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州府
《職方典》第二百七十四卷
登州府部彙考二
登州府城池考 通志府州縣志合
本府(蓬萊縣附郭)
府城 城周九里,高三丈五尺,皆磚石;門四,東曰春生、南曰朝天、西曰迎恩、北曰鎮海;門樓連角樓共七座,窩鋪五十六,上下水門各三,小水門一;池闊二丈,深一丈。明洪武間指揮謝觀、戚賓,永樂間指揮王宏相繼築浚。萬曆間,倭犯朝鮮,增築敵臺二十八座。崇禎間,知府桂輅、戴憲明先後增高三尺五寸。
水城,在大城北,相連,原名備倭城。由水閘引海入城,中名小海,爲泊船所。洪武九年,立帥府於此,周三里許,高三丈五尺,闊一丈一尺,門一曰振揚,樓鋪共二十六座。萬曆丙申,因倭警,總兵李承勳甃以磚,東北西三面共增敵臺三座,南一面仍舊,知府徐應元重修。崇禎十一年,知府陳鍾盛、同知來臨增修。
黃縣城 舊土城,頗闊。洪武五年,守禦千戶韋勝病於難守,中分其半改築之,周二里有奇,高二丈四尺;四門,東曰正東、南曰朝景、西曰振武、北曰鎮海,上各有樓;池闊一丈四尺,深八尺。十八年,革千戶所。正德十一年,知縣周淳因水患逼近,更築,仍作水門以泄水。嘉靖二十二年,知縣賈璋重築。萬曆二十二年,知縣張彙選甃以石,增築樓堞。崇禎十三年,邑紳范復粹題請增修,知縣任申麟竟其事,增高三尺,重建敵樓、瓮城、敵臺、敵樓、炮樓、窩鋪以及東北、西北角樓二座,重浚城濠,吊橋、馬墻,一切堅完。皇清康熙六年,地震,門樓俱壞。十一年,李蕃重修四門樓,浚池濠,泉水流通。
福山縣城 舊土城,多圮。洪武四年,分萊州衛右所備禦於此。九年,置登州衛,撤萊州衛右所,還調登州衛中前所,備禦千戶貝貴修。永樂九年,千戶周圮砌以磚石,周二里,高二丈二尺,闊一丈;門三,東曰鎮寧、南曰平定、西曰義勇,建敵樓於上;池闊一丈五尺,深八尺。宣德間千戶王海,天順間千戶王鈺,弘治十五年知縣應珊、千戶王麒,萬曆六年知縣華岱、千戶盧汝弼相繼修築。十九年,因倭警,知縣張所增修雉堞、敵臺。四十二年,毀於水,知縣傅春修築。四十三年,知縣宋大奎竟其事。
棲霞縣城 舊土城,凡二重許,甚卑隘。成化六年,知縣婁鑒稍加增葺,然北阻峻阪,跂足可窺。正德間,流賊陷城。嘉靖三十七年,倭夷流薄,士民驚徙,知縣李揆相其形勢,廓其規模,伐石鳩工,閲月粗成。萬曆六年,知縣鮑霖始竟其功,高丈餘,廣六尺;門四,東曰寅賓、西曰迎恩、南曰環翠、北曰迎仙;樓四、鋪三。城阻山石,池不可鑿,南帶河水,雨集則漲,爲城患。十年,始甃石堤,長一百五十步,護城址。二十五年,知縣鮑紋建瓮城一座,敵臺八座。崇禎十二年,知縣鍾其偉增城三尺。皇清順治五年,知府張尚賢重修。
招遠縣城 舊土城,僞齊劉豫始置。元末毀於兵。洪武三年,王明善建。正德六年,知縣申良築,周二里有奇,高二丈四尺,闊一丈二尺,樓鋪八座;池闊一丈二尺,深一丈;門三,東曰盥泉、南曰通仙、北曰望海。嘉靖三年,知縣羅錦增修東南門,曰雲路。十一年,知縣屈允元重修石城。
萊陽縣城 舊土城,周六里,高一丈八尺,闊一丈二尺,池稱是。晋元康間築。洪武三十一年,指揮鄧青復築。正統五年,知縣郭敏重修。弘治二年,知縣吳昂增修,以鐵裹門。正德十四年,知縣司迪改磚城,增敵臺八座;門四,東曰望石、南曰迎仙、西曰太平、北曰旌旗,邑人都御史李鐸記。嘉靖三十四年,知縣牛山木重修。崇禎十六年,署印推官胡守德、知縣關捷先重修。
寧海州城 舊土城。洪武十年,指揮陳德砌以磚石,周九里,高二丈二尺,闊二丈;門四,東曰建武、西曰奉恩、南曰順正、北曰鎮海;樓鋪二十八;池闊二丈五尺,深九尺。弘治初,副使趙鶴齡令州衛兼修。正德七年,流賊陷,萊陽知州章諍重修。嘉靖二十六年,大水壞城,知州李光先重修。萬曆二十年,因倭警,知州陳善浚池,水環四面。二十二年,知州張以翔增修垛口、城樓,創角樓及敵臺十二座。三十九年,大水,知州王以仁重修。
文登縣城 舊土城。洪武元年,萊州鎮撫韓整重修,周七里,高二丈,闊一尺;門三,東曰望海、南曰新建、西曰昆侖;樓鋪共十五座;池闊三丈,深八尺。嘉靖間,知縣胡景華、張先相繼修之。萬曆八年,知府劉自化議甃以石,知縣郭包田峻事,增高五尺。十四年,知縣李需光復修。
文登營城,土城周三里,東西南三門。
威海衛城,磚城,周六里有奇,高一丈七尺,闊一丈,門四,樓鋪二十;池闊一丈五尺,深八尺。
成山衛城,石城,周六里一百六十八步,高二丈八尺,闊二丈;池深一丈二尺,闊稱是,今堙;門四,東曰永寧、西曰迎恩、南曰鎮遠、北曰武寧;樓鋪二十四。洪武三十一年建。崇禎十二年,文登知縣韓士俊、教諭臺爾瞻、成山衛指揮唐文焞、姬肇年重修。
靖海衛城,石城,周九百七十一丈,高二丈四尺,闊二丈,門四,後以倭患,塞西門,今存三;樓鋪三十九。洪武三十一年,建池,深一丈,闊二丈五尺。
大嵩衛城,磚城,周八里,高一丈九尺,闊一丈五尺,池深二丈,闊八尺;門四,東曰永安、南曰迎恩、西曰寧德、北曰鎮清;樓鋪二十八座。洪武三十一年,指揮鄧清築。
奇山守禦所城,磚城,周二里,高二丈二尺,闊二丈,門四,樓鋪十六;池闊三丈五尺,深一丈。
寧津守禦所城,磚城,周三里,高二丈五尺,闊二丈三尺,門四,樓鋪十六;池闊二丈,深一尺。
海陽守禦所城,磚城,周三里,高二丈,闊一丈二尺,西南二門,樓鋪二十九;池深一丈,闊二尺。
金山備禦所城,磚城,周二里,高二丈三尺,闊五尺,東南二門,樓鋪二十;池闊二丈二尺,深一丈八尺。
百尺崖備禦所城,磚城,周三百六十步,高三丈,闊二丈五尺,南北二門,樓鋪六;池闊一丈五尺,深九尺。
尋山備禦所城,磚城,周三百九十六丈,高二丈五尺,闊三丈,東西南三門,樓鋪十五;池闊二丈,深一丈。
大山備禦所城,磚城,周四里,高一丈五尺,闊一丈五尺,門四,樓鋪十五;池闊一丈,深七尺。
黃河寨城,石城,周一百三十八丈,高二丈五尺,闊一丈五尺。
劉家汪寨城,石城,周一百八十丈,高二丈五尺,闊一丈三尺,南一門,樓鋪五;池闊一丈,深五尺,今堙。
解宋寨城,石城,周二百四十丈,高二丈五尺,闊一丈三尺,南一門,樓鋪五;池闊一丈,深五尺。
盧洋寨城,磚城,周二里,高二丈七尺,樓鋪六,東西二門;池闊一丈,深七尺。洪武二十九年,百戶張剛築。
清泉寨城,磚城,周二里,高二丈五尺,闊一丈五尺,門一,樓鋪六。
《舊志》云,外墩堡土城,承平日久,有址而盡圮者,止存其名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