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
(一)投隙抵时、应事无方的中国智慧
像世界上其他古老而伟大的民族一样,中华民族也有着同样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但近百年来,由于遭遇到另一种“以动力横决天下”的更加强势的西方文明及其文化的冲击和挑战,以及由此孳生出的令人困惑和纠结的种种矛盾心理和这样那样的文化偏见,它遭受到了从未经历过的轻忽和蔑弃。然而,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在中华民族饱受磨难和屈辱,经历了近百年不断疏离和蔑弃自身历史发展道路和文化传统的革命风雨的洗礼之后,今天中国人民又重新发现和寻回了对自身文明发展道路和文化传统自觉自信的认同意识。
然而,重新发现和寻回对自身文明发展道路和文化传统自觉自信的认同意识,绝不意味着就要盲目地、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味崇古、好古和复古,更不意味着就要重新回到一种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的排外状态。相反,对自己所曾经走过和隶属的独特文明道路和优秀文化传统的充分领会,并致力于对它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向世界的充分开放以及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特别是对人类文化和文明中一切有益成分和优良资源的充分包容和吸取,必将使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与日俱新,重新充满自身的活力和世界的亲和力,必将使中华民族和古老中国被重新塑造成一个具有自身独特文化异彩和文明优点的伟大民族和美丽国家。
为了这样一个美好的愿望和梦想,我们需要回顾历史,不断重新审视拥有自身独特发展道路和社会历史特点的中华文明何以能够源远流长、绵延久远,中华文化何以能够博大精深、可大可久,这其中尤其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的就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以及在对中国这样一个古老而幅员辽阔的庞大统一国家治理秩序的维持中,究竟孕育和贯穿了一种什么样的政治智慧?
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过好自己的生活乃至过上一种特别富有价值和意义的生活,无疑需要拥有一种洞察人生的智慧。同样,一个国家要想成就一番伟业,一个国家的领袖和政治家要想将国家治理好,使人民过上一种安乐和幸福的生活,更加需要拥有一种治国理政的大智慧。智慧决定成败,这是一条早已被历史经验证实了的千古不易的真理。下面这个有趣的故事便告诉了我们这一点。
根据中国的一部历史文献《列子·说符》篇的记述:
东周列国纷争的时期,地处中国山东半岛的齐国是当时东方的大国,紧靠着它的西南临国是中国圣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公元前551—前479年)的父母之邦鲁国,鲁国西临相对弱小的卫国,卫国西临当时的中原大国晋国,在晋国的西方是当时的西方大国秦国,另外还有南方大国楚国。
据说,鲁国有两户人家比邻而居,一家姓施,一家姓孟。施氏家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喜好儒学,一个儿子喜好兵法。喜好儒学的儿子学成之后来到东方大国齐国,以儒学游说齐国国君,赢得了齐国国君的信任,于是任命他为公子们的老师。喜好兵法的儿子学成之后来到南方大国楚国,以兵法游说楚国国王,楚国国王非常高兴,于是任命他为军事长官。就这样,施家两个儿子获得了高官厚禄,他们的成功,既使他们的家庭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也为他们的父母赢得了极高的荣誉。
施家的邻居孟氏家里,同样也有两个儿子,他们的学业也和施家的儿子相同,一个儿子喜好儒学,一个儿子喜好兵法,但一直生活得非常困窘贫苦。因为羡慕施家儿子的成功,于是就向施家请教成功的秘方。施家的两个儿子将自己的成功经历如实告诉了孟氏。
像施家的儿子一样,于是孟家的两个儿子也到其他国家寻求成功的机会。喜好儒学的儿子来到了西方的大国秦国,以儒家仁义之学游说秦国国王,秦国国王生气地说:“当今列国竞争之时,诸侯各国之间正以军事实力相互攻伐,治国的要务在于富国强兵而已。假如运用仁义道德来治理我的国家,那是自取灭亡之道。”于是给他施以宫刑(古代一种阉割男性生殖器的残酷刑罚),然后放走了他。喜好兵法的儿子来到了弱小的卫国,以兵法游说卫国国君,卫国国君生气地说:“我的国家只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对大国我要善加服事,对小国我要善加安抚,这才是寻求和保证我国安宁的最好方法。像我国这样的弱小国家,假如倚赖军事实力逞强好胜,离灭亡也就不远了。如果让你全身而退,安全地把你放走,你跑到其他的国家,教他们兵法的话,必定会对我国构成不小的军事威胁和战争祸患。”于是给他施以刖刑(古代一种把脚砍掉的残酷刑罚),然后把他送回了鲁国。
孟家的两个儿子回到鲁国之后,孟家父子伤心地拍打着胸口,跑去责备施家。
施氏对孟家父子说:“凡是能够赢得时机者才会昌盛和成功,一旦错失了时机就会灭亡和失败。(‘凡得时者昌,失时者亡。’)你家的两个儿子所学的道术和我家的两个儿子所学的道术是一样的,而功效和成败却不同,主要原因在于错失了时机,而不是因为行为上的谬误。而且,天下的道理没有什么是绝对正确的,天下的事物也没有什么是绝对错误的。过去人们所运用的东西,今天或许已被抛弃;今天人们所抛弃的东西,未来或许又会被重新运用。是用还是不用,并无固定或绝对的是非对错。把握机会,顺应时势,因应事务,随机应变,并无固定的方法,这属于智慧。(‘投隙抵时,应事无方,属乎智。’)一个人如果缺乏智慧,即使是如圣人孔子那样学识渊博,即使是如谋略家吕尚(姜太公)那样拥有权术,又怎么能不常常陷于穷困当中呢?”
孟氏父子听了这一番道理,心中的恼怒和怨气一下子便涣然冰释了,并说道:“我们明白了,你不用再多说了!”
这是一个非常富有教益的有趣的中国故事,一个有关智慧的中国故事。这个故事的宗旨和目的就是要告诉人们智慧对于人生事业之成败的决定性意义,当然,我们还可以从这个有趣的故事中体会和领悟出更深一层的道理,那就是即使是关乎道德修养和国家生存的最重要的两门学问——仁义之学和兵法之道,也只有找到合适的机会、找对合适的对象,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正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个故事也可以说是一个有关中国智慧的有趣故事,是对中国智慧的一种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