拿着扫帚躬身门前迎接,意思是说家中已打扫干净,欢迎客人光临。

燃鞭迎送迎送贵宾的礼俗。贵客新至,主人必早候于门外,引颈而望。待客人将入大门时,即燃放鞭炮,以示敬意。客人告辞主人亦燃鞭送行。

客来敬茶待客传统礼节。客来捧茶以示礼貌、热情,其方式又因地而异。敬客斟茶通常以斟半杯为礼貌,俗称“茶七酒八”;有的地方则流行三道茶仪式。

敬生姜豆与芝麻茶湖南待客礼俗。客人新至,必献茶于前。茶中除茶叶外,尚泡有炒熟了的黄豆、芝麻和生姜片。喝干茶水必嚼食其中豆子、芝麻和茶叶。吃这些东西忌用筷子等食具,多以手拍杯口,利用气流将其吸出食之。

敬元宝茶流行于江南一带。过年时,家中来客,主人在茶杯中放两颗“青果”或“金桔”,俗称“元宝茶”,意为祝新春吉祥如意。

客来敬烟待客除捧茶外,还需递烟,汉族及许多少数民族均行此俗。旧时吸叶子烟者多擦净烟杆吸口并装上烟丝再递给客人,有的还替客人点烟。递香烟时忌单递一支而要递给烟盒。点烟时不能以一根火柴点三支烟。吸烟借火忌拿对方已经点燃的香烟。

茶七酒八客人来,主人敬茶以斟七分为好,不宜过满;客人喝茶以留少许为有礼貌。而敬酒则斟八分,以不溢出为敬;客人须少饮,以免喝醉,对主人失礼。

尝一留三江西、湖北某些地区待客习俗。正餐前主人先捧一碗有鸡蛋、大块肉或油煎豆腐的粉条或挂面给客人。若客人只看不吃,主人则不悦。但若客人非女婿、外甥等至亲而将一碗全部吃光,则为失礼。通常须尝一留三,以表示主人诚心待客,客人力食不尽。

宴请入席请客人先进,餐桌靠墙,对着门的一侧,为主宾席。首先应请主要客人入主宾席,然后按自己的身份选择适当位置。

点菜入席后,要先请主宾点菜,其余的客人也要—一让到。客人往往不好意思点名贵的菜肴。客人点完,全靠主人布局了。点菜既要突出本地、本店的特色,又要照顾主宾的口味、喜好。这一切,在让菜时都可以表达出来:“这个菜,您一定喜欢,请多用一点!”客人心领神会,格外高兴。

祝酒通常在喜庆佳节以酒助兴,以健康有益的祝酒词来表达良好祝愿。碰杯时,先与主宾碰杯,然后逐一碰杯。以后,虽不必一一碰击,也要举杯示意。让菜,应以主宾为先,然后依次恭让。说话时嘴里不要嚼菜,要等嘴里空时再说。主人、客人都不能只同一两人交谈,要尽量照顾全面。吃东西要文雅些,少夹慢吃,不要发出声响。

献报酬陪客饮宴,主人先向客人敬酒,称“献”,客人饮毕需回敬主人,称“报”;主人为劝客人多饮,必先饮以倡之,称“酬”。今宴饮仍以先于宾进酒为敬。为劝饮常与客对饮,而以先饮为之导,且口称“先干为敬”。

以歌劝饮旧时汉族富豪之家举宴,多召艺人一旁侍候,以助酒兴。而苗、彝、侗等少数民族则由主人唱酒礼于席间殷勤劝饮,若客不饮或饮之不力,主人会不高兴。

行酒令酒令最初是宴饮时被推举出来督查赏罚、防备酒祸的令官。后世酒令,还指饮酒时所做的争输赢的游戏,输者罚酒。如联吟是酒令官先念一句诗,要求宴饮者在规定的时间联以诗的尾字取其谐音起头迅速接念下一句,以下按顺序类推,接不上者罚饮。多起渲染气氛、增添雅兴的作用。

子女不上桌客至设宴,多由家长(而且多为男性)作陪,不许子女上桌共餐,尤禁媳妇、女儿,否则为失礼。需等客人吃完了再吃。

饭后不喝酒客人必须先喝酒再吃饭,而且须主人作陪。如主人不喝酒,也不能在客人之前盛饭,否则为失陪,失陪则为失礼。客人如果刚吃过饭,不得再劝其喝酒。

按谐音,饭后饮酒即“酒后犯上”,被禁忌。

送客出门客人来访,告辞时,主人应出门相送,亲切道别,以示恭敬。

请年节酒春节元日之后亲邻之间互相邀饮,至十五日止,俗称请年节酒。

此时请酒因在岁首,显得格外敬重对方。春节期间为农闲,又备有较多菜肴,此时办酒,较平日丰盛。

洗尘也称“接风”,设宴款待远来的客人。

饯行也称“饯别”,泛指以酒食送行。有亲友出远门,必办酒席为之送行。

折柳赠别古代赠别方式。折柳树枝条赠远行亲友。

赠元宝亲友远出,亲邻多送八或十个煮鸡蛋,名曰“元宝”,取一路顺风之意。八暗含“发”,十为整数,取十全十美之意。

酥油抹额蒙古族待客礼俗。贵客至或遇重大节日举宴,主人送上一瓶酒而先不给酒杯。瓶口上糊有酥油,先由上座客人或长者用右手食指蘸少许酥油而自抹其额,再依长幼之序递抹,事毕主人才拿来杯子斟酒敬客。

压菜压饭多流行于回族。款待客人吃饭时,主人须为客人压饭压菜,即使客人表示已经吃饱了,但仍要加少许,以示尊敬。客人若不吃,便有失敬之嫌。给客人端饭、端菜时均用右手,客人要用双手相接,否则被视为不礼貌。

分鸡心苗族礼俗。旧时岭南一带苗民以鸡鸭为待客上品,又视鸡心、鸭心为最贵重的部分。举宴时,主人祝席间最有威望的人即把鸡心(或鸭心)夹给客人,但客人不能独自吃掉,需与同席的尊长同吃。

领牲彝族等许多少数民族待客礼俗。执活牲至客人面前,让客人过目后再宰杀烹煮的一种习惯。旨在表明所烹之物非死物,更非借来或窃来之物,以此对客人表示敬意。

全席待客彝族待客礼俗。客至,论其尊重亲疏,分别宰杀牛、羊、猪、鸡款待。所杀牲必尽煮之,且自首至尾乃至四蹄并心肺杂碎均一一捧于客前,名曰“全席”,以示表示诚心待客。

以双为敬满族待客礼俗。客至,必留餐,多享以酒食。上菜以双数为敬。

油茶待客侗族待客礼俗。油茶以糯米、茶叶、玉米等为原料,和油块煮成。客至煮茶。

筷摆十全土家族礼俗。按习惯,杯中酒、碗里饭菜都要吃光吃尽。若主人再添,而客人不吃了,就把筷子在碗上摆成十字,意为“实在吃不下了”,表示对主人的尊敬。

敬嚼槟榔多流行于傣、黎等族。槟榔有消食健胃作用,家中来客,主人请吃槟榔,表示尊敬。若远来客人不习惯,要加以说明,以求得主人原谅,否则被视为不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