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章 恐惧
恐惧情绪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本能,对人的生存与发展能够起到适应性作用。进化心理学家指出,当原始人类在遭遇危险时,就会产生恐惧情绪,从而帮助他们避开危险。如果我们感受不到恐惧,就无法做出逃避的行为,而使自己受到伤害。所以,恐惧也可以看作一种趋利避害的自我防御机制。
美国作家霍华德·洛夫克拉夫特曾在《文学中的超自然恐怖》中写道:“人类最古老而强烈的情感就是恐惧,而最古老而强烈的恐惧,则源自未知。”确实,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恐惧的产生就是源自事物的未知性。心理学家弗里茨认为:“当人们在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物发生改变或失去依靠时,就会产生恐惧感。”对于各种各样的事物,人们的大脑中会为之建立相应的模型,而建立的基础在于自我接触或他人分享的信息,比如父母警告我们远离火焰或开水等带有高温的物体。但是,当一个新事物出现时,我们的认知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模型,就无法凭借以往的经验来应对这种新的事物,于是,恐惧感就此产生。
比如,一个人缺乏社交经验,当他与陌生人接触或需要当众回答问题时,就会由于过度紧张而出现动作拘谨、语无伦次等现象。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他可以表现得游刃有余,这种恐惧的情绪只发生在一些正规的场合。这就是因为我们对未知产生了恐惧,从而不能正确判断和控制自己的举止。
过度的想象也是产生恐惧的原因之一。比如,在电影《异形》中,伴随着令人恐惧的音乐,主人公一个接一个地死去,而“异形”迟迟没有出现,于是,观众内心的恐惧在不断加深。直到电影的最后一刻,面目狰狞的“异形”才出现在观众面前,然而,见到“异形”的那一刻,观众才发现原来它并没有想象中的可怕。所以,与其说我们恐惧事物本身,不如说我们只是陷入了过度想象的恐惧之中。
如果过度的想象中出现了负面联想,那这种想象会迫使我们在面对某种情境时,一直幻想最糟糕的结果即将出现,从而将自己拖进恐惧的恶性循环中。比如,如果你对在众目睽睽之下表演感到紧张,甚至恐惧,一旦你开始幻想自己表演失误或遭到观众嘲笑的场景,这种对登台表演的恐惧就会加深,使你变得更加焦虑和紧张。然而,这种恐惧只是来源于自己的联想,是我们为自己虚构出来的东西,并不是事物本身。
除此之外,恐惧感的产生与以往的心理创伤有一定的关系。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如果我们在之前受到过某种刺激,大脑中就会生成一个兴奋点,当我们再次遇到同样的事情时,就会唤醒以往的心理体验,产生恐惧感。就像经历过丧亲之痛的人,再次见到丧事时,就很容易勾起当初经历的痛苦感受。
19世纪初期,美国的心理学家通过条件反射的理论,证实这种恐惧的产生机制。心理学家认为,恐惧的产生与持续是由于恐惧反复出现使焦虑情绪出现条件化,而回避行为阻碍了这种条件化的消退。也就是说,当一个人遭受到某一恐惧刺激时,当时情景中一些非恐惧刺激来源也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两者相互作用,形成一种条件反射。当他们再次遇到非恐惧刺激时,也会产生强烈的恐惧情绪。
举一个例子:你开车路过一个十字路口,目睹了一场车祸的发生,一辆货车将小轿车撞得面目全非。你对眼前的情景感到十分恐惧。第二天,你再次开车路过这个十字路口,虽然路上并没有出现交通事故,但是你仍感觉心有余悸。
其实,恐惧感的产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每个人都会体验。就像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会令我们产生焦虑感和恐惧感。比如不敢一个人走夜路,在生病之后胡思乱想等。但是,如果我们沉浸在恐惧之中,混淆幻想与现实的区别,就会不断强化这种恐惧心理,使自己相信无力抗拒失败或灾难,这种恐惧就会变得难以消除,最终演变成一种恐惧症。
恐惧症会将对某种事物的恐惧,深深地印在患者的大脑中,无时无刻不在对他们做出某种心理暗示,如广场恐惧症、社交恐惧症、幽闭恐惧症等。而这种心理疾病往往会使人陷入莫名的恐惧中:广场恐惧症患者,会在空旷或嘈杂的环境中感到恐慌;社交恐惧症患者在面对陌生人时,会感到恐慌;幽闭恐惧症患者对封闭或狭小的空间感到恐慌。
所以,正确地看待恐惧才不会被恐惧心理牵制,不会成为恐惧的奴隶。只要我们不再用很多糟糕的想法来自我恐吓,我们就有能力避免陷入恐惧的循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