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图书集成》城墙资料汇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廣平府

《職方典》第一百二十二卷

廣平府部彙考二

廣平府城池考 府縣志合

本府

廣平府城池 其城相傳爲竇建德舊基。明初侍郎王偉來分守繕築,知府熊懷重修,陳俎拓以埏埴,周九里十三步,高三丈五尺,廣二丈五尺,建戍樓、敵樓、鋪舍,甬道繚以門垣;崔大德加重垣於郛,防水患,修撰陸泰有記;歐陽主生增堞鋪、樓櫓、瓮城、女墻。有四門,東曰陽和、西曰保和、南曰陽明、北曰貞元。其隍先無水,知府李進始引水種蓮,後屢加浚,荷葦日蕃,深一丈,廣十二丈。推官余忠宸、知縣宋祖乙繞郭浚壕,深一丈,廣三尺,建閘以司啓閉。按《永年縣志》,原城周六里三百四十步,其拓爲九里十三步,砌以磚石則明嘉靖二十一年知府陳俎也,上建城樓四座、角樓四座、鋪舍二十六座,內置甬道一十九條。崇禎十二年,知府歐陽主生將舊垛一千七百五十二個兼作八百七十六個,以便防守,新增鋪舍五十七座,高垛墻三尺,各瓮城外設重門,樓櫓、女墻一新。自明成化十二年,知府李公進建閘引滏水灌池,至陳公俎浚益深闊,今食其利。崇禎十一年,知縣宋祖乙浚濠,東西北關各建一閣,與南關舊閣共峙,重河外儼然又一重城。

臨洺鎮城 隋唐置縣,宋省爲鎮,後復置。金元明以後俱爲鎮。明嘉靖中,知府陳俎、知縣閻文貴重築土城,有通判分司驛所官。按《永年縣志》,鎮在縣西四十五里,爲南北最衝地。

曲周縣城池 其邑,初無城郭。明初,知縣王佐始築,周五里十三步,高三丈四尺,闊九尺。後丁鉞建戍樓,推官羅鼎甓其堞,知縣高出、通判江中淮、知縣王祚昌、趙引昌漸易埏埴,李巖增南北瓮城。有四門,東曰崇化、西曰永安、南曰景盛、北曰拱辰。其隍開自丁鉞,張鵬翼植柳,牛斗引水。按《曲周縣志》,知縣牛斗引滏水入池。明成化四年,知縣王佐築城。是時,城郭雖有,尚可攀躋。至正德六年,流賊亂,城不克守。七年,知縣丁鉞遂敷土增築,改置四門,各建以樓,城高二丈餘,闊九尺,池稱之。嘉靖年間,接次修補,創建磚城。東門至東北城角,知縣高出修;東門至南面西南城角,署印通判江中淮修;西南城角至西北城角,知縣王祚昌修;西北城角至東北城角,知縣趙引昌修;南門以東至二鋪增高五尺,知縣李巖修。知縣李時茂周圍盡行修補。

肥鄉縣城池 其城,列人堤舊在城西,後城遷堤西,宋濮陽李令修垣墉。按《肥鄉縣志》,肥城池不知所自起,明知縣張博古重修,仍土城,周五里一百十八步。明正德間,漳水坍塌,張博古修復,梁承福甓其堞,潘罏增樓溝。按《肥鄉縣志》,嘉靖十二年,梁知縣易以磚垛。三十一年,潘知縣因寇警,增水溝四十條、角樓四座,門加彩飾。其後踵相葺理者無歲月可考,然皆編營壘土,圮墜難支。天啓壬戌,水注城,王國祚修復,郝炯始易埏埴。按《肥鄉縣志》,惟留西門瓮城有未舉及。皇清順治十八年,知縣張公翼募復之。有四門,東曰玉川、南曰陽和、西曰長樂、北曰永安。其隍環城,闊二丈,深一丈。按《肥鄉縣志》,玉川、陽和、長樂、永安,今皆改易,四門皆有板橋可通車。

雞澤縣城池 《府志》未詳。按《雞澤縣志》,隋唐來,徙置不一。金泰定元年,始築今城,高一丈八尺,厚一丈三尺;池深一丈,廣二丈。元至正十五年,知縣霍安道重修。明成化十八年,沒於水。二十年,知縣譚肅創增瓮城四座,城樓四座。弘治十八年,知縣邵錦重修。正德五年,知縣銀鏡重修。後七年,流賊作亂,果賴以保障。嘉靖十一年,知縣周文定重建南北二樓,南扁曰迎熏,北扁曰拱辰。十五年,知縣於慧重建東西二樓,東扁曰“襟縈漳滏”,西扁曰“帶綰沙洺”。二十年,知縣曹希魯廣浚隍池。三十六年,知縣張廷槐增砌磚垛口、敵鋪。四十二年,大水,城垣半圮,東西門圮,知縣常世勳重建東西二門,東曰望魯、西曰通晋,修葺城垣如故。萬曆八年,知縣張受道重修磚垛、敵鋪。三十年,知縣曹孔榮修城垣。崇禎十三年,知縣賈益謙建磚城。按《府志》,金時寄治北抬頭村,大定中始築城,周五里,高一丈五尺,有四門,南曰迎熏、北曰拱極、東曰望魯、西曰通晋。其隍修於曹希魯,深一丈五尺。

浮圖店堡,城周圍三里,高一丈,厚五尺;池廣二丈,深五尺許。

小寨堡,城周圍四里二百二十步,高一丈二尺,厚七尺;池廣三丈,深五尺。

廣平縣城池 《府志》未詳。按《廣平縣志》,新舊有三城,舊城一在雞澤,一在鵝城;今城,新城也。宋元以前,遷徙無常,制度未備。自明洪武二年,以縣屬郡,始創規制。天順間,始備城池。成化間,知縣何琮相繼葺治,東開長春、西開美利、南開時熏,甃以磚石,垣以女城,浚以深溝。正德間,開小東門,民多疫,隨塞之。嘉靖間,御史傅公命寇知縣於城東作保障樓。萬曆十七年,傳檄議築城池,以保安遺黎,知縣陳鑿復加修葺,四城煥然一新,樓上各揭以扁,名夫廣平。土城耳,高二丈,周圍三里一百六十八步,南北徑二百九十一步,東西橫三百七十五步;池深一丈五尺,廣二丈。崇禎十二年,功令修磚城,知縣張弘志設法創建,增高一丈八尺,作城樓八,一時人呼爲鐵瓮城,池乃益深廣其半。城門三,東門曰長春,後曰啓春;西門曰美利,後曰延秋;南門曰時熏,後曰保障;北城樓曰兆元,後奉真武,扁曰“威定金湯”。按《府志》,城闊一丈,隍闊三丈。

邯鄲縣城池 其城,古趙國舊址,在城西南;新城僅二里許。明初,始修拓,周五里四十六步,高二丈,闊一丈五尺,知縣張偉增廣之,置臺堞、樓櫓。韓駰道河修城,董威益加繕築,周八里,高三丈,闊三丈,增甓堞墩、鋪樓,券吊橋;張第修樓鋪。有四門,東曰瞻岱、西曰環沁、南曰帶河、北曰迎祥。唐李白自廣平乘醉走馬六十里,至邯鄲,登城樓覽古書懷,即此。其隍,趙時吉始開,董威加浚,深一丈五尺,闊七丈。按《邯鄲縣志》,按宋人《北轅錄》,叢臺在邯鄲城北,則臺以南爲北城舊址可知。其在洪武初,南不過斜街口,北不過觀音閣,遠不及二里,東西不及半里。成化間,始於南北各拓城半里許,即於拓處開東西四門。正德間,塞四門,酌南北之中始開東西二門。正德六年,東西四門尚在,惟城甚陋。會有薊盜起,知縣張偉亟修之,不逾月告成事。是時,城尚未有池。至嘉靖十年,趙時吉知縣時始有之。至十三年,兵備副使楊彝循城,見城東有趙王叢臺與城甚逼,乃築甬道與城相連,闊僅丈許,仍亭其臺而以據勝名之。至二十五年,城大壞,知縣董威改築,始有今城。公築城時,復夾叢臺甬道興版鍤,向所稱丈餘許者,其闊遂與臺相等。今之建講院者,即其地也。至隆慶六年,知縣張第復一修築,樓舍俱飾云。邯鄲城自明隆慶間修築後,迄今百餘年矣,雖敵樓、垛鋪間或因時補葺,而大勢漸就傾圮。迨皇清康熙七年,秋霪雨淋漓,垛垣大壞,今任縣令張慎發時甫下車,即以倉庫關係,城垣爲重,捐銀設法修理,雖廣厚不及初制,而萬堞已巍然具觀矣。

成安縣城池 《府志》未詳。按《成安縣志》,城池,元以前不可考。明正統中,知縣張雲重築,周圍三里有奇,高二丈一尺,池深一丈五尺;東西南三門,東曰善政、西曰輔政、南曰迎熏。成化四年,知縣劉蕘闢小東門於東門左,曰廣居,以便薪水。門各建樓。嘉靖二十二年,知縣鄭寅築城浚池,城高二丈三尺,根闊一丈八尺,寬八尺,易垛以磚,計一千七百三十;池深一丈五尺,底闊一丈,面闊三丈;建角樓四、窩鋪十二。二十五年,知縣萬文彩重修門樓,扁其東曰迎輝、西曰拱極,池兩岸植柳千餘株,民號萬公柳。四十二年,漳河溢,堤决,善政、廣居門俱壞,知縣劉希尹重修,更善政曰大東。萬曆十二年,知縣李琯扁大東曰“陽穀生春”、西門曰“太行西望”、南門曰“清漳環抱”、小東門曰“挹輝”。三十二年,知縣劉永脉重修。崇禎六年,知縣李宗昉於北城建德勝樓三楹。八年,知縣曹養鯤建東西門吊橋、門樓各一座,磚築,鋪共十座。九年,建北城人和樓三楹。十二年,修磚城,高三丈九尺,垛厚一尺五寸,敵樓四座,長治門樓一座。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王楷重修東城迎輝樓。郭門,明嘉靖九年知縣桂萼建。東關,東南北各一。二十一年,知縣杜聰於四門外建郭門各一。按《府志》,其城土基,周四里二百四十步。

威縣城池 《府志》未詳。按《威縣志》,本縣城周圍六里六十四步,原高一丈三尺,厚九尺,周圍繞城,其里數視城有加焉。明成化中知縣李圓、王政,弘治中劉鎰相繼增修,高厚稍加。至正德中,知縣姜文魁、崔節奉兵備副使劉文寵檄修,高三丈二尺,闊三丈,上闊一丈五尺,起城樓、瓮城、角樓各四,敵臺二十四所,每臺上蓋腰鋪三間,垛口一千四百一十一個。嘉靖四年,知縣錢術增修外郭,高一丈,闊稱之,繞栽樹木以爲阻固。二十六年,知縣胡容修城浚隍,額其門,東曰迎和、南曰迎熏、西曰迎成、北曰迎恩。隆慶三年,垛口皆易以磚,知縣焦冕修。萬曆二十一年知縣史學遷,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李之棟補修。按《府志》,其城,宋宗城,金洺水,元威州,明降爲縣城,仍州制。

清河縣城池 《府志》未詳。按《清河縣志》,舊有土城,周九里,高二丈,闊二丈,壕池平淺。宋元祐六年,監官趙薦之修。歲久崩圮。明正德七年,同知何宗伊、知縣張一鵬奉命改建,今城仍舊城東南隅,周三里,高二丈,闊一丈五尺,壕池深闊,水溝六十有二;門樓三,東曰望日、西曰美利、南曰迎熏,無北門。嘉靖二十年,推官王堯日督民修城浚壕。嘉靖二十九年,秋雨日久,城垣坍塌,知縣孟仲遴重修,紳衿輸磚十萬,補築水溝。萬曆五年,知縣向日紅增設吊橋、瓮垣、坊欄,東曰“化迎鄒魯”,南曰“熏動虞弦”,西曰“甘陵古迹”。萬曆十一年,知縣張公民綱以城垛土築易於塌損,申請兩院道府改修磚垛。萬曆十八年,知縣王公守禮重修城垣,三門各竪坊牌一座,題南門曰“兩漢甘陵”、西門曰“古郡清河”、東門曰“接武弦歌”,題東城樓曰望日、南城樓曰迎熏、西城樓曰美利。崇禎十一年,知縣曹公亭重修城垛。皇清康熙十一年,坍塌漸窄,守城人役夜間常有墜下者,知縣夏琮內外重修,寬平堅固。康熙十四年,墻垛坍塌,知縣盧士杰重修。

謝爐集堡城,在城東南十二里,城周一里有奇,高二丈,闊一丈五尺,外有壕池。

連冢集堡城,在縣東北二十五里,城周一里餘,高二丈,闊一丈五尺。