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传统吟诵研究(上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文献综述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学界对传统吟诵和吟诵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对于传统文化其他品类的研究显得较零散,研究手段和技术水平都相对落后,成果不多,视角相对单一。

无论是在吟诵音乐、方言语音吟诵还是在吟诵教学、吟诵传统等方面,赵元任先生、史鹏先生、秦德祥先生、叶嘉莹先生、陈以鸿先生、萧善芗先生、华锋先生、魏嘉瓒先生、李昌集先生、张本义先生、陆襄先生、戴学忱先生、王恩保先生、陈少松先生、吕君恺先生、宗九奇先生、赵敏俐先生、徐健顺先生、刘永刚先生、李志华先生、王伟勇先生、朱光磊先生、朱立侠先生等都算得上中华传统吟诵研究的奠基人和拓荒者。可是后来者甚少,在吟诵的传承推广方面,后来的研究者们都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家都必须在此基础上向上攀登。

关于吟诵概念,徐建顺先生、秦德祥先生、华锋先生和赵敏俐先生都曾撰文对吟诵的概念进行论述和界定区分。关于吟诵的本体和方法研究,李昌集先生从语音、节奏、语气三方面论述了古体诗文吟诵的规则和要领,并强调理解,指出应该声情和词情相结合。杨玫发表专文,对2011—2015年的期刊论文、硕博论文和报纸的主要文献,进行了梳理。王丽莉和王萍研究分析了声音的音高音长和庄世光先生的吟诵调之间的关系,并总结了其吟调的特点。杨峰的博士学位论文采用实验技术方法,采集精确的数据,分析研究了前人的吟诵作品,但专题讨论方言吟诵者较少。

就方言语音吟诵而言,全国最早的研究成果是秦德祥先生的《绝学探微吟诵文集》[1](常州吟诵),对赵元任和程曦的诗文吟诵进行谱曲并附光盘,起到了保存传承吟诵绝学的典范作用。随后吕君忾先生作《格律诗词常识、欣赏和吟诵》[2](粤语吟诵),阐述了格律诗词的格律知识以及粤语吟诵的方法和应用。张本义先生作《吟诵拾阶》[3](辽南吟诵),选择部分古诗词文作为范文标注拼音、平仄、曲调,范文后面附有例诗。还有魏嘉瓒先生的《最美读书声》[4](江南吟诵)等,它们像一颗颗璀璨的宝石镶嵌在中华传统吟诵的方言研究领域,让方言语音的传统吟诵开始进入了吟诵研究者的视野。

目前关于传统吟诵的论文,在中国知网上能搜索到的文献资料仅66篇,其中包括7篇硕士学位论文、50篇期刊论文、3篇会议论文、6篇报刊论文。通过检索以个案吟诵研究的论文也屈指可数,具有代表性的如:华锋先生的《论叶嘉莹先生的传统吟诵》《论华氏吟诵调及其特点》,董就雄的《分春馆词人吟诵特色析论》,刘红霞的《由〈赵元任程曦吟诵遗音录〉看中国传统诗文吟诵》,朱光磊的《唐调吟诵的文体腔格与四象理论》,侍建国的《赵元任诗文吟诵的语音差异》,鲁庆中的《华锺彦与古诗词吟诵》,刘玲的《湘语吟诵音长关系的个案分析——以史鹏先生的吟诵为研究对象》。

从全国方言语音传统吟诵的研究上来看,以上专家、学者有的对音乐资料进行收集性整理;有的从史论和文化的角度开展研究,梳理或概括方言语音地区传统吟诵的缘起和发展,对相关传统吟诵进行描述性分析;有的以传统吟诵的某一个或几个代表传承人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在田野调查基础上以传统吟诵中的诗文作为研究聚焦点。

以上这些理论研究为传统吟诵研究树立了“田野采录”的示范,也为四川传统吟诵的研究者们在全川范围内的搜集整理和编撰工作提供了操作性强、参考价值极高的一个范式。它们为四川传统吟诵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研究基础、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在抢救和挖掘濒临危机的传统吟诵上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和重要作用。

相较于国内其他地区而言,四川传统吟诵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学术界尚无关于四川传统吟诵的成熟的理论研究成果,大多数成果停留在记录的初始状态。

笔者对四川传统吟诵的研究始于2006年徐健顺教授开始对全国民间传统吟诵调的搜集采录整理工作。从2014年起,笔者开始对四川传统吟诵开展搜集整理采录研究工作。2015年绵阳市吟诵学会成立,2016年初四川省吟诵学会成立。从建立之初,两个学会就积极组织人力、物力陆续投入对四川传统吟诵的调查、搜集、录音、记谱和整理的田野调查工作中。同时学会成立49人的研究团队,从最早对四川吟诵传承人的采录和资料搜集、记录、整理工作,直至记谱记录、语言语音分析、吟诵音乐分析、传承价值等,四川传统吟诵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出现了一个较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