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1章 虎牢关外筹粮计
武德三年正月,洛阳城的护城河结着薄冰,苏寒的快马踏碎冰面,溅起的水花在甲胄上凝成冰晶。他望着城头飘扬的唐旗,手中攥着从蒲昌海加急送来的军报——窦建德亲率十万大军已过黄河,前锋距虎牢关不足五十里,而洛阳城中粮草仅够支撑二十日。
“苏先生,大将军在中军帐等候。”李世民的亲卫接过缰绳,苏寒注意到对方腰间挂着的牛皮箭囊,正是碎叶城冶铁坊打制的改良款,虽无任何“魔法”,却因淬火时加了胡杨碱,刃口比寻常箭矢锋利三分。
议事帐内,李渊的帅案上摊着《河北诸郡图》,标着窦建德的粮草囤积点“河间郡鄚县”。苏寒见过《通典》中记载的窦建德军制:“建德每战,必自犒劳,与士卒同甘苦”,但后勤全赖河北门阀输送,遂道:“窦军虽众,粮草却需经太行山麓转运,若能断其粮道,旬月内必乱。”
侯君集拍案道:“某愿领五千骑兵,绕道井陉关!”苏寒摇头:“井陉路险,窦军早有防备。”他指向地图上的“卫州黎阳仓”,“大业年间,此地曾储粮百万石,窦建德必欲据之。可派细作混入运粮队,以‘霉变粟米不可食’为由,诱其改道清水河——”他抽出算筹,“清水河春冰初融,漕船每十里必停,我军可伏兵于河岸芦苇丛。”
更关键的是洛阳城的坚壁清野。苏寒参照《齐民要术》的储粮法,让百姓将未熟的麦苗碾压成青汁,混以麸皮制成“麦膏”,既能充饥又便于携带。又命人在城外三十里内砍伐树木,“窦军善用骑兵,无树木则难设伏击,无民居则无处征粮。”
二月初二,窦建德的大军抵达虎牢关下。苏寒站在关上,见对方阵营中旌旗如林,士卒皆穿布衣皮甲,却士气高昂——这正是《旧唐书》中记载的“夏军”特点:“建德每平城破阵,所得资财,并散赏诸将,一无所取”。他转身对李世民道:“可让降卒混入窦军,传言‘唐军在黎阳仓投毒’,建德性多疑,必亲自查验粮草。”
果然,三日后窦建德命大军停顿,亲率万余骑兵往黎阳仓方向而去。苏寒早在此处埋伏的三千弩手,待其进入射程,齐射改良的“三棱箭”——箭头虽无特殊工艺,却因工匠严格按《考工记》“铤长五寸,刃长一寸”打制,穿透力比寻常箭矢强两分。
“报!窦建德中箭退军!”斥候的喊声让洛阳城欢声雷动。苏寒却未放松,他知道窦建德必改道清水河,遂命人在河道狭窄处沉船堵水,“清水河上游有支流名‘浊漳’,水浊多沙,可教百姓用‘投石筑堰法’,引浊水灌窦军粮道——”他展开手绘的水利图,“泥沙淤积,车马难行,粮草必滞。”
与此同时,苏寒在洛阳城内推行“战时户籍简册”。凡年满十六的丁男,皆登记于竹简,注明“能挽弓”“善驾车”“通胡语”,按技艺分编为“弩手营”“车兵营”“斥候队”。这并非什么“十进制魔法”,不过是活用唐代府兵制的“三时耕稼,一时治武”,让百姓各尽其能。
半月后,窦建德的粮车果然在清水河受阻。苏寒算准时机,派王玄策率两千轻骑,携带从碎叶城带来的“皮囊水袋”——虽无现代工艺,却用多层牛皮缝制,内涂蜂蜡防漏,可装三日水量——绕道太行小径,突袭窦军的“黑豆岗”粮仓。
“苏先生如何知晓黑豆岗有粮?”王玄策临行前疑惑。苏寒指了指《隋书・地理志》:“河间郡土宜黑豆,窦军必借此充马料。且岗上有废堡,可藏粮。”这不过是对河北物产的稔熟,并非未卜先知。
黑豆岗之战大捷,唐军缴获黑豆二十万石,足够洛阳守军支撑月余。窦建德被迫后撤,在牛口渚扎营,正是《旧唐书》中记载的“败亡之地”。苏寒却未急于进攻,而是让士卒在阵前播放《秦王破阵乐》,“建德素重信义,闻乐必思昔日抗隋之情,可动摇其心。”
三月初三,窦建德率军来攻,苏寒登上城楼,见对方阵中有人举着“均田免赋”的大旗——这正是他在关中推行的政策,却被窦建德借用。他冷笑一声,命人推出写满“唐室新均田令:丁男授田百亩,免役钱可抵租”的木牌,“窦建德虽善收民心,却未真正厘清户籍,我军有完整的户籍简册,百姓知田亩多少、赋税几何,岂是虚言能惑?”
决战前夜,苏寒亲自巡视城防,见每个垛口都备着“檑木炮石”,皆是按《武经总要》尺寸打造。他尤其检查了“夜叉擂”——一种用湿牛皮包裹的巨大木擂,可砸毁攻城器械,“昔年诸葛亮制木牛流马,今我等用老匠之法,亦可破敌。”
次日辰时,窦军的攻城槌撞上洛阳东门,苏寒一声令下,檑木炮石齐落,夹杂着百姓捐赠的陶罐——内装熬煮的马齿苋汁,虽无杀菌奇效,却能让窦军士卒的伤口刺痛难愈。更妙的是,唐军在城墙上悬挂“户籍榜”,凡窦军士卒投降,即可按籍分田,“昨日已有三百人来降,登于‘降卒第三册’,可见民心所向。”
战至申时,窦建德中箭被俘的消息传来,苏寒望着渐渐平息的战场,忽然想起在浙大读博时,导师曾说“战争的胜利,是后勤的胜利,是制度的胜利”。他摸了摸袖中磨损的《通典》残卷,上面“食货”篇的字迹虽已模糊,却化作了洛阳城的户籍简册、黎阳仓的断粮之计、清水河的筑堰之法。
黄昏时分,李世民设宴庆功,席间举起酒杯:“先生每出一策,必应典籍,却又不拘泥于古,究竟如何做到?”苏寒望着帐外的篝火,火光映着士卒们正在登记新归附的降卒户籍,忽然笑道:“不过是读透了前人的兴衰,便知当下的取舍。如均田令需配户籍,战必胜需断粮道,皆非奇谋,不过是让典籍中的智慧,在现世扎根而已。”
更漏声中,苏寒回到帐内,铺开新的《河北郡县图》,用墨笔标注“窦军降卒安置点”“黎阳仓修缮计划”。案头的算筹静静躺着,没有任何魔法,却记录着每一粒粮食的调度、每一个士卒的去向。他知道,真正的胜利,不在战场的刀光剑影,而在让百姓相信,跟着唐军,能在竹简上找到自己的名字,在田亩中看见自己的未来。
武德三年的春风吹过虎牢关,苏寒望着东方渐明的天际,忽然觉得,自己不过是将千年前的智慧重新拾起,让它们在隋末的乱世中重新绽放。没有高科技,没有外挂,只有对历史的尊重与活用,而这,才是最坚实的破局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