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章 真穿越唐朝了
接下来的三天,李牧在王叔的照料下逐渐恢复。他了解到王叔今年五十八岁,本名王安喜。王叔在村里已算高寿,妻子早逝,独子被征去雁门关外戍边后再无音讯,如今独自一人耕种几亩薄田度日。主要就是李牧真慢慢确定了,他是真穿越了,那点侥幸心理,完全给他道心整奔溃了,欲哭无泪。
第四天清晨,李牧感觉身体已经好多了,便主动提出要帮王叔干活。王叔起初推辞,见他坚持,便带他去了田里。
五月的关中平原,麦浪翻滚。李牧跟在王叔身后,学着辨认杂草和害虫。作为城市长大的现代人,他对农活一窍不通,但凭借观察力和学习能力,很快掌握了基本技巧。
“小牧,你这手法可不像是富家子弟啊。“王叔一边弯腰拔草一边说。
李牧心头一紧:“家父常说要体验民间疾苦,从小让我参与各种劳作。不是俺给您吹,那庄稼活啥的,我也可是一把好手咧,“李牧打着哈哈,经过几天的相处,李牧的口音也成功被带偏了,不得不说,这方言也是太洗脑了。
王叔直起腰,擦了擦额头的汗:“令尊教子有方。如今长安城里那些富家子弟,个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哪像如你这般踏实。“
“俺爹说了,这人呐,要勤快,要本分,可以事事都不精,但是不能事事都不懂,要不然不好娶婆姨”李牧不以为意的说道,也亏得李牧在部队是尖子兵,几个伪装啊融入啊不成问题,这可不就几天时间,就把这身份形象彻底融入到角色了嘛。
“你爹啊,是个有大智慧的人,难怪能做出那么大的生意,还培养得出你这么优秀的后生”王叔两眼望着远方感慨道。
正午时分,两人坐在田埂上休息,王叔从布包里拿出两个粗粮饼子和一竹筒水。李牧咬了一口饼子,粗糙的口感让他差点噎住,但他强忍着咽了下去。
“怎么,吃不惯?“王叔笑道,“比不得你们西域的胡饼吧?“
李牧摇头:“很香,俺爹说过,饭什么时候最好吃,那就是很饿的情况下,哈哈,王叔俺以前可不是天天锦衣玉食的哦,只是...想起家中父母,也不知道今后该何去何从。“刚开始李牧还想调侃几句,但是说着说着,想起怎么才能回去,慢慢的心态也有点沉闷了
王叔叹了口气:“乱世才过,多少人流离失所。当今圣人登基不久,但愿能带来太平日子。“
李牧知道“圣人“指的是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世,但初期确实民生艰难。他试探性地问:“王叔觉得新皇帝如何?“
王叔警惕地看了看四周,压低声音:“这话可不敢乱说。不过...听说新天子勤政爱民,减了赋税,还下令放还部分被征发的民夫。打仗也是一把能手,我那儿子要是还活着,或许能回来...“老人眼中闪过一丝希冀。
李牧点点头:“贞观年间会有好日子的。俺可跟您说....“他差点脱口而出“贞观之治将持续二十三年“,幸好及时刹住。这几句话一说出去,估计要被王叔说成头还没好,再说胡话了。
“希望吧,小牧继续干吧,今天还要把这块地干完,要不然还有三四个时辰,就要天黑了哦”说完王叔就起身拍拍屁股就扛着锄头下地了。
“得嘞,咱们早点干。早点散”说着李牧也起身跟着王叔下田了,边走变唱“咱们工人有力量,咱们工人有力量......”
王叔往后撇了一眼,也不知道李牧哼哼唧唧的唱的啥
下午继续劳作时,李牧注意到王叔的农具非常简陋,犁是木制的,效率极低。他想起自己在博物馆见过的曲辕犁,那应该是唐朝中期才普及的农具。
“王叔,为何不用铁犁?这紧赶慢赶的,效率好低啊,就是人干累了,地都没啥知觉的样子“李牧问道。
王叔苦笑:“铁器贵重,官府管制,哪是我们小民用得起的。就这木犁,还是我父亲传下来的。“
李牧若有所思。如果能制作出曲辕犁,将极大提高耕作效率。但他不确定现在是否合适提出这个想法,毕竟一个“富家之子“不该懂得农具改良。
日落西山,两人收工回家。王叔在路上摘了些野菜,晚上煮了一锅野菜粥。虽然没有油水,但劳累一天后,李牧觉得这粥无比美味。
饭后,王叔拿出一个小布袋,倒出几枚铜钱仔细数着。
“王叔这是?“李牧好奇地问。
“明日是初一,要进城交租,顺便把多余的粮食卖了,换些盐铁。“王叔愁眉不展,“今年收成不好,怕是连口粮都难留。“
李牧看着那寥寥几枚铜钱,心中酸楚。他知道贞观初期经济尚未恢复,百姓生活确实艰难。
“王叔若不嫌弃,明日我陪你一同进城可好?我也该打听打听有啥我能做的事了,毕竟我这么大个人,一直白吃白喝,我也心里过意不去。“
王叔欣然同意:“甚好甚好,有郎君作伴,路上也不寂寞。不过也不必着急做事,等你身子好利索后也可以慢慢寻找,今日也不早了,夜色已暗。郎君快快休息吧“
“好,劳累一天了,好好休息,明日去长安城看看是怎样的繁华,也不枉小爷我不远万里,来这一遭”李牧哈哈的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