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从主导登月竞赛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完美的欧拉螺线

胖子龚斌、四眼刘若宰、中分头王尔德,三个室友都被陆航的话唬住了。

龚斌摸了摸陆航的额头,“也没发烧呀,说什么胡话呢?”

刘若宰说:“是啊,你参什么赛啊,佟倩那个婊子压根没给你报名,你连参赛资格都没有!”

王尔德道:“老四,我知道你心里有气,但赌气也不是这时候啊。你的设计方案都被佟倩交上去了,你拿什么参赛?”

陆航却抱起胳膊,在阶梯教室的黑板前来回踱步,胸有成竹的说:

“这道题并不难,就算现写也来得及。”

“至于报名的话,我记得去年也有过特批补录的先例,如果能跟评审老师沟通一下,没准儿能成。”

“哥几个,咱们同寝三年,现在兄弟被佟倩给骗了,你们总不能袖手旁观吧?”

陆航并非无的放矢,身为南天门工程的总设计师,他一眼就能看透黑板这道题的难度。

无非是根据题目限制、再加上引力助推,设计一条探测器最快逃逸太阳系的轨道。

这种题目,也就本科生才需要琢磨半个月去设计,对陆航来说却是小菜一碟。

原本他没必要招惹是非,可既然自己魂穿到原主身体里,也该投桃报李帮人家报个仇。

更何况成就面板的下一项【以眼还眼】,达成条件似乎就是教训佟倩。

于是陆航决定小小的卖弄一下。

见同寝的好兄弟一副死心眼的样子,其余三人互相对视一会,选择了帮忙。

龚斌说:“特批补录的话,估计要交100块的评委加审费用,这笔钱我先垫着!”

王尔德道:“评审老师那边,我去沟通看看。”

刘若宰说:“我去找其他参赛选手商量补录的事,只要大多数人不反对,评审老师一般会同意补录的……”

陆航感激的抱了抱拳头,“辛苦大家了!”

王尔德问:“老四,你多久能把方案交上来?我跟评审老师沟通的时候好交个底。”

陆航伸出三根手指,“三个小时搞定!”

得到答复后,龚斌、王尔德、刘若宰三个室友便离开了教室,各自将信将疑的去忙活了。

他们知道气头上的老四劝不住,就当陪兄弟疯一把了。

三小时搞定一道竞赛题,任谁都觉得天方夜谭,除非老四是冯布劳恩转世。

而陆航借了纸笔和计算器来,盯着黑板上的题目,陷入沉思——

【现有一颗探测器自重0.5吨,最大载重2.5吨,燃料质量可自由设计。】

【推进系统为电推进或化学推进二选一,前者比冲3000秒、推力0.5牛,后者比冲500秒。】

【假设在1980年1月1日后的三十年,探测器可选择任意时刻逃逸太阳系,逃逸过程中可在任意时刻使用引力助推。】

【运载火箭最大可为探测器提供3km/s的逃逸速度,探测器的飞行轨道只受太阳引力影响。】

【要求终点为距离太阳60亿公里的地方,且轨道偏心率不小于1。】

【请设计一条最快逃逸太阳系的轨道,飞行时间越短评分越高……】

题干很明确,那就是在已知的条件下,使探测器尽快离开太阳系。

对于本科生而言,这道题显然是有难度的。

原主琢磨了半个月,才设计出一条耗时13年的轨道方案,已经算不错的成果了。

只不过陆航回顾完原主的记忆后,发现方案中还有许多漏洞。

明明可以将时间优化到更短的。

想到这里,陆航开始在草稿纸上演算起来。

首先是探测器选择哪一种推进方式。

电推进还是化学推进?

“如果采用化学推进的话,加速过程可以近似为瞬时速度脉冲,燃料质量与速度增量的变换式为……”

写着写着,陆航停下了笔。

感觉有点不对劲,自己的脑子好像跟不上。

他接着写下去:

“由于化学推进可以忽略脉冲作用时间,因此燃料质量越多,所提供的速度增量越大。”

“根据题干要求,取最大质量2.5吨,那么求得化学推进的速度增量为7.9km/s。”

写到这里,陆航猛然意识到,原主的这颗脑袋跟不上自己的思维速度啊。

就像一个原本智商120的人,身体突然装进一个智商250的灵魂,CPU的运行速度卡壳了。

紧接着,陆航就想起了成就面板给的奖励——

神经元加速剂!

“应该吃不死人吧?”

按面板的说法,这颗药并非直接增强智力,而是通过神经元控制,间接的激活大脑潜能。

使思维速度、逻辑推理能力获得十倍的爆炸式增长效果。

本着对系统的信赖,陆航最终将药吞服下去。

下一秒,他就感到脑髓炸沸,脑海中前所未有的通透与敏锐。

“这才是天才的脑袋嘛!”

陆航提起笔,继续在草稿纸上唰唰演算起来。

“如果采用电推进,加速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小推力作用,会造成引力损耗。”

“损耗一般取经验值……探测器取最大质量2.5吨的话,求得最终的速度增量为37.9km/s。”

“37.9远大于7.9,因此考虑用电推进方式,作为探测器的动力……”

写到这里,陆航抬头看了眼表,刚刚过去10分钟。

接下来就是考虑引力助推了。

即利用其他行星的引力场,来改变探测器的速度和轨道,获得额外的加速或减速。

否则光凭电推进的动能,不可能短时间内离开太阳系。

这个过程类似于弹弓将物体弹射出去,因此又被称为引力弹弓效应。

陆航在草稿纸上画了个简陋的太阳系图。

将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标注出来。

他需要先计算出1980年后的三十年间,这八大行星的轨道周期和会合周期。

然后选择一个时机,借助其中一颗或多颗行星的引力,逃逸太阳系!

不一会儿,陆航就累得满头大汗。

在这个电脑尚未普及的年代,所有航天问题都只能动手去算,实在麻烦。

“好在不是那个用算盘敲出原子弹的年代,手边好歹有台计算器能用……”

陆航手指飞快的敲打起来。

由于没有电脑,他只能手写方程来描述行星轨道的变化。

计算器的嗒嗒声与铅笔绘制图纸的沙沙声,响成一片。

微分方程会把这些复杂的式子切割成碎片,积分方程又把碎片拼凑完整。

这样的计算过程无疑是枯燥且痛苦的,但陆航显然乐在其中。

他高度清醒的头脑甚至比计算器提前一步算出了平方根——

“常规的引力助推都是为了节省探测器燃料,但这道题要求节省飞行时间。”

“尽管水星和金星的引力助推更大,但要经历一个日心距先减小后增大的过程,浪费一年时间,根本不划算。”

“也不能再用地球助推,多次引力助推至少会浪费两年的时间。”

“火星、木星、土星可以作为最优选,这三个距离地球较近,能越早实现引力助推,也就越早摆脱太阳引力的束缚……”

陆航在草稿纸比比划划着,描绘出一些具备可行性的卫星轨道。

他手里握着一把云尺,这个年代没有计算机,只能用这种木制工具绘制圆弧和欧拉螺线。

后者是一圈圈向外扩散的螺旋,也是目前已知的、最适合描绘太空运动的曲线。

沿这种曲线运动的卫星,只会维持稳定的加速度!

哪怕后来计算机诞生了更先进的贝塞尔曲线、动力学仿真算法,欧拉螺旋仍是居功至伟的。

陆航绘图的手艺还不算生疏,或许是有原主的肌肉记忆在里面,很快一张简陋的草图就完成了。

随后,他再翻转云尺的另一侧。

用平滑的曲线将每一个数据点连接起来,形成探测器的飞行轨迹。

短短一小时内,陆航仅凭双手就画出了一条前往太阳系60亿公里外的路。

完美得像一幅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