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大教考古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9章 采访(1)

“嘎吱!”

一辆车体下半部分涂装着绛红色的斯柯达巴士稳稳地停靠在北大西门公交站。

其中,车身上的白色大字“京城人民汽车公司”最为醒目,而蓝色水牌上还有明显的标注:322路,动物园—颐和园。

这就是北大师生最熟悉的322路公交车,而且还是全新换装的捷克斯洛伐克产的进口车子。

车子一到站,梁晓萍背着绿色的单肩军挎包跟在汪忠勉的后面下车。

虽然是年轻人,但终究是女生,在挤公交方面,相比较年过半百的汪忠勉不管是经验还是脸皮方面都有天然的劣势。

两人好不容易在一众大学生的包裹之下挤下公交,汪忠勉感慨,“来一趟北大,也不容易啊!”

332路南边起点在动物园,往北经过民院、京工、农科院、人大、北大等多个著名学府,最后到达颐和园。

大部分都是高校,高校多,学生就多。

一路过来都是上上下下的学生,很是拥挤,更不要说他们从中青报过来北大,中间还要换乘三趟公交。

再加上等公交的时候,前后就花费了不少的时间。

难怪汪忠勉有此感慨。

整理一下凌乱的头发跟衣服,又擦了擦脸颊的汗渍,汪忠勉恢复了国家大报记者的派头,开始从公交站朝着北大西门走去。

却发现身后的梁晓萍还有些发愣,笑道,“小梁,磨蹭什么呢?”

“我第一次来北大采访,有点怵!”

梁晓萍有些局促地跟在身后。

汪忠勉知道她的心结,这姑娘连续两次高考落榜,自信心大受打击,突然来北大,这个国内最高学府,难免会放不开。

见梁晓萍胆怯,汪忠勉笑道,“别想那么多,凡事都有第一次,你现在既然在科教部上班,那么未来肯定还要经常跟这些优秀的大学生打交道的。”

“别忘了,咱们中青报复刊至今,一直致力于改开的宣传和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报道,具有鲜明的青年特色。既然是先进人物,那必然就是优秀青年。你想啊,你的工作是采访优秀青年,不就说明你本身也很优秀吗?”

扑哧!

这话,确实把梁晓萍逗笑了。

汪忠勉趁热打铁,说,“你去年不是参加高考两次,都考不上吗?采访的时候,可以问关于学习的问题,看一下他有什么秘诀,你还不放弃的话,今年也可以继续参加高考嘛!”

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然而,王忠勉是梁晓萍的师傅,又认识他的家长,属于长辈,说这些话,也是真心为梁晓萍好。

“汪老师,您就不要打趣我了。”

在中青报担任一名小记者,梁晓萍已经满足了。

至于高考,她已经决定放弃了。

然而,第一次正式的采访对象却是北大最优秀的少年天才,她想不自卑都难。

汪忠勉却笑道,“这人生的境遇啊,谁说得清楚呢。说不定你这一次采访完苏亦,会有不一样的感触呢。”

这个时候,汪忠勉突然说道,“来,小梁,既然你是第一次过来北大采访,那我给你拍一张照片,嗯,就站在北大西门中间,说不定未来你也会来北大读书的。”

“啊,汪老师,这使不得,使不得!”

“有啥使不得,就算不读书,咱们也是过来采访的啊。怕什么,你实在有心理负担,那就当来北大游玩的游客,总可以了吧。”

“还是不要了吧。”

“快点,不要耽搁采访时间!”

被汪忠勉一再催促,梁晓萍终于站在北大西门中央。

咔嚓!

快门一按,画面就定格在这一刻!

一个局促的菜鸟记者,两头威武的石狮,三开的古典朱漆宫门建筑。

王忠勉是中青报科教部的老记者,没少跟京城各大高校的宣传部门打交道,在北大方面,也有不少的熟人。

他们不熟悉苏亦,只好找熟人帮忙。

作为中字头的大报,又是上级部门的机关报。

还没到北大,汪忠勉就开始打电话联系北大团委。

因此,他们到北大就获得高规格的接待,副职亲自迎接。

甚至,还把此前采访过苏亦的校刊记者崔佳楠跟杨长明喊过来陪同。

团委领导还打算让人过去把苏亦喊过来,却被汪忠勉拒绝了。

“还是我们过去吧,不好让人过来一趟。”

对于天才,汪忠勉愿意放低自己的姿态。

再说,他是过来采访苏亦的,还想拍摄一些日常照片呢。

领导还打算陪同,也被汪忠勉谢绝了,“咱们都是老熟人了,不用客气。”

“行,到时候,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再跟我们说,我让小杨跟小崔陪同你们过去,对于苏亦同学,他们熟悉!”

路上,汪忠勉开始跟两人打听苏亦的情况。

“你们觉得苏亦同学的性格怎么样,好相处吗?”

崔佳楠说道,“性格还是很好的,一个阳光开朗大男孩。本人非常健谈,还喜欢笑,很有亲和力,嗯,他在历史系内,人缘很好,人气也很高。”

“历史系之外呢?”

“也很好,不过,他较少参与学生活动,大部分在阅览室读书,除了文史哲三系的同学,大家跟他打交道不多。嗯,不过他比较喜欢打排球,在球场上很受欢迎。”

对于汪忠勉来说,这也算一个意外的信息。

接着他又问杨长明,“小杨,你觉得呢?”崔佳楠是女生,看待问题的角度,可能跟男生不一样。

“跟佳楠说得差不多,苏亦是一个很好相处的人,虽然年纪小,但不腼腆,也不孤僻。嗯,他排球技术很好,弹跳力也很好。所以大家一直感慨,他们新会人不仅书读得好,排球也很厉害。属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了。”

汪忠勉笑,“这个评价很高啊。”

杨长明摇头,“不算高,真的,苏亦是一个很有人格魅力的少年。汪老师,一会你跟他相处,说不定会有意外之喜呢。”

“被你们这么一说,我更加期待了!”

实际上,不止汪忠勉期待,就连小菜鸟梁晓萍对于素未谋面的苏亦也充满了期待。

说着,一行四人到了文史楼三楼阅览室。

崔佳楠想要进去喊苏亦,又被汪忠勉制止了。

“哪位是苏亦?我想抓拍一下,他最自然的学习状态。”

于是,顺着崔佳楠右手手指指向的位置,汪忠勉望过去,却啥都看不到。

不对,也不是啥也看不到,至少桌子上,垒着厚厚的书本,隐约间只看到一个晃动的脑袋。

显然,苏亦整个人都埋在书堆之中了。

仅仅是初见,这个北大的天才少年,就给汪忠勉以及梁晓萍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