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文明视野下的东北历史与文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东北五大流域文明的主要内涵

自古以来,东北地区的黑龙江流域、图们江流域、鸭绿江流域、辽河流域及大、小凌河流域便一直是众多古代民族的聚集地,夫余、高句丽、靺鞨、女真等民族都在东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存过,而这些民族的兴起、发展与融合多围绕在河流周围,其所创造的城市文明和道路交通体系也都以河流为干线而分布。笔者常年致力于以流域史和流域文明的视角来解读东北地区古代历史与文化,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理论体系和学术架构,其要点兹归纳梳理如下:

黑龙江流域是指黑龙江干流及所有流入黑龙江的诸水系所经的区域,其范围大致是北至外兴安岭、南至长白山天池的分水岭、东至鄂霍茨克海的鞑靼海峡、西至蒙古国三河源之地和内蒙古的东部。黑龙江右岸最大支流松花江与嫩江共同冲积的松嫩大平原,南与辽河平原相接,北抵大、小兴安岭,共同构成了东北亚地区最大的河流冲积平原区。松嫩平原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共同冲积形成的三江平原,黑龙江中游与结雅河、布列亚河交汇形成的结雅—布列亚盆地,是黑龙江流域最为肥沃的土地。生活在这一流域的东胡、秽貊、肃慎三大民族系统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经济形态:处于西部的东胡系统以游牧经济为主;处于中部的夫余、秽貊系统以农业和渔捞经济为主;处于东部的肃慎、女真系统以狩猎和渔捞经济为主。三大古代族系不断迁徙、碰撞、融合,创造了黑龙江流域灿烂的古代文明。黑龙江流域的古代民族筑城几乎无一例外地修建在近水之地,目前仅在以松花江干流为主线的流域便已发现女真筑城170余座。牡丹江流域的渤海上京龙泉府和阿什河流域的金上京会宁府则是黑龙江流域最璀璨的两颗都市文明的明珠,渤海国和大金帝国以此为依托,开创了黑龙江流域繁荣的城市文明和城镇化进程。

图们江为中朝界河,在朝鲜也叫豆满江,其干流发源于长白山的东南部,最终注入日本海波谢特湾。图们江的主要支流有嘎呀河、布尔哈通河、海兰江、珲春河、红湍水。图们江流域最早出现的古老民族为沃沮,在图们江左岸的沃沮人称为北沃沮,在图们江右岸的沃沮人称为南沃沮。居于图们江左岸的北沃沮于西汉成帝年间被高句丽征服,高句丽在沃沮故地设置了栅城。沃沮北上三江平原,征服挹娄人,建立了强大的勿吉王国。图们江流域最为繁荣的古代都市文明就出现在渤海国时期。在公元696年的营州之乱后,大祚荣率领的靺鞨族在图们江流域的东牟山建立了靺鞨国,东牟山城经考证应确定为今吉林省延吉市郊区的城子山山城。唐开元年间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改称渤海国,天宝年间渤海国的王都之所中京显德府即今图们江流域的和龙西古城。图们江下游还坐落着渤海国五京之一的东京龙原府,即今珲春八连城。东京龙原府及其下辖的盐州城(今俄罗斯克拉斯基诺古城)是渤海国开展对外交往、特别是对日交往的窗口和中心都市,亦是中世纪时期东北亚的一大都会。图们江流域的延吉城子山山城、和龙西古城与珲春八连城反映了渤海国早期的都市文明,也开创了图们江流域古代文明发展的巅峰。

鸭绿江亦为中朝两国界江,发源于长白山的南麓,其干流最终注入黄海北部。鸭绿江流域多为山地,平原较少,河道落差较大,且水系众多,位于中国境内的主要支流有浑江、干沟子河、通沟河、苇沙河、叆河等。活跃于鸭绿江流域的古代民族主要为高句丽,《三国志·高句丽传》记载:“句丽作国,依大水而居。”这里的大水,指的便是鸭绿江。高句丽依鸭绿江繁衍生息,于公元前37年在此建立了历时700多年的高句丽政权,高句丽在鸭绿江流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其王城、王陵以及贵族墓葬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浑江流域的桓仁五女山山城为古代高句丽初都之所,是一座用花岗岩石修建在高山上的石城;而后高句丽出于军事防御需要迁都至鸭绿江上游,建立了高句丽王权的第二个都城——国内城,并在国内城附近的丸都山上修建了用于备战的丸都山城,在高句丽迁都平壤后,“陪都”国内城依旧作为一个经济繁荣的都市而存在。由此可见,高句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未离开鸭绿江流域。高句丽灭亡后,粟末靺鞨建立的渤海国控制了鸭绿江流域,渤海国五京之一的西京鸭渌府就建立在鸭绿江流域,是渤海朝贡道上的中心都市。今天,鸭绿江流域一万多座金字塔式的高句丽积石墓和巨幅的鲜艳古墓壁画,代表了鸭绿江流域璀璨的古代文明,高句丽的五女山城、国内城和丸都山城则是鸭绿江流域都市文明的标志。

辽河是中国七大河流之一,其东源发源于长白山山脉的大黑山麓和吉林哈达岭的西南山麓,西源发源于河北省平泉县七老图山的北坡和努鲁尔虎山的西坡,其干流的总长为1390公里,最终在盘锦附近注入渤海辽东湾。而西辽河又有两源,南源为老哈河,北源为西拉木伦河。辽河较大的支流有浑河、太子河等,其水系发达,流域内地理环境也较为复杂。考古发掘表明辽河流域的文明曙光早在几千年前便已成熟,如西辽河流域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及下辽河流域距今7000年的沈阳新乐文化,都属于辽河流域早期文明的典型代表。辽河流域内活动较为频繁的主要为契丹族与满洲族,两个民族的兴起发展都与辽河流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东胡系统的契丹族于西辽河流域建立起了辽国,辽的两大重要都市上京临潢府和中京大定府均坐落于辽河流域,这两座古代都市是西辽河流域都市文明鼎盛的标志。17世纪,肃慎系统的满洲族先后于新宾、辽阳和沈阳建立了大清帝国的早期都城。辽河流域的新宾、辽阳、沈阳、宁城、巴林左旗,曾是辽河流域古代民族所建立的五大都城遗址,这些城市的出现无疑推动了整个辽河流域经济文化的发展。

大、小凌河是东北地区西部较为重要的河流。大凌河位于辽宁省西部,有北、南、西三个源头,北源出凌源县打鹿沟,南源出建昌县黑山,西源出平泉县水泉沟,各支流汇合后注入渤海辽东湾;小凌河则发源于松岭和黑山,属山溪性河流,于锦州市附近折而东流入渤海锦州湾。大、小凌河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位于华夏地区与东北的交接地带,这就决定了其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大、小凌河流域有着丰富的早期文明,20世纪80年代左右,规模宏大的红山文化遗址在大、小凌河流域被发现,其中在东山嘴遗址和牛河梁遗址发现了祭坛、女神庙、积石冢及大型居住址,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与玉器等,其中尤以玉器数量惊人,遗址出土的玉器多为祭祀所用的礼器。玉礼器同坛、庙、冢共同反映了其祭祀活动的频繁,表明大、小凌河流域在距今5000—6000年前便进入了发达的古国时代,在中华早期文明发展中“先走一步”,这对于促进中国文明起源的深入研究有着重大意义。在大、小凌河流域不仅有发达的早期文明,其都市文明也同样繁荣,慕容鲜卑族所建立的三燕故都——龙城(今辽宁朝阳)便是大、小凌河流域都市文明的标志。此后,历经了唐、辽、金、元、明、清,大、小凌河流域相继出现了朝阳、义县、北镇、阜新、兴城等多座古代城市。在大、小凌河发现的数量众多的人类文化遗存,证明了大、小凌河不仅是商文化的发祥地,而且也是哺育东北古代民族文化、衍生东北文明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